..續本文上一頁中,沒有任何貪愛自己的宗教而去傷害到其它的宗教。
「能王清涼池畔 龍——百萬佛子勝。」藏文「且哇」是千萬的意思,此處翻成百萬,指這些佛子有那麼多,隨著佛而行。登地的菩薩有成千上萬,這裏比喻成龍。那裏有水,龍就安住在那裏,龍是跟著水的,亦指這些佛子是跟隨佛而行的。將能仁王比喻成清涼池,千萬的佛子如同龍一樣,依附在能仁王的清涼池中。
「敬禮補位彌勒無能勝,佛智總集文殊妙音尊,世尊所記龍樹及無著,第二佛陀父與子叁尊。」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是在兜率天,名號是勝者白幢,因爲要下凡到人間來,所以傳位給彌勒菩薩無能勝,因此稱爲補位或紹繼者。禮贊文向彌勒菩薩頂禮,也向總集起佛智慧的文殊菩薩頂禮,也向世尊所授記的龍樹、無著菩薩頂禮,向第二佛陀-佛父指宗喀巴大師,「與子」指賈曹傑和克主傑頂禮。
再來宣說四部宗義的目的,「若達宗義將見內外教義諸差別,諸碩學前勝說則,如果我們能通達,完全了知宗義,將能夠見到內外
能持最善之原」
道教義的種種差別,同時在一切說當中。諸碩學的「諸」指無邊、非常多。在衆多的諸碩學之前,來宣說基、道、果的建立是爲最善說。如果去講世俗的事物,那是沒有意義的,而在衆說當中,在無邊的學智者之前,來宣說基道果的建立是最爲勝說的境界。
宗義寶鬘講解第 4頁
「公正之士樹起絕妙美譽之白幡」,做這種基道果建立之說,將會使得這些公正之士、正直之士,樹立起美妙稀有的白幡。「智者孰不勤辨自他宗派之真義。」智者指具慧者,有誰不勤于學習、不勤于分辨內道和外道的真實義呢?亦指所有具慧者,都應該勤于分辨、學習內外道宗義的真實義。
「爲令同侪易受持,故集聖賢諸隽語,宗義撮要今當說,明達志士請恭聽。」因此攝集起所有諸賢聖所說的善說義,攝集起來的目的是讓同侪、程度差不多的人,也能夠得到利益,至于程度比他高的自然就不會有受益。宗義簡略、簡潔的意義,下面當說,所有想要學習的人請你們恭敬而聞。
「複次,不眷顧現世名聞、利養、恭敬而一心追求解脫的人們,應該在了解清淨的無我正見的方法上努力。」指不在乎此世的美譽、利敬、供養、恭敬,而一心追求解脫的人,應該在追求無我正見上多努力。
我們如果要脫離整個生死輪回的話,一定要證得無我,如果沒有證得無我的話,那一定會再次在生死輪回中流轉不息。在整個生死輪回過程中不斷生起煩惱、貪、瞋,而一直去造業,之後又必須去感受所造這些惡業的果報,不斷在輪回當中,不斷受苦。
雖然外道也有講到去鎮伏、壓伏住煩惱現形的方法,比如你要對治貪,可以去修白骨觀、不淨觀等等這些,或要去壓伏住這些瞋惱,可以去修慈心,他們也會講這些。可是究竟他們所說的對治方法,只是暫時將煩惱壓住而已,而無法從根本斬除這些煩惱。如果沒有將煩惱從根斬除掉的話,還是會再次落入輪回中流轉。如果沒有像內道所說的去證得無我,而將煩惱的根斬除,可能你又會去貪愛親方,瞋恚他方,所以你又會生起種種煩惱,又會在輪回中流轉不息,如果你要根除整個煩惱,唯一的方法就是證得無我。
緣起贊中有提到,「因由背離尊聖教,雖久依靠疲苦行,後後諸過仍召喚,我執邪見堅植故。」如果我們不去思惟無我的意義,光對這些煩惱分別做對治的話,比如說去壓伏住煩惱、壓伏住貪、壓伏住瞋的話,光是這樣對治煩惱,你仍然無法跳脫整個生死輪回。因爲這些煩惱是依于我執才會生起來。如果對我執一無所知的話,你可能無法真正對治我執,可能分別去對治貪或瞋而已,而甚至還會以「我」爲最重要的。雖然表面上去壓伏住貪、瞋,可是因你心中還是以我爲重要,會使得我執更爲堅固,此是仁波切引緣起贊的意思。
如果對我執,我們一無所知的話,而單獨去對治煩惱,我們反而會使煩惱更爲堅固,即使我們經過長時間的修持,也一樣無法斷除我執。
「因爲,如果缺乏深奧的無我見解,無論如何修習慈心、悲心和菩提心,都不能拔除痛苦的根本。」悟得無我的正見是很重要,雖然你去修慈心、悲心,會帶給我們的心中安樂,修慈心、悲心,我們的我愛執會變小,珍愛
宗義寶鬘講解第 5頁
他人的心會變大,人生當然會變得更快樂,你的心當然也會變快樂。但,還是沒辦法將痛苦的根源斬除掉,所以還是無法拔除痛苦的根。
下面引宗大師所說「若無通達實相慧,雖修出離菩提心,不能斷除叁有本,故應勵力悟緣生。」「爲了斷除歧見,確立「無我」的精粗層次,茲赅攝內外宗派之教義,並略說如後。」這邊講到正見,正見是指如實了知的如所有智,悟得無我的真實義正見而言,爲了斷除顛倒見,確立起無我的粗細層次,而將簡略的攝集起內外宗派的這些教義。
爲什麼說要斷除歧見,就必需要去了解內外道的這些教義?因爲我們會誤以爲已經悟得空性,也會誤以爲悟得無我。事實上,你會以無爲有,沒有悟得空性,也會以爲悟得空性;沒有悟得無我,你也以爲自己悟得無我的意義。透過學習內外宗派的這些教義,就可以破除自己的顛倒見。
