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今译浅解
唐天竺般剌密谛大师原译
民国菩萨戒优婆塞毛凌云今译
(浅解)经名仍照原译。楞严经,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的简称。首楞严,是大定的总名,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的一章,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第二十四,即念佛圆通,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答佛垂问圆通,是由修习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实为念佛最妙要诀。三摩地,即三昧的别名,既得念佛三昧,即圆满通达一切诸法,故名念佛圆通。在此末法时期,最为契机。原译文简义丰,初机行人,不易领会修习,特再译为现今通行的白话,附于原译各段之后,言文对照,并将经内的名词术语,和重要的意义,加以浅解和说明,故名今译浅解。愿即多印普赠,以广流传,期皆了解经义,和都摄六根,一心念佛的方法,同修念佛三昧,同证念佛圆通,同归净土,同成佛道,幸勿以粗俗浅近而忽之!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今译)大势至菩萨,与他同修念佛三昧的五十二位菩萨,即从他们的座位站起来,走到释迦牟尼佛前,顶礼佛脚,恭敬对佛说:
(浅解)这一段,是结集经家所叙菩萨礼佛的仪式。大势至,是菩萨的别号;大是最大,势是势力,至是至极,因这位菩萨的势力,最大到了极点,用这最大的势力,护持佛法,化度众生,令修念佛法门,脱离轮回六道的极苦,皆得往生净土的极乐,故号大势至菩萨。如观无量寿佛经说:“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三途,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悲华经说:“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音为长子,势至为次子。今在极乐,居弥陀左右,辅弼佛化,候补作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即大势至菩萨,辅助阿弥陀佛,分身十方,普度众生,共称西方三圣。观音菩萨候补佛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大势至菩萨候补佛位,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法王子,是菩萨的通称。佛为世出世间说法之王,故称法王。佛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佛以说法度生为业,诸大菩萨,皆负有绍隆佛种,承佛家业,辅佛行化,利济众生的重要职责,如世间子承父业,故称法王子。大势至菩萨,具大势力,担荷法王全体家业,化度一切众生,称佛本愿,畅佛本怀,故尊称为法王子。
同伦,是同类,即同行、同参、同道等。菩萨,是梵语菩萨提埵音译的简称,梵语是印度话,意译: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有情是九界众生的通称,九界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中,除去佛界为九界,前六界为六凡,即六道,都爱情未断;后四界为四圣,除去佛界,即三乘,声闻为小乘,缘觉为中乘,菩萨为大乘,都识情未尽;故同称有情。觉有情,是已经觉悟的众生,还要觉悟一切众生,即运智上求佛觉以自利,用悲下化众生以利他的大圣人。顶是头顶,礼是礼拜,佛是释迦牟尼佛,足是脚。白是禀白、陈述,即向上报告明白。言是说话。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与他同修念佛法门的五十二位菩萨,一齐从他们的座位站起来,走到释迦牟尼佛前,顶礼佛脚,向佛陈述。这是结集经家所叙。
凡是菩萨请法,或向佛陈述,必先身、口、意三业至诚,一心恭敬,走向佛前,将自身最高部份的头顶,叩佛最低部份的两脚,表显恭敬至极,这是恭敬礼。非同我们凡夫的傲慢礼,常傲慢自居,心不谦下;或唱和礼,口中同声唱和,身虽随人礼拜,头不著地。这两种礼,毫无至诚,缺乏恭敬,惟逢场作戏,敷衍了事,非真礼佛,虽终日礼拜,徒劳身形,于心无益,罪障难消,我们皆应切戒。凡礼佛时,身要至诚拜佛,口要至诚念佛,意要至诚想佛,三业投诚,一心恳祷,统身伏地,如大山崩。或五体投地,用头额、和两膝、两肘,都著地的跪拜。必须这样最恭敬的礼佛,决定业消障除,罪灭福生。念佛同伦,望共注意!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今译)我记得过去无量大劫以前,有佛出现世间,号无量光佛。先后共有十二尊佛,相继出世教化,达一大劫之久,最后的一尊,号超日月光佛。他教我修习念佛三昧。
