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今译浅解▪P2

  ..续本文上一页至尽形寿,也不暂忘。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是喻众生能这样念佛,凭这信愿诚恳忆念之力,必定与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感应道交,不但今生即在定中或梦中,常得见佛,蒙佛摄受加被,使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临命终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常随佛学,直至成佛,自然与佛形影相随,决不会互相违背分离。二人之喻已完。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今译)十方诸佛,怜念一切众生,就像慈母想念儿子一样,倘若儿子逃去,想念虽深,又有什么用呢?儿子倘若想念母亲,也像母亲想念他的时候一样,这母子两人,虽经历今生来世,也不会互相远离。

  (浅解)这一段,再以母子为喻,前二人之喻,泛指亲友犹疏,这母子之喻,骨肉更亲,使人易起信行。上三句,合前喻一人专忆,次二句,合前喻一人专忘。怜是哀怜,念是护念,众生轮回六道,备受众苦,故为佛所哀怜;虽生死无常,而佛性不失,又为佛所护念。如来如母,众生如子,逃逝是逃去。世间慈念最切的,莫过于母亲,子虽不听教训,母犹念念不舍,子若忤逆不孝,忘恩负义,逃避母爱,远去他乡,任慈母想得发痴,也是枉然,徒忆无益,母念或衰,心生悔恨。十方诸佛,视众生如一子,怜念众生,过于慈母,逆恶愈重,佛念愈深;又母亲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世世相随,没有退转,同教众生,起信发愿,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永离众苦,同享极乐。若无缘众生,违负佛恩,不肯念佛,甚至谤佛造业,沉沦于生死苦海,轮回六道,受苦无穷。佛虽大慈大悲,单忆无用,不能救拔。故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这五句,合前喻单忆无益。

  后四句,合前喻二人相忆。历是经历,违是离别。子若想念母亲,能如母亲念子之时,念念不忘,母为慈母,子成孝子,不但今生今世,母子不离,虽经历来生来世,母子之缘未尽,也不会互相远离。子喻众生母喻佛,六道众生,若能体念十方诸佛怜念我们之心,更深体念阿弥陀佛,发愿修行,庄严净土,接引我们之心,各发真信切愿,志诚念佛,如子忆母,念念不忘,亦如佛念众生,佛不离心,必定与佛感应道交,自然今生常得见佛,蒙佛接引,往生之后,常随佛学,更不会互相远离。故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四句,合前喻双忆不离。

  十方诸佛,何故同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称念其余各佛呢?因十方诸佛,怜念众生之慈悲,虽然佛佛相同,而救度众生的愿力,和接引众生的方便,惟有阿弥陀佛超然殊胜,故十方诸佛,称赞阿弥陀佛最为第一。若众生想遍游十方净土,亲近十方诸佛,应先归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闻说妙法,得无生忍,然后具足神力,飞行自在,常于清晨,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所以十方诸佛,同教称念阿弥陀佛。普广菩萨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往生。若念十方诸佛,境繁意散,不成三昧。况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阎浮提意译为瞻部洲,就是我们住的娑婆世界,阿弥陀佛,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怜念更深,念念想化度我们,接引我们,出离苦海,往生乐邦,从佛进修,共证佛果,故应专念阿弥陀佛。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今译)假若众生发心,心常忆佛,口常念佛,现在或将来,必定可以见佛,去成佛之时,当不远了。不必假借其他法门各种方便,自然得到真心开悟,见到自性本具的法身佛。犹如染香的人,身上即有香气,这就叫做香光庄严。