請看課本第 31頁,再來分二個科判,第一是總說,第二是別說。先說總說。「『宗義』這個名詞,不是我自己杜撰的,因爲佛經裏面曾經說過。如《楞伽經》說:吾教法有二:教說及宗義;教說示童蒙,宗義爲行者。」意思是說:宗義指瑜伽行者,他們不斷禅修教法和正理之後,心中所下的最後決定,就是宗義。爲什麼說「教說示童蒙」?這些比較愚蒙的人,他們沒辦法去禅思這些教法和正理,所以才說教說示童蒙,因爲他們沒辦法去做深入的了解。
「又,補特伽羅有二類:一類的思想未受宗派教義的影響,另一類已受宗派教義的影響。」
問題:佛也是補特伽羅,那佛也受宗派教義影響嗎
回答:佛是補特伽羅沒錯,佛也是有受宗派教義影響者。因爲佛有受宗派教義影響,所以他會去宣說基道果的建立。
第一類是未受宗義的影響的人,這一類的人他們不會去想到他們的來世要怎麼樣,只是爲此世著想的這一類人。另外一類是有受宗派教義影響的人,他們會去學習教理,這類的人就是我們所說宗義者。
如果我們是應成派的,我們就會說佛是應成派者。如果你自己本身是經部宗、或唯識宗、或毗婆沙宗,也會說佛是屬于這邊的。就我們而言,我們只能說是受宗義思想影響者,不能說我們是說宗義者。所謂說宗義者,是他有學習過教理,而且可以去宣說基道果的種種建立的人。說宗義者,不需要一定先去證得,只要能了解宣說基道果的建立即可。
比如說應成派者,會說毗婆沙宗的這些說宗義者,你們是說宗義者沒錯,可是你們心中並沒有悟得自己的宗義,你們只是去學了這些教和理而已,學了這些教理之後,心做決定之後而說這個宗義。
自己是不是說宗義者,自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能力來宣講基道
宗義寶鬘講解第 6頁
果種種建立,如果你有這個能力,就可以自稱是說宗義者了。
前者是指第一類的,「前者因爲不曾研習經論,所以他們那與生俱來的心智,不察也既觀不思惟(人生的意義),只是一味追求現世的安樂。」
後者是受宗義影響者,「後者曾經研習經論,所以能循著經教和理論的途徑,宣說基、道、果叁者體系在自己思想上成立的道理。」
「關于「宗義」一詞的解釋,還有如下的說法。《善明詞義疏》說:『所謂“成就的極限”,就是借著經教和理論巧爲宣講而成立自宗的主張。因爲此一主張,不能再向前跨越,所以就是極限。』于自心中,依據經教或理論而得以確定並承許的宗義,不會在其它的教理前放棄,所以稱爲『成就的極限』」。“成就的極限”藏文是「竹踏」,成就也就是成立的意思,由你的內心去肯定的極限。極限就是最後的結論。
這些說宗義者,他有可能最初的時候是經部宗,然後後來又變成唯識的說宗義者,也有可能他最初是唯識宗的說宗義者,那後來又變成是應成派的說宗義者。說宗義者,並不是說不能再往上提升了,他在思惟這些教理之後,心中會有一個最後的肯定,最後肯定的那一點是他依止爲理論觀點的根據,所以說他是那一宗的說宗義者,雖然是這一宗的說宗義者,他的心也可以再往上提升,成爲另外一宗的說宗義者。今天講到這裏。
問題:先前提到道可以從了解智慧與方便兩條道軌理解,配合叁士道修行應如何分類
有無其它分類
回答:下士夫、中士夫、上士夫,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都可以分成智慧、方便分的叁士夫修行方式,下士道時有修智慧、方便,中士道時也有修智慧、方便,上士道時也是有修智慧、方便,叁士道都有修智慧、方便,所以以此分類時可分爲叁種。另外的角度,無我有二種-粗品跟細品。法無我也可分二個-粗品跟細品,這樣的角度我們也可以分類。剛剛講的是基道果的道,可以分類-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智慧、方便分配合叁士道也可分叁種,因爲基上面有世俗谛和勝義谛,于道上才有智慧、方便分。所以結果時-成佛時有法身和色身。
問題:以智慧分來講,分叁個:粗、較細、細,粗是斷除常的那份執實心,成爲無常。較細者不是由自己方面成立,譬如說補特伽羅不是由自己方面成立的,最細的是法,非由谛實所成。但在補特伽羅無我上有分粗細,法無我上也有分粗細,這四種配合剛才智慧分那叁個應當如何來配合
回答:剛講無常、無我、空性這叁個來說,無常是屬下士道時修,無我是屬中士道時修,空性、空正見則是上士道時主要修的,這是他的分類。法無我有粗、細分,補特伽羅無我有粗、細,以這上面講,補特伽羅無我粗、細,這二個都是屬中士道的,法無我粗、細是屬上士道講智慧的。有的宗派,中士道…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