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今譯淺解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今譯淺解

  唐天竺般剌密谛大師原譯

  民國菩薩戒優婆塞毛淩雲今譯

  (淺解)經名仍照原譯。楞嚴經,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的簡稱。首楞嚴,是大定的總名,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的一章,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的第二十四,即念佛圓通,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答佛垂問圓通,是由修習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實爲念佛最妙要訣。叁摩地,即叁昧的別名,既得念佛叁昧,即圓滿通達一切諸法,故名念佛圓通。在此末法時期,最爲契機。原譯文簡義豐,初機行人,不易領會修習,特再譯爲現今通行的白話,附于原譯各段之後,言文對照,並將經內的名詞術語,和重要的意義,加以淺解和說明,故名今譯淺解。願即多印普贈,以廣流傳,期皆了解經義,和都攝六根,一心念佛的方法,同修念佛叁昧,同證念佛圓通,同歸淨土,同成佛道,幸勿以粗俗淺近而忽之!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今譯)大勢至菩薩,與他同修念佛叁昧的五十二位菩薩,即從他們的座位站起來,走到釋迦牟尼佛前,頂禮佛腳,恭敬對佛說:

  (淺解)這一段,是結集經家所敘菩薩禮佛的儀式。大勢至,是菩薩的別號;大是最大,勢是勢力,至是至極,因這位菩薩的勢力,最大到了極點,用這最大的勢力,護持佛法,化度衆生,令修念佛法門,脫離輪回六道的極苦,皆得往生淨土的極樂,故號大勢至菩薩。如觀無量壽佛經說:“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叁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叁途,是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悲華經說:“往昔因中,彌陀作輪王時,觀音爲長子,勢至爲次子。今在極樂,居彌陀左右,輔弼佛化,候補作佛。”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左邊,是觀世音菩薩,右邊即大勢至菩薩,輔助阿彌陀佛,分身十方,普度衆生,共稱西方叁聖。觀音菩薩候補佛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大勢至菩薩候補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法王子,是菩薩的通稱。佛爲世出世間說法之王,故稱法王。佛說:“我爲法王,于法自在。”佛以說法度生爲業,諸大菩薩,皆負有紹隆佛種,承佛家業,輔佛行化,利濟衆生的重要職責,如世間子承父業,故稱法王子。大勢至菩薩,具大勢力,擔荷法王全體家業,化度一切衆生,稱佛本願,暢佛本懷,故尊稱爲法王子。

  同倫,是同類,即同行、同參、同道等。菩薩,是梵語菩薩提埵音譯的簡稱,梵語是印度話,意譯:菩提爲覺,薩埵爲有情,有情是九界衆生的通稱,九界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中,除去佛界爲九界,前六界爲六凡,即六道,都愛情未斷;後四界爲四聖,除去佛界,即叁乘,聲聞爲小乘,緣覺爲中乘,菩薩爲大乘,都識情未盡;故同稱有情。覺有情,是已經覺悟的衆生,還要覺悟一切衆生,即運智上求佛覺以自利,用悲下化衆生以利他的大聖人。頂是頭頂,禮是禮拜,佛是釋迦牟尼佛,足是腳。白是禀白、陳述,即向上報告明白。言是說話。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與他同修念佛法門的五十二位菩薩,一齊從他們的座位站起來,走到釋迦牟尼佛前,頂禮佛腳,向佛陳述。這是結集經家所敘。

  凡是菩薩請法,或向佛陳述,必先身、口、意叁業至誠,一心恭敬,走向佛前,將自身最高部份的頭頂,叩佛最低部份的兩腳,表顯恭敬至極,這是恭敬禮。非同我們凡夫的傲慢禮,常傲慢自居,心不謙下;或唱和禮,口中同聲唱和,身雖隨人禮拜,頭不著地。這兩種禮,毫無至誠,缺乏恭敬,惟逢場作戲,敷衍了事,非真禮佛,雖終日禮拜,徒勞身形,于心無益,罪障難消,我們皆應切戒。凡禮佛時,身要至誠拜佛,口要至誠念佛,意要至誠想佛,叁業投誠,一心懇禱,統身伏地,如大山崩。或五體投地,用頭額、和兩膝、兩肘,都著地的跪拜。必須這樣最恭敬的禮佛,決定業消障除,罪滅福生。念佛同倫,望共注意!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