  (浅解)这一段,是以正法合前譬喻,显示深益。不合佛念众生,重在众生念佛,因众生没有信愿,故再三劝勉。佛念众生,是佛自愿,不必再说。现前即现在,当来即将来。一切众生,若能各自发心,忆佛念佛,现在或将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忆佛念佛,有事忆念,和理忆念的分别:一、事忆念:听说西方确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即深信不疑,虽还未觉悟到我心念佛,我心就是佛的真理,即决志切愿,常心中忆念佛名,口中称念佛号,求生西方,如子忆母,念念不忘,由未通达心即是佛的真理,故名事忆念。二、理忆念:深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理上所具有的佛,也是我心事上所造成的佛,即以自心所具所造的万德洪名,心常忆念,口常称念,令不暂忘,由通达佛即是心的真理,故名理忆念。不论事忆念,理忆念,念到伏除烦恼,断尽见惑思惑,即得事一心念佛三昧。现在定中或梦中,必定得见阿弥陀佛,蒙佛护念,常蒙法益,自然与佛同于形影,不相违远。不论事忆念,理忆念,念到心开本性佛,即得理一心念佛三昧。现在既已得见自佛,去成佛之时,当不远了。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我见、边见、邪见等。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持名念佛,即胜异方便,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不必假借念佛法门的观像、观想,或其他法门的参究、研教等各种方便,自然得到真心开悟,必定见到自性本具的法身佛。从此进修,将来必定蒙佛接引,上品上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华开见佛,面礼弥陀,亲闻妙法,顿证无生法忍,自得心佛开发显现,得成自佛。纵根钝功浅,未得念佛三昧,净宗九祖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生品高下,乃视持名之深浅。”只要信深愿切,至诚忆念,现在虽未见佛,将来临命终时,必定见佛接引,往生西方,见佛闻法,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更不必假借任何方便,当下了悟,实相心地,豁然顿开,自得心佛显现,从佛进修,一生成佛。实相又名佛性、自性、实性、法性、法身、本觉、本性、真性、真谛、真如等,就是真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法性,真实不虚,不生不灭,不变不坏,故名实相。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庄严是装饰的意思,如以美善装饰国土,以功德装饰身心,还有智慧庄严,福德庄严等。这是譬喻忆佛念佛,必定成佛,犹如染香的人,身上即有香气。念佛的人,即得佛的气分,念佛名即染著佛名的香气,近佛身即架著佛身的香气,开佛心即染著佛心的香气。念佛的人,身心皆染佛香,这就是以佛的法身香,智慧光,来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我这念佛的心,无相无形,不生不灭,就是法身,这心具足灵觉之性,就是智慧,现在一心念佛,就是以自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心的法身佛,这就叫做香光庄严。古佛传授修习念佛三昧的方法,到此已完。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今译)我本来在因地开始修行的时候,是用这念佛的心,证入无生法忍。现在来这娑婆世界,摄受一切念佛的人,归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佛问我们最初发心修行,是由那一根深入,得证圆通?我对于六根门头的修法,概无选择,惟都摄六根,一心念佛,使这念佛的净念,常相继续,没有间断,就会得到念佛三昧,证入念佛圆通,这才是第一妙法。

  (浅解)这一段,是大势至菩萨略述自修念佛法门,得以自利利他,及结答所证圆通。因地是菩萨未证佛果,在因中修行时的地位。我本因地,是自述我本来在因地开始修行之时,值佛教我念佛法门,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念佛的心,不是第六意识的妄心,是不生不灭,湛寂圆明的真心,精勤修习,得证入无生法忍。无生是不生不灭的法性真心,忍是把心安住在这不生不灭的法性真心,而不动摇,故名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即深入如来圆满果觉,安住如来实相正定,圆满通达一切诸法。这是自利,即转以利他,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界是这个世界,即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净土是没有五浊污染的清净国土,即西方极乐世界的四种净土。摄是摄受教化,大势至菩萨,运大悲心,乘大愿力,降临这个世界,助佛宏扬教化,用因地所修念佛妙行,与果地所证圆通妙法,摄受一切念佛的人,生前用慈力摄受,令念佛的心,坚固不退。临终用愿力摄受,令正念分明,接引往生。归是归还。此界如旅舍,净土是家乡,合前喻子若逃逝,远走他乡,飘零孤露,菩萨如亲友,劝令念佛,即指示归家道路,赠以信愿行三种资粮,才得归还净土的家乡,见到慈悲如母的阿弥陀佛。菩萨虽有这样的大悲大愿,只能摄受念佛的人,归于净土。若你不信念佛,不愿往生,菩萨虽具最大势力,拖也拖你不去。必须你信愿念佛,感应道交,才能接引往生。凡具真信切愿念佛:而消伏业障未尽,仍带惑业往生的,皆归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这是凡夫与佛菩萨共同居住的净土。念到事一心念佛三昧,断尽见思二惑的,皆归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净土,这是声闻、缘觉二乘,和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寄居的净土。念到理一心念佛三昧,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乃至破四十一品无明,位居等觉菩萨,皆归到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净土,这是法身菩萨所居的净土。念到究竟之处,四十二品无明断尽的,归到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这是佛所居的净土,即候补佛位。这持名念佛,真是成佛捷径。无明是无照见了悟诸法事理的聪明智慧,即愚痴的异名。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圆是圆满,通是通达,就是由一法通达,其他一切诸法,无不圆满通达,故称圆通。佛问我们最初发心修行之时,是由那一根深入,得证圆通?我虽从根修证,但对六根门头的修法,一概没有选择,外不选眼耳等六根之相,内不择见闻等六根之用,惟摄一精明,不令托根缘尘,即一精既摄,六用…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今译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观音灵感录续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