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质异的话,则将无实事。
问题:我觉得翻译所讲的跟文字上讲的好像是刚好不一样的东西,我从中文的文字上面看是说:这个实有的东西为什么不能说它就是心呢?如果不是心的话,那么就不应该有一个实有了。我从文字看起来的感觉是这样的意思,可是,刚刚翻译好像不是这样的意思。
翻译:因为藏文也不是「实有」,藏文是「实事」而已。
问题:我重新再讲一次。为什么你唯识宗说这个存在的东西不同于心呢?如果这个真的不同于心的话,那么,这个存在的东西就不存在了。是这样的说法吗?
回答:如果色声等实事(指对境)是心的话,那就将不能说有色声香味等对境。字面上是「实事云何非异心,非异心应无实事」,将「非实有」改成 「无实事」应该会比较好了解,藏文是这样的。
应成派就是要去破唯识宗的说法,他们说:「你们唯识宗说有境识好像是自我可以成立的、自我可以存在的,而对境则没有自我存在的能力,你们认为对境并不是在识外另外有,你们认为对境必须要依于识才能够有。如果你们在这边说没有与心质异的对境而却又说有色声等对境的话,为什么不可以说有境的识是依于对境而存在的呢?」这是应成派倒问回去。
简单而言,应成派倒问回去说:「对境的色声香味触是百分之百依赖有境(五根识和第六识),在这上面还能够成立色声香味是境,虽然唯识说那些百分之百都是依赖于识,但是,它们还是境。如果可以做这样的主张的话,那么,你们为什么不可以主张这些识百分之百依赖对境,而在这上面也可以成立有境呢?」所以,中观应成派认为:「唯识在对境上面讲的是对的,但是,有境上面讲的就有一点问题了。」但是,也不可以说对境上面讲的是对的,因为前面刚刚破除了,唯识一边说色声香味触是实事,一边又说这些非质异,这两个也矛盾了。
这不只是辩论而已,中观应成派本身就觉得有境都是百分之百依赖(对)境的,而境也是百分之百依赖有境的,中观应成派本身是这样想的。境是怎么成立的呢?百分之百是靠有境,而有境也是百分之百都是靠对境的。
「如是幻事非谛实,能见亦与所见等。」
如果说对境并不在有境之外另外有的话,那么应该说「所见也是能见」,这边的中文和藏文好像顺序相反,藏文应该是「所见亦与能见等」。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破除了唯识宗说的「如果没有自证分将无他证分」这一点,甚至还破除了唯识宗主张说境和有境也相关的这些主张。接着就要进入「申四」的科判,就是第二六三页的「未二破转计之自证」的第四个。
「申四」的科判是「破计诸安立有之法有谛实成就之所依」,就是破假有法谛实成立之所依。唯识宗主张有轮回、有涅槃,而这些假有的法都是谛实成立的。他们认为:不管是轮回或涅槃的法,在对境本身上就是谛实成立的,因为它们好像在自己本身上就有那个能力存在,如果它们自己本身上没有这个能力存在的话,就将无法成立起有所谓的轮回和涅槃,在这边应成派就要破除他们这样的主张。就像我们在前面破除经部宗的主张时也有一些辩论存在,因为经部宗认为:如果无谛实成立的法的话,就将无法建立起轮回和涅槃,也就是轮回和涅槃的建立将是不合理的,应成派也将这一点破除。所以,在前面破经部宗的主张时有提到这一点,这边就是在破除唯识宗认为对境上本身要有它的能力在。
「或言轮有实所依,若不尔者如虚空。」
这两句是唯识宗的主张。下面两句是:
「若不实法依实因,云何有能生果者。」
这是应成派将它破除的回答。
这边举轮回为例,请看下面的注解, 「轮等虚妄安立有者,各有实法为所依体,一切错乱法有实所依故。如于株杌,错认为人,亦有实株杌也。」 以轮回来说,轮回就是指业、烦恼、分别心等等轮回的因所成立的轮回。以分别心而言,分别心所执取之处必须是谛实成立的,如果分别心所执取之处不是谛实成立的话,那将不会生起分别心。所以,这里就举了株杌为例,株杌就是一块圆圆的木头,比如将这一块圆木误认为人,如果没有这一块圆木的话,就将不会误认它为人。同样的,轮回也一定要有它的因,它的因就是我们所造的业和烦恼,如果业和烦恼不是谛实成立的话,也就将没有所谓的轮回。所以,注解说:「言轮如是依于实体,否则不依实体,则如虚空成为无法。」 我们这边是讲到轮回,轮回的因是业和烦恼,这也是我们颠倒执取之处。他们认为:颠倒执取是之处必须是实有的、谛实成立的,如果它不是实有的话,就将不会去颠倒执取。
比如虚空是一无所有,所以,我们不会去执它什么东西,也就是我们对虚空好像一无所执。同样的,我们会去颠倒执取之处也必须要是实有的,如果不是实有的话,那么,我就将无所执。
至于我们要如何去破除唯识宗刚刚所说的这些主张,就是用下面这两句, 「若不实法依实因,云何有能生果者。」 藏文在第 473 页第二行,如果没有实事而说依于实事的话就将无作用。也就是说:如果要依于实有的实事的话,就将没有所谓的能生果的实事,因为它以在最初的谛实有的实事就已经存在了,已经存在了而你还依着它去产生果,没有这种事。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六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