  (今譯)我記得過去無量大劫以前,有佛出現世間,號無量光佛。先後共有十二尊佛,相繼出世教化,達一大劫之久,最後的一尊,號超日月光佛。他教我修習念佛叁昧。

  (淺解)從這一段起,是大勢至菩薩,向佛陳述古佛傳授修習念佛叁昧的方法。我是大勢至菩薩自稱,憶是記憶,往昔即過去。恒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闊四十裏,沙細如面,以一沙算一大劫,是借以比喻劫數之多,無量無邊。劫是梵語劫波音譯的簡稱,意譯爲時分或長時,是通常年月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人壽從十歲起,每過一百年增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以後,又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一增一減爲一小劫。二十個小劫成一中劫,四個中劫成一大劫。恒河沙劫,即無量大劫。佛是梵語佛陀音譯的簡稱,意譯爲覺者,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福慧兩足,萬德俱備的大聖人。爲救度衆生,作叁界導師,四生慈父,故出現世間。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叁界垂化,故號如來。一劫是一大劫。諸佛菩薩,具宿命通,能記憶過去無量千萬億劫之事,如在眼前。大勢至菩薩恭敬對佛說:我記憶過去無量大劫以前,有一尊無量光佛,出現世間。在那一大劫,共有十二佛,相繼出世,最後的第十二尊,號超日月光佛。雖與阿彌陀佛同名,既在無量劫前,當非現在的阿彌陀佛。按無量壽經,稱阿彌陀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十二佛名,都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惟一佛身。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號無量光佛。我們世間,以日月的光明,爲最廣大,能照四大部洲,阿彌陀佛的光明,超過日月的光明百千萬倍,故又名超日月光佛。既有十二佛相繼出世,顯系同名的古佛。龍舒淨土文說:“釋迦佛在世時,有翁婆二人,用谷一鬥記數,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佛雲:我別有方法,令汝念佛一聲,得多谷之數,乃教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叁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出寶王論。”足證阿彌陀佛同名甚多。

  彼佛教我念佛叁昧,彼佛即第十二佛,教是教授。念佛,若據事念,念是一心想念,佛是阿彌陀佛,因彼佛同名阿彌陀故,己爲能念,佛爲所念。若據理念。念是始覺,佛是本覺,以始合本,名爲念佛。念佛有四種分別:一、持名念佛,是聞說佛名,一心稱念。二、觀像念佛,是設立佛像,注目觀瞻。叁、觀想念佛,是以我心眼,觀想彼佛。四、實相念佛,即念自性真實相佛。這四種念佛,下手雖異,得果全同,所得叁昧,皆名念佛叁昧。叁昧是梵語的音譯,意譯爲正定,別于凡夫的不定,與外道的邪定,惟依佛法所修,得證叁昧,方名正定。叁昧是通名,念佛叁昧是別名,因叁昧無量,惟依念佛所證,方名念佛叁昧,爲一切叁昧中王,能統攝一切叁昧。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把心安住在佛號中,而不外馳散亂,即成念佛叁昧。又念佛叁昧,即一行叁昧,文殊般若經說:“佛告文殊,欲入一行叁昧者,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若得一行叁昧者,諸經法門,皆悉了知。”即得念佛圓通,圓滿通達一切諸法。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是隨佛本願,願雲:“十方衆生,聞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念尚得往生,況一心專念佛名,念念相續,即得一行叁昧,決定上品上生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故念佛法門,方便雖多,惟此持名念佛,爲最圓頓直捷,簡便易修,欲得叁昧,只要念佛,果能念佛,必得叁昧。所修方法,陳述于下。

  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

  (今譯)譬如現有兩人,這一人專想念那個人,那一人竟專忘記了這個人,這兩個人,縱使偶然相逢,等于未逢,雖然相見,等于未見,終難會晤。倘若這兩人互相想念,都越念越深,這樣的久念不忘,必定從今生到來生,都同形影相隨,不會互相違背分離。

  (淺解)這一段、是詳喻感應道交的念佛方法,先說兩個譬喻,令易領會。譬是譬喻,憶是想念,若逢、或見,是偶然相逢相見,不逢、非見,即未逢、未見。念佛應怎樣念呢?先以兩人爲喻,譬如現有兩人,是指親友之類,這一人專想念那個人,他若出門,想念更殷,仿佛相逢相見,如在左右,如在眼前,甚至夢中,也是這樣。若那一人專想別的事務,竟忘記了這個人,而不想念,這兩個人,縱使偶然相逢相見,也等于未逢未見,終難會晤,這是喻單憶無益。念深是久念不忘。乖是乖違,亦即違背。異是離異,亦即分離。倘若這兩人互相想念,他想念你,也同你想念他一樣,都越念越深,這樣的久念不忘,終必相見相聚,不肯分離,甚至從今生到來生,都同形影相隨,也不會互相乖違離異,這是喻雙憶不離。

  這一譬喻,非常明了。譬如有人,是喻佛與衆生。一人專憶,是喻佛具大悲大願,見衆生久沈苦海,專心憐念。一人專忘,是喻衆生障重,心不信佛,專忘念佛。也有許多信佛的人,尚非真信,雖也念佛,而非真念,與這專忘念佛的人一樣。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是喻佛念衆生,常遊化娑婆世界,令衆生偶然相逢相見,普垂救度。可惜我們衆生,業重障深,既忘念佛,即無緣見佛,竟當面錯過,未逢未見,辜負佛恩!二人相憶,二憶念深,是喻衆生必須念佛,猶如佛念衆生,久念不忘,一切時,一切處,心不離佛,乃…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今譯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觀音靈感錄續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