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下,就九住心跟六力怎么配合在一起,就在这个段落里面了,378页第六行「若得第九住心」开始,到379页的第二行,这个段落里面,讲六力跟九住心怎么怎么配合在一起,我们看刚刚分配的段落,一段一段的来看一下就很容易了解了,「若得第九住心,」譬如是先用一个比喻,后面才要讲它的意义,「譬如读书至极串熟,」非常熟悉,「最初发起欲诵之心,」最初产生一个想法,我要去念它,「虽于中间心住余散,然所读诵任运不断,」这是比喻,「如是」跟这个情况一模一样,「初念于所缘境」最初只有想到忆念的力量,想到我要把心放在所缘的对境上面,「令心住已,」把心放在对象上面之后,「次虽未能一类相续依念正知,」后面的那个忆念跟正知,也不需要不断的持续下去,都不需要,偶而一下而已–「一类」,不需要「相续」,「然三摩地」这个等持呢,「能无间缺长时流转,」根本都不会中断,不断不断的持续下去,「由其不须功用相续恒依念知,」不需要花力气,也不需要用持续不断的忆念跟正知,这个都不需要,(「故名」)因此它的名字就叫「无加行或名无功用。」这个是第九住心。所以名字有时候把它叫做「无加行」或者是「无功用」。
这个在前面经文的地方有谈到,377页倒数第七行「从修习不行」不行就是不作行,从修习之后,已经串习久了,不必作行,不必花力气呢!所以那个地方就有谈到了。「无加行」那个行,不用作行,不必花力气,「无功用」不必花力气了!也给它取这个名字,这个是第九住心。
底下那个「能生此者,」(378页)才开始谈的是第八住心。第九住心的时候,譬如说「读书至极串熟」,非常熟悉的时候,譬如说把经文背起来,像大家念无缘大悲赞的时候,把经文都背在脑袋里,已经背得非常熟悉的时候,念诵第一句之后,不假思索,后面那个“集咩千悲汪波蒋悲扬”自然的就念出来了,根本就不用想,它自然的就念出来了,就像这个意思一样,这个是第九住心就能够达到这个样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但是第九住心要达成的话,「能生此者」那要靠第八住心。所以,「能生此者」那个「此」是指第九住心。
能够产生第九住心是为什么呢?先驱,前面还要一个,还要一个什么呢?还要「先须一类功用依念正知,」前面还要有第八住心,是要花力气的。功用」就是花力气的,而且要经常持续的依靠忆念跟正知的力量。「令沉掉等诸障品法不能障碍,生三摩地经极长时,此即第八住心,」所以在第八住心的时候,还要花力气的,把沉掉等等障碍消灭掉,而且三摩地的持续,还要继续的维持下去,花力气靠着忆念跟正知,这样子去做。这个第八住心还要有。
第九住心的时候,不必靠着持续的忆念跟正知,因为第九住心只有一开始的时候,心指向这个所缘对境,最初的时候,靠着一点的忆念跟正知就可以了,后面的根本都不需要了。可是在第八住心那时候,要持续靠着忆念跟正知,还要花力气,在这个情况之下,把反面障碍排除掉,然后正面的这个部分,等持继续维持下去,这个都还要花力气,靠着这样子去做之故,才会产生第九住心,不必花力气。所以前面要先有一个第八住心「此即第八住心」。
「此与第九」那第八住心跟第九住心有什么差别吗?差别在「虽沉掉等三摩地障,不能为障,」沉没跟掉举等等障碍,不能够再干扰等持了,这个部分第八跟第九都完全一样的(「二心相同。」),「然于此心必须无间依念正知,」可是第八住心的时候,要持续的依靠忆念跟正知的力量,要花力气的。「故名有(作)行或(者叫做)有功用。」所以第八住心要把它称为有作行,有作行就要花力气去做,或者是有功用,也是要花力气去做。这个在第八住心的《经庄严论》的颂文里面就谈到了,377页第三行「八.专注一境者,为令任运转故而正策励,」这个《经庄严论》里面谈到「次勤律仪者,由心有作行,」内心要作行,「能得」这是未来式,将来能够得到「任运转」,这是第九住心。所以现在第八住心的时候,心还要花力气,还要做很多的动作行为,所以这个有差别了,这个第八跟第九差别就在这里。
