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音靈感錄續編

  觀音靈感錄續編

  菩薩戒弟子惕園毛淩雲敬述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救刀兵劫

  第叁章 救災禍難

  第四章 救疾病苦

  第五章 救産嬰苦

  第六章 善惡勸懲

  第七章 示現接引

  第八章 結勸流通

  第九章 禮念方法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略敘聖迹

  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在無量劫前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故稱觀音古佛。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離寂光,倒駕慈航,爲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左輔,又爲娑婆世界釋迦世尊之良弼,遍十方微塵國土,度二乘六道衆生,共生極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雖常現佛身,而複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九法界身;即山河道路,橋梁船筏,藥草樹木,樓臺房舍,牆壁村落等,亦隨機化現,以施無畏,而垂濟度。世人據迹而論,只雲菩薩或大士而已。尤對我等娑婆世界,因緣甚深,晝夜六時,常以大悲眼,觀照世間一切衆生,求救苦難、或求賜福利、而稱名之音聲,即施護祐,拔苦與樂,故名觀世音,簡稱觀音。又名觀自在,謂自利利人皆能得大自在也。菩薩、簡稱也,音譯具名爲菩提薩埵;義譯舊爲大道心衆生,新譯曰覺有情,又譯大士。釋爲:菩者、覺也、度也,薩者、有情也、衆生也。覺有情,即度衆生也。大士即求道求覺之大心人,總名上求佛道、下化有情之大乘衆也。

  第二節 冥顯感應

  凡念觀音名號者,大感則大應,小感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彼不見感應者,亦未嘗無感應也。因感應之迹有:一、顯感顯應:如現生竭誠禮念,即蒙護祐,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是也。二、冥感冥應:如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護祐,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等是也。叁、冥感顯應:如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護祐是也。四、顯感冥應:如現生竭誠禮念,不見護祐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是也。五、亦冥亦顯感而顯應:如宿世曾種善根,今生亦竭誠禮念,顯蒙護祐,轉禍爲福等是也。六、亦冥亦顯感而冥應:如宿世曾種善根,今生亦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利益是也。其應之大小優劣不同,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谛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隨己一念之誠而分優劣,但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之殊勝超絕耳。惟存不善之心,雖竭誠禮念,僅能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因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也。若不發改惡遷善之心,妄欲以念觀音聖號求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且難逃惡報之果,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

  第叁節 續編靈感

  觀音菩薩靈感無邊,口耳之所傳聞,典籍之所記述,多如恒沙,不可勝計。而專記之書,則有弘贊大師之觀音慈林集,周克複居士之觀音持驗記,許止淨居士之觀音本迹感應頌,聶雲臺居士之觀音靈驗記,萬叔豪居士之觀音靈異記,尤惜陰與丁仲祜居士之觀音靈感錄等,或就見聞而記錄,或就搜集而編輯,皆不過億萬中之一二。惟李圓淨居士新編觀音靈感錄及觀音靈感近聞錄,印光大師認爲集觀音靈感之成,而爲一切信奉持念者之依據也。近以萬方多難,靈感事迹尤多,淩雲受恩最重,負恩實深,每念世人不知大士之大慈大悲,求救無門,謹搜集大士救苦救難、懲惡勸善、接引生西,及親蒙護祐之靈感事迹,分類纂述。凡前各書已收入者,概免重列,爲求精簡普及,亦酌予取舍,名曰觀音靈感錄續編,以報慈恩,而饷當世!同起正信,同念聖號,同消業障,同獲救護,生享福壽康甯,殁歸極樂世界。用此以正人心,而挽劫運,以期世界和平,人民安樂。欲人人共曉,故多取其意而易其文,體例亦稍變更,但無一字無所本,均系近人得蒙慈祐之真確事實,有時地可查,原書刊可證,且人多健在,足資征信,幸勿以人征文淺而忽之!

  第四節 普勸禮念

  吾人生逢亂世,殺劫彌漫,天災人禍,變幻莫測,核子毀滅,恐怖尤甚,以何因緣,招是果報?華嚴經曰:“五濁衆生,不修十善,專造惡業,殺盜邪淫,妄言绮語,惡口兩舌,貪嗔邪見,不孝父母,不敬叁寶,更相忿爭,互見毀辱,任情起見,非法謀求,以是因緣,刀兵饑馑,疾病死喪,人禍天刑,種種受報。”既由自作惡業所召,當由自作善業可轉,故曰業由心轉,福自己求,趨避介于一念,禍福不離方寸。普勸中外同胞,請即發改惡遷善自利利人之大心,竭誠禮念南無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之聖號,以消惡業,而資預防。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果能至誠,定有感應,決不致有何災禍危難也。若當匪亂外患,核子空襲,或乘車船飛機,情勢危急,種種險難;或遇水火旱風,刑獄冤屈,疾病邪魔,難産血崩,種種災禍;請專念觀音聖號,即蒙救護,轉危爲安,因菩薩悲願甚切,代佛垂慈,救苦救難也。縱定業難轉,喪身失命,亦可仗菩薩慈力接引,往生極樂,即了生死,永脫輪回,衣食自然,福壽無量。而又生死自如,再返娑婆,廣度衆生,同生西方,共成佛道,舍此更無別法可資依怙也。此義及下列各章所述,皆出自佛經祖語及印光大師與古德嘉言,絕非臆說,爲自救救人,不過繼續提倡,期共得救而已。伏乞 鑒此愚忱,俯垂察納爲幸!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歲次乙卯臘月初八釋迦牟尼佛成道紀念日菩薩戒優婆塞通城惕園毛淩雲敬勸