(浅解)从这一段起,是大势至菩萨,向佛陈述古佛传授修习念佛三昧的方法。我是大势至菩萨自称,忆是记忆,往昔即过去。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阔四十里,沙细如面,以一沙算一大劫,是借以比喻劫数之多,无量无边。劫是梵语劫波音译的简称,意译为时分或长时,是通常年月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人寿从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以后,又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成一中劫,四个中劫成一大劫。恒河沙劫,即无量大劫。佛是梵语佛陀音译的简称,意译为觉者,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福慧两足,万德俱备的大圣人。为救度众生,作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故出现世间。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号如来。一劫是一大劫。诸佛菩萨,具宿命通,能记忆过去无量千万亿劫之事,如在眼前。大势至菩萨恭敬对佛说:我记忆过去无量大劫以前,有一尊无量光佛,出现世间。在那一大劫,共有十二佛,相继出世,最后的第十二尊,号超日月光佛。虽与阿弥陀佛同名,既在无量劫前,当非现在的阿弥陀佛。按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十二佛名,都是阿弥陀佛的别号,惟一佛身。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号无量光佛。我们世间,以日月的光明,为最广大,能照四大部洲,阿弥陀佛的光明,超过日月的光明百千万倍,故又名超日月光佛。既有十二佛相继出世,显系同名的古佛。龙舒净土文说:“释迦佛在世时,有翁婆二人,用谷一斗记数,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佛云:我别有方法,令汝念佛一声,得多谷之数,乃教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出宝王论。”足证阿弥陀佛同名甚多。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彼佛即第十二佛,教是教授。念佛,若据事念,念是一心想念,佛是阿弥陀佛,因彼佛同名阿弥陀故,己为能念,佛为所念。若据理念。念是始觉,佛是本觉,以始合本,名为念佛。念佛有四种分别:一、持名念佛,是闻说佛名,一心称念。二、观像念佛,是设立佛像,注目观瞻。三、观想念佛,是以我心眼,观想彼佛。四、实相念佛,即念自性真实相佛。这四种念佛,下手虽异,得果全同,所得三昧,皆名念佛三昧。三昧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正定,别于凡夫的不定,与外道的邪定,惟依佛法所修,得证三昧,方名正定。三昧是通名,念佛三昧是别名,因三昧无量,惟依念佛所证,方名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能统摄一切三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把心安住在佛号中,而不外驰散乱,即成念佛三昧。又念佛三昧,即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说:“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若得一行三昧者,诸经法门,皆悉了知。”即得念佛圆通,圆满通达一切诸法。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是随佛本愿,愿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念尚得往生,况一心专念佛名,念念相续,即得一行三昧,决定上品上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故念佛法门,方便虽多,惟此持名念佛,为最圆顿直捷,简便易修,欲得三昧,只要念佛,果能念佛,必得三昧。所修方法,陈述于下。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今译)譬如现有两人,这一人专想念那个人,那一人竟专忘记了这个人,这两个人,纵使偶然相逢,等于未逢,虽然相见,等于未见,终难会晤。倘若这两人互相想念,都越念越深,这样的久念不忘,必定从今生到来生,都同形影相随,不会互相违背分离。
(浅解)这一段、是详喻感应道交的念佛方法,先说两个譬喻,令易领会。譬是譬喻,忆是想念,若逢、或见,是偶然相逢相见,不逢、非见,即未逢、未见。念佛应怎样念呢?先以两人为喻,譬如现有两人,是指亲友之类,这一人专想念那个人,他若出门,想念更殷,仿佛相逢相见,如在左右,如在眼前,甚至梦中,也是这样。若那一人专想别的事务,竟忘记了这个人,而不想念,这两个人,纵使偶然相逢相见,也等于未逢未见,终难会晤,这是喻单忆无益。念深是久念不忘。乖是乖违,亦即违背。异是离异,亦即分离。倘若这两人互相想念,他想念你,也同你想念他一样,都越念越深,这样的久念不忘,终必相见相聚,不肯分离,甚至从今生到来生,都同形影相随,也不会互相乖违离异,这是喻双忆不离。
这一譬喻,非常明了。譬如有人,是喻佛与众生。一人专忆,是喻佛具大悲大愿,见众生久沈苦海,专心怜念。一人专忘,是喻众生障重,心不信佛,专忘念佛。也有许多信佛的人,尚非真信,虽也念佛,而非真念,与这专忘念佛的人一样。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是喻佛念众生,常游化娑婆世界,令众生偶然相逢相见,普垂救度。可惜我们众生,业重障深,既忘念佛,即无缘见佛,竟当面错过,未逢未见,辜负佛恩!二人相忆,二忆念深,是喻众生必须念佛,犹如佛念众生,久念不忘,一切时,一切处,心不离佛,乃…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今译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