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至盡形壽,也不暫忘。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是喻衆生能這樣念佛,憑這信願誠懇憶念之力,必定與佛慈悲誓願攝受之力,感應道交,不但今生即在定中或夢中,常得見佛,蒙佛攝受加被,使業障消除,善根增長;臨命終時,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常隨佛學,直至成佛,自然與佛形影相隨,決不會互相違背分離。二人之喻已完。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今譯)十方諸佛,憐念一切衆生,就像慈母想念兒子一樣,倘若兒子逃去,想念雖深,又有什麼用呢?兒子倘若想念母親,也像母親想念他的時候一樣,這母子兩人,雖經曆今生來世,也不會互相遠離。
(淺解)這一段,再以母子爲喻,前二人之喻,泛指親友猶疏,這母子之喻,骨肉更親,使人易起信行。上叁句,合前喻一人專憶,次二句,合前喻一人專忘。憐是哀憐,念是護念,衆生輪回六道,備受衆苦,故爲佛所哀憐;雖生死無常,而佛性不失,又爲佛所護念。如來如母,衆生如子,逃逝是逃去。世間慈念最切的,莫過于母親,子雖不聽教訓,母猶念念不舍,子若忤逆不孝,忘恩負義,逃避母愛,遠去他鄉,任慈母想得發癡,也是枉然,徒憶無益,母念或衰,心生悔恨。十方諸佛,視衆生如一子,憐念衆生,過于慈母,逆惡愈重,佛念愈深;又母親念子,慈止一世,佛念衆生,慈心無盡,世世相隨,沒有退轉,同教衆生,起信發願,稱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永離衆苦,同享極樂。若無緣衆生,違負佛恩,不肯念佛,甚至謗佛造業,沈淪于生死苦海,輪回六道,受苦無窮。佛雖大慈大悲,單憶無用,不能救拔。故說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爲。這五句,合前喻單憶無益。
後四句,合前喻二人相憶。曆是經曆,違是離別。子若想念母親,能如母親念子之時,念念不忘,母爲慈母,子成孝子,不但今生今世,母子不離,雖經曆來生來世,母子之緣未盡,也不會互相遠離。子喻衆生母喻佛,六道衆生,若能體念十方諸佛憐念我們之心,更深體念阿彌陀佛,發願修行,莊嚴淨土,接引我們之心,各發真信切願,志誠念佛,如子憶母,念念不忘,亦如佛念衆生,佛不離心,必定與佛感應道交,自然今生常得見佛,蒙佛接引,往生之後,常隨佛學,更不會互相遠離。故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這四句,合前喻雙憶不離。
十方諸佛,何故同教衆生稱念阿彌陀佛,不教稱念其余各佛呢?因十方諸佛,憐念衆生之慈悲,雖然佛佛相同,而救度衆生的願力,和接引衆生的方便,惟有阿彌陀佛超然殊勝,故十方諸佛,稱贊阿彌陀佛最爲第一。若衆生想遍遊十方淨土,親近十方諸佛,應先歸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聞說妙法,得無生忍,然後具足神力,飛行自在,常于清晨,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所以十方諸佛,同教稱念阿彌陀佛。普廣菩薩問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獨贊西方?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若念十方諸佛,境繁意散,不成叁昧。況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閻浮提意譯爲瞻部洲,就是我們住的娑婆世界,阿彌陀佛,與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特別有緣,憐念更深,念念想化度我們,接引我們,出離苦海,往生樂邦,從佛進修,共證佛果,故應專念阿彌陀佛。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今譯)假若衆生發心,心常憶佛,口常念佛,現在或將來,必定可以見佛,去成佛之時,當不遠了。不必假借其他法門各種方便,自然得到真心開悟,見到自性本具的法身佛。猶如染香的人,身上即有香氣,這就叫做香光莊嚴。
(淺解)這一段,是以正法合前譬喻,顯示深益。不合佛念衆生,重在衆生念佛,因衆生沒有信願,故再叁勸勉。佛念衆生,是佛自願,不必再說。現前即現在,當來即將來。一切衆生,若能各自發心,憶佛念佛,現在或將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憶佛念佛,有事憶念,和理憶念的分別:一、事憶念:聽說西方確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即深信不疑,雖還未覺悟到我心念佛,我心就是佛的真理,即決志切願,常心中憶念佛名,口中稱念佛號,求生西方,如子憶母,念念不忘,由未通達心即是佛的真理,故名事憶念。二、理憶念:深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理上所具有的佛,也是我心事上所造成的佛,即以自心所具所造的萬德洪名,心常憶念,口常稱念,令不暫忘,由通達佛即是心的真理,故名理憶念。不論事憶念,理憶念,念到伏除煩惱,斷盡見惑思惑,即得事一心念佛叁昧。現在定中或夢中,必定得見阿彌陀佛,蒙佛護念,常蒙法益,自然與佛同于形影,不相違遠。不論事憶念,理憶念,念到心開本性佛,即得理一心念佛叁昧。現在既已得見自佛,去成佛之時,當不遠了。見惑,是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我見、邊見、邪見等。