第八住心产生的前面,就要靠第七住心,所以接下来378页倒数第三行,「能生此者,」「此」是第八住心,那它的前面要靠第七住心,第七住心是什么样子呢?(「须于微细沉掉等法,」)对于细分沉跟掉产生(原因)的时候,「随生随除而不忍受,」不会去接受它,「故须第七心。」这第七住心了。所以第八住心产生的前面,还要靠第七住心,第七住心就是细分的沉,细分的掉产生的时候,一产生就能够把它排除掉。
(「生第七心,须先了知」)那生第七住心的时候,须先了知,第七住心的前面,须先靠第五住心跟第六住心,为什么?这个要做一个说眀,第七住心细分的沉掉(原因)产生,马上就可以把它排除掉,这要靠前面,(「诸恶寻思及随烦恼散乱过患,」)要先能够去察知恶的寻思所有随烦恼等等,这些散乱是一个过失,(「由有力正知」)之后靠着有力的正知,「于彼等上观察令不流散,」(「故须第五及第六心」)这个就第五住心跟第六住心。(「此二即是有力正知所成办故。」)五六住心是靠正知的力量去达成它的。所以要谈到第七住心的前面,五六住心它的必要性,因为要靠第五住心第六住心,正知的力量去察知恶寻思跟随烦恼散乱的过患,之后用正知的力量,能够在它的上面而不流散掉,不会散乱掉呢!这是第五心跟第六。
但是第五心第六的前面,还要靠着忆念的力量形成的第三心跟第四住心,所以「能生此者,」那个「此」是第五第六住心,「须于散失所缘境时,速忆所缘」这靠念力马上回想,忆念所缘,以及「及须最初从所缘境(的地方)念不令散,」心念依旧不会散乱掉,(「故须第三心及第四心,」)这是第三住心跟第四住心。「以此二心即彼二念所成办故。」第三心跟第四住心是由忆念的力量所成办所达成的,前面谈到「须于散失所缘境时,速忆所缘」这是第三住心。心散乱掉了,马上能够回忆起所缘对境,心又跑回来,这第三住心。还有呢「最初从所缘境令心不散」心放在所缘上面根本就不会跑掉,念力非常强大,这是第四住心。所以第三住心的时候念力产生,第四住心的时候念力到达圆满、完整,心不会跑掉。这个做到了之后,才能够进入第五心跟第六住心,正知的力量发挥出来,这个实修才能够进行,所以前面要先有第三跟第四。
379页第一行有谈到「以此二心即彼二念所成办故。」,「此二心」就是第三住心跟第四住心,「即彼二念」就是前面两种忆念的力量,前面两种忆念要看378页最后一行,须于散失所缘对境的时候,马上产生一个忆念,「速忆所缘」,马上产生一个忆念,想到所缘的对境,把心又抓回来,这第一个忆念。即须最初从所缘境呢,念不流散,不散乱,忆念的力量一直把心放在所缘的对境上面,就没有散乱掉,这第二个忆念。由这二个忆念的力量,去成办第三住心跟第四住心。
「又生此者,」这个「此」,是第三跟第四住心,要达成第三跟第四住心,要怎么办呢?「须先令心安住所缘」的对境上面,前面首先心一定要放在所缘的对境上面,这是第一住心嘛!(「及令住已相续不散,」)其次,安放在所缘的对境上面,这个安放还能够继续持续下去,还能够持续一段时间没有散乱掉,这是第二住心。所以首先心要放在对境上,之后放在对境上又能够持续一段时间没有散乱掉,这两个要达成之后,后面忆念的实修才会有,(「故应先生初二种心。」)所以前面还要有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我们今天的讲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5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