  第二章 救刀兵劫

  現值世界大亂,內憂外患,戰禍頻仍,槍炮之進攻,死傷如積,飛機之空襲,慘酷尤深,炸彈爆發,血肉橫飛,縱幸不死,而斷肢灼膚,亦成殘廢;或房屋燒毀,財物蕩然,或少壯逃避,骨肉分離。尤以原子彈之爆炸,百數十裏內,人畜房物,共化灰塵。二次大戰之余燼,猶未熄滅,叁次大戰之危機,又一觸即發。核子競賽,殺劫尤大,形同毀滅,慘不忍言!雖關國家大數,莫非自業所招。慈受禅師偈雲:“世人多殺生,遂有刀兵劫,負命殺汝身,久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由是觀之,無論殺身亡家,皆屬前定,即一指之傷,一針之失,乃至刹那恐怖,決非無因。古德雲:“世上欲無刀兵劫,須自衆生不食肉。”婆沙論曰:“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戒,當于來世中決不遇刀兵災。”普勸中外同胞,速發大願,戒殺放生,持齋念佛,兼念觀音,定蒙護祐,不待來世,即免刀兵等一切劫難也。而平時尤宜多念,至念極情亡,則凡一切煩惱惡業,當體皆空,回視一切劫難境緣,皆不可得。于此不可得中,仍不妨興慈運悲,隨機接引,同以觀音救苦救難之心爲心,同以觀音利人利物之事爲事,則人我念空,鬥爭事息,化幹戈爲玉帛,拯同胞于水火,同享和平,共增福壽,豈不快哉!

  第一節 救判亂劫

  一、簽勸複職 求簽固非佛製,亦今人所視爲迷信者也,但自唐宋以來,各寺廟多設簽筒,以決吉凶,而資趨避,求者甚衆,莫靈于觀音與關帝,相傳各簽爲其化身所撰。民國叁十八年一月廿一日 總統蔣公爲求和平,宣告暫行引退。秋後小住普陀山天福庵,偕其長公子經國先生同往紫竹林,參拜觀音菩薩,上香行禮後,由經國先生虔誠默禱,抽得觀音大士靈簽第八十簽雲:

  直上高山去學仙 豈知一旦帝王宣 青天白日常明照 忠正聲名四海傳

  總統一看,大爲高興!蓋簽意明示:君既引退,欲“直上高山去學仙,豈知一旦”尊如“帝王”之總統,爲救國救民而“宣”告複職,即可複興中華民國,維護世界和平,使“青天白日”滿地紅之國旗“常明照”于天下,“中正”先生之“聲名四海傳”聞也,旋即應驗不爽。

  二、示往臺灣 軍人何煥文,江蘇武進人。民國卅八年冬隨軍至南海普陀山,爲觀音菩薩應化道場,誓在山一日,吃素一日,一日不下山,一日不開葷,任同事勸阻破壞,堅持到底。一日隨衆朝梵音洞,因聞虔誠懇禱,洞中能見聖異境界,衆以好奇心往,皆一無所見。何煥文以大陸淪陷,政府遷臺,何處安全,虔問去就?正默禱時,洞中忽現臺灣二字,很大很明,旋又現一無量壽佛,約叁分鍾後,方隱隱幻滅,心甚愉快!數日後果到臺灣,誠有感則通。

  按阿彌陀佛,譯爲無量壽佛及無量光佛,問去就而現臺灣及無量壽佛,明示臺灣前途無量光明,囑速往勿疑也。

  叁、禱即勝利 貴州省匪患蔓延,民國二十叁年王主席特齋戒禁屠,提倡全省各縣作祈禱法會,省城請各寺僧衆虔修佛事,率領民衆持念觀音聖號,即蒙佛光加被,西南兩路黔軍及湘桂軍剿匪,竟勢如破竹,地方幸免糜爛,感應神速。因而印送金剛經、普門品等各千部,佛像、觀音像兩萬幀,以弘佛化。

  按匪亂方殷,國土待複,亟應效法王主席,啓建護國息災大悲法會,發動全國佛教徒及民衆,戒殺吃素,持念觀音聖號,祈禱救苦救難。並提倡禁屠放生,更感應神速也。

  四、一再脫險 黃孟林居士,湖南平江縣人,現住臺北市吳興街松山寺。幼時母常教念觀音菩薩,並囑“如遇疾病危險,要記得念,定獲平安。”民國十六年十五歲,正國共分裂,共匪盤據鄉村山林,常出搶劫,殺人放火,民不聊生,稍有錢財地位之人,均避居縣城附近。黃家在城外楓樹大屋,住難民數百人,忽傳匪來攻城,紛向城內逃避,相隔一河,駐軍忽拆除浮橋,調走渡船,而共匪已驅使農民組織之赤衛隊萬余人,持梭镖鳥槍大刀等進攻縣城。黃與二兄匆匿客廳樓上,忽聞匪至樓下,即將上樓,均驚惶無計,偶一擡頭,見壁貼觀音聖像,急默念觀音聖號,突聞有匪來喚正要上樓之匪雲:“白軍援兵已渡河,趕快逃走。”稍遲片刻,兄弟叁人已被匪殘殺矣。廿一年軍校畢業,任十八軍五二師叁○七團黨部幹事,駐江西吉水,奉命參加第四次會剿,宿營荊都鎮,忽聞四山槍聲由疏而密,即隨團部上山布防。突大霧細雨,近不見人,致失連絡,師部被匪攻破,師長李明殉職。混戰一日一夜,全團被俘,將黃獨押一室…

《觀音靈感錄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