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持名念佛,即勝異方便,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不必假借念佛法門的觀像、觀想,或其他法門的參究、研教等各種方便,自然得到真心開悟,必定見到自性本具的法身佛。從此進修,將來必定蒙佛接引,上品上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華開見佛,面禮彌陀,親聞妙法,頓證無生法忍,自得心佛開發顯現,得成自佛。縱根鈍功淺,未得念佛叁昧,淨宗九祖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生品高下,乃視持名之深淺。”只要信深願切,至誠憶念,現在雖未見佛,將來臨命終時,必定見佛接引,往生西方,見佛聞法,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更不必假借任何方便,當下了悟,實相心地,豁然頓開,自得心佛顯現,從佛進修,一生成佛。實相又名佛性、自性、實性、法性、法身、本覺、本性、真性、真谛、真如等,就是真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法性,真實不虛,不生不滅,不變不壞,故名實相。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莊嚴是裝飾的意思,如以美善裝飾國土,以功德裝飾身心,還有智慧莊嚴,福德莊嚴等。這是譬喻憶佛念佛,必定成佛,猶如染香的人,身上即有香氣。念佛的人,即得佛的氣分,念佛名即染著佛名的香氣,近佛身即架著佛身的香氣,開佛心即染著佛心的香氣。念佛的人,身心皆染佛香,這就是以佛的法身香,智慧光,來莊嚴自己的本覺心佛。我這念佛的心,無相無形,不生不滅,就是法身,這心具足靈覺之性,就是智慧,現在一心念佛,就是以自佛的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心的法身佛,這就叫做香光莊嚴。古佛傳授修習念佛叁昧的方法,到此已完。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今譯)我本來在因地開始修行的時候,是用這念佛的心,證入無生法忍。現在來這娑婆世界,攝受一切念佛的人,歸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佛問我們最初發心修行,是由那一根深入,得證圓通?我對于六根門頭的修法,概無選擇,惟都攝六根,一心念佛,使這念佛的淨念,常相繼續,沒有間斷,就會得到念佛叁昧,證入念佛圓通,這才是第一妙法。
(淺解)這一段,是大勢至菩薩略述自修念佛法門,得以自利利他,及結答所證圓通。因地是菩薩未證佛果,在因中修行時的地位。我本因地,是自述我本來在因地開始修行之時,值佛教我念佛法門,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這念佛的心,不是第六意識的妄心,是不生不滅,湛寂圓明的真心,精勤修習,得證入無生法忍。無生是不生不滅的法性真心,忍是把心安住在這不生不滅的法性真心,而不動搖,故名無生法忍,簡稱無生忍。即深入如來圓滿果覺,安住如來實相正定,圓滿通達一切諸法。這是自利,即轉以利他,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此界是這個世界,即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淨土是沒有五濁汙染的清淨國土,即西方極樂世界的四種淨土。攝是攝受教化,大勢至菩薩,運大悲心,乘大願力,降臨這個世界,助佛宏揚教化,用因地所修念佛妙行,與果地所證圓通妙法,攝受一切念佛的人,生前用慈力攝受,令念佛的心,堅固不退。臨終用願力攝受,令正念分明,接引往生。歸是歸還。此界如旅舍,淨土是家鄉,合前喻子若逃逝,遠走他鄉,飄零孤露,菩薩如親友,勸令念佛,即指示歸家道路,贈以信願行叁種資糧,才得歸還淨土的家鄉,見到慈悲如母的阿彌陀佛。菩薩雖有這樣的大悲大願,只能攝受念佛的人,歸于淨土。若你不信念佛,不願往生,菩薩雖具最大勢力,拖也拖你不去。必須你信願念佛,感應道交,才能接引往生。凡具真信切願念佛:而消伏業障未盡,仍帶惑業往生的,皆歸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淨土,這是凡夫與佛菩薩共同居住的淨土。念到事一心念佛叁昧,斷盡見思二惑的,皆歸到極樂世界的方便有余淨土,這是聲聞、緣覺二乘,和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寄居的淨土。念到理一心念佛叁昧,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乃至破四十一品無明,位居等覺菩薩,皆歸到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淨土,這是法身菩薩所居的淨土。念到究竟之處,四十二品無明斷盡的,歸到極樂世界的常寂光淨土,這是佛所居的淨土,即候補佛位。這持名念佛,真是成佛捷徑。無明是無照見了悟諸法事理的聰明智慧,即愚癡的異名。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圓是圓滿,通是通達,就是由一法通達,其他一切諸法,無不圓滿通達,故稱圓通。佛問我們最初發心修行之時,是由那一根深入,得證圓通?我雖從根修證,但對六根門頭的修法,一概沒有選擇,外不選眼耳等六根之相,內不擇見聞等六根之用,惟攝一精明,不令托根緣塵,即一精既攝,六用…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今譯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