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P3

  ..續本文上一頁時他們修的是補特伽羅無我粗品的而已,沒有講補特伽羅無我

  宗義寶鬘講解第 7頁

  細的部份;有的宗派,上士道時修的智慧只有法無我粗的部份而已,沒有講法無我細的部份。

  問題:第31頁的《楞伽經》說:「吾教法有二:教說及宗義;教說示童蒙,宗義爲行者。」想請問仁波切一般來講,這四部宗義的宗義,應該是屬于教法的部份,可能只是在聞思教法了解四部的教法,那一般來講,行者可能已經在修行,他可能行六度波羅蜜,或是修空性,或是修禅坐,那才稱行者,那爲什麼宗義就可以把他認定是行者呢?

  回答:對于教法、正理,加以非常深入廣泛的思惟,而最後能夠得到體悟者,就是瑜伽行者。所以才稱這些瑜伽行者是宗義者。

  問題:第 28頁偈誦的最後一行:「故應勵力悟緣生」此處的緣生是指我們應該要了解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所生嗎?緣生是無自性因緣所生?

  答:此處譯文中的「緣生」即是緣起,一般的緣起,可以從粗的方面來做解釋,也可以在細的方面來做解說,亦即可以配合粗的方面,也可以配合細的方面使用。宗喀巴大師的緣起贊裏提到「由何觀照能還滅,是故宣說緣起法」,此處所說的緣起即緣起贊所說的緣起法,所以如果悟得緣起的話,就可以滅除掉無明。所以若能悟得緣起的話,也能悟得空性。空性和緣起粗細分方面而言,二個是同等。若了解緣起,也可以了解空性,就是這樣的緣起,不是一般的緣起。能夠了解空性的緣起,有沒有真正了解空性

  緣起和空性是一模一樣的想法,當我們一想緣起的時候,就會了解到空性,一想空性,就會了解到緣起。這樣才算已經通達空性。

  問題:以仁波切所說這二種都已經通達,這樣聽起來好像一般人或聖者都沒有辦法達到,只有佛才可以。

  回答:不是。一個心同時了解空性、緣起,二者一起了解的話,就是只有佛;我們是一個心了解空性的時候,下一刻另外一個心識了解緣起,是二個心的。

  宗義寶鬘講解第 8頁

  宗義寶鬘 第二講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5/2/13

  課本第 35頁「第叁章 略說外教宗義之建立」,仁波切認爲外道的部分,先略去不講,迨大家了解佛教宗義之後,再回頭說明外道宗義或許較好。否則若一開始便對外道宗義感興趣的話,可能會覺得他們的解釋也很有道理,那會有點問題哦!故先從第 45頁開始講授。

  第四章 總說佛教宗義之建立(第 45頁)

  「佛教宗義之建立」藏文科判分爲:1.總說2.別說。首先先由「總說」開始說明佛教宗義之建立。

  「釋迦王(子),無與倫比的導師,首先發最勝菩提心;其次于叁大阿僧祇劫積聚資糧;最後在金剛座(今印度 Bodhgayā附近)上成正。佛圓覺納(鹿野苑)對

  陀成正後,先在瓦圓覺那斯( Varanāsi)(憍陳如等)五賢仆轉(阿含等)四谛*輪;隨後在靈鹫峯轉(般若等)無相*輪;隨後又在吠舍離(Vaisāli)等地大轉善分別(諸法性相的)*輪。(佛陀叁轉*輪)折服了外道六師等一切邪說,使利樂之源的珍貴佛法得以宏揚與開展。

  佛陀入滅以後,由于釋經者對叁種*輪的意趣,分別作了不同的解釋,因此便産生了四大宗派。」

  佛陀于金剛座,也就是菩提迦耶,伏魔後證悟成佛,隨後在鹿野苑轉動*輪,爾後隨佛陀而行之隨行者,由于對佛陀所宣說的法分別作不同的解釋之故,因而産生四大宗派。

  佛陀叁法,「事的小乘二宗根據初法」其中乘二宗,乃根據佛陀所轉的初*輪,也可說佛所轉的初*輪,産生毗婆沙宗和經部宗。「『說無體性宗』,根據中*輪」,也就是中觀宗,乃根據佛所轉的第二法而生。個輪産「『瑜伽行派』,則根據末*輪」,如文所說,佛陀所轉的第叁個*輪産生唯識宗。

  轉輪其中說實輪,說實事的小

  此四宗根據不同解說的關系建立自宗根(或稱基)、道、果的(一貫)體系。「又,隨奉我們本師(釋迦佛)的宗派,肯定只有四派,那就是:毗婆沙宗(Byebrag-smra-ba,Vaibhasika)經

  、部宗(mDo-sde-pa,Sautr āntika)兩個小乘宗派,以及唯識(或唯心)宗(Sems-tsam-pa, Cittamatra)、中觀宗(dBu-ma-pa,Mādhyamikas)兩個大乘宗派。因爲論典中說:除此四宗之外,別無第五宗;除叁乘之外,別無第四乘。」

  吾人所皈依之對境爲叁寶,佛所說,除叁乘外別無第四乘。由佛所說法而衍生的宗派除了四宗之外,別無第五個宗派。如同書中所引述的經論言:「金剛藏(rDo-rje snying-po)所造《喜金剛略義廣注》(Kye”i rdo-rje bsduspa”I don gyi rgya cher ”grel-pa ,Hevajrapindārthatika說

  ):四乘

  宗義寶鬘講解第 9頁

  及五宗,此非佛所說」

  「如果以中觀應成派(Thal-”gyur-ba,Pr āsangika)的標准來衡量,麼觀續教宗墮于

  那中自派(rang-rgyud-pa,Svātantrika)以下的佛義均斷、常二邊;然而這些宗派卻認爲自宗的教義是中道,因爲他們都以主張脫離斷、常二邊的中道而自豪。此外,這四個宗派對于斷除常邊和斷邊,也都各有不同的說法。」

  如以中觀應成派的觀點而言,中觀自續派以下之各宗(毗婆沙宗、經部宗和唯識宗)宗義,皆墮常、斷二邊。但毗婆沙宗、經部宗和唯識宗卻自認爲自宗的宗義是中道的。

  此四宗對于斷除常邊和斷邊,各有不同說法。應成派以下諸宗,他們皆以爲自宗處中道,且不墮常、斷二邊,故其對斷除常、斷二邊也各有主張。

  「毗婆沙宗說:『果生時因已滅,因此脫離常邊;因結束時果出生,所脫。」

  以離斷邊』

  毗婆沙宗主張,果出生時,因已滅了,故脫離常邊,因爲果出生時,若因還存在,則落于常邊,所以果出生時,因已滅故,脫離常邊的過失。因結束時,果馬上出生,因爲沒有斷滅果馬上出生,故脫離斷邊。

  經部宗主張『爲法的相,斷轉脫離;諸

  「:諸有續不地流下去,因此斷邊(有法)那壞,所以爲剎滅脫離常邊。』」

  毗婆沙宗和經部宗對于有爲法的常斷這一點各有不同主張,毗婆沙宗不承許有爲法剎那壞滅,他們承許所有的有爲法皆有過去、現在、未來叁個時態,諸有爲法都是生、住、滅,這一點,此二宗主張不相同。

  「唯宗:『遍非地存在,因此離常;依他起地存在,所以脫離斷邊。』」

  識說計執真實脫邊真實

  唯識宗主張叁性說: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一時之間大家可能尚無法了知叁性之義,迨以後講說時,大家應會了解。現在只需明了唯識宗認爲:遍計所執非真實地存在,因此脫離常邊,若遍計所執真實地存在,將有很大的過失,因爲唯識宗所說之空性,指遍計所執非真實存在的這一點,若遍計所執真實地存在,則所主張的空性將不成立而落于常邊。依他起性真實地存在、谛實存在,所以脫離斷邊,因爲依他起性若非真實存在的話,即無依他起,則落于斷邊。

  「中觀宗主張:『一切法在名言上是存在的,因此脫離斷邊;然而在勝義上卻不存在,所以脫離常邊。』」

  此處所指中觀宗涵蓋中觀應成派及中觀自續派,凡中觀宗都承許此主張。

  宗義寶鬘講解第 10頁

  「雖然上上(gong-ma gong-ma,意爲較高層次的)諸宗義,能遮破所有與自宗不同的下下(”og-ma ”og-ma,意爲較低層次的)諸宗義,但了解下下宗派的見解,卻是獲得上上宗派見的最勝方便。」

  雖上上諸宗義之見解,可破除下下諸宗義見解,但若能先了解下下宗派見解,卻可幫助吾人了解上上諸宗義。雖然上下諸宗派之間見解粗細差異非常大,且上上諸宗義的見解能破除下下諸宗義,但卻不能因此而執著此種看法,而輕舍下下諸宗義,「因此千萬不可以因認定了上上諸宗義是最好的,便蔑視、排斥較低的宗義。」

  當說宗義者,诠說宗義時,應對诠說的對境,如實作诠說。而不應墮入增益、損減邊,應離增、減二邊。

  當毗婆沙宗和經部宗之說宗義者,講述實事之對境時,于講述遠離常邊斷邊的觀點時,所诠說之方式屬較粗的層面,相較之下,唯識宗便比較微細了。對于了解下下宗義的見解,有利于了解上上諸宗義此點,吾人應明白了解。

  「因此,認同能記別佛說的「四法印」之見解者,就是內道宣說佛教宗義者的定義。「四法印」即:諸行非常,一切漏皆苦,一切法無我,寂滅涅槃。(或說: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如同藏人所稱迦大,藏文:「迦大」之意思指:從桌子上的一堆物品中,特別將念珠挑選出來,而使念珠與其它物品有所區別,以迦大比喻四法印是佛教與外道見解區別之樞紐。

  吾人應區別內道徒(佛教徒)與內道宣說佛教宗義者之區別。心中有皈依、或稱皈依叁寶的人我們稱他內道徒(佛教徒)。內道宣說佛教宗義者除了心相續中有皈依之外,更進一步學習經論,除此外,更可以宣說宗義見解之基、道、果。「因此,認同能記別佛說的「四法印」之見解者,就是內道宣說佛教宗義者的定義。」

  四法印中的: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這叁者是說明基的情形,如果思惟其義理,則爲道,而依道修行所得的果就是涅槃寂靜,因此四法印具足基、道、果。諸行無常,有漏皆苦,首先我們應該思維無常,佛陀所說諸行無常的「行」是指有爲法,所有聚合的有爲法皆是無常,只有了解無常對吾人並無多大幫助,應進一步思維無常剎那、剎那壞滅,吾人並無法控製它,也無法自主,而且我們爲業、煩惱所控製而無法自主,…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何謂「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