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5讲▪P2

  ..续本文上一页闻地》而来,所以底下《声闻地》云,就直接谈到《声闻地》,这地方藏文里面“哩”那个字就没有出现,你们看藏文的话有没有看到?那就表示跟前面讲的不一样,前面几个有《声闻地》的地方,谈到的不太能够接受的,中文看起来,好像“哩”这个字没有翻出来,但是我想把它翻成则的话就比较能够区分清楚。前面有问题的地方把它翻成《声闻地》则说,那现在这个地方就翻成《声闻地》说,那就可以了,就能够有所差别了,是不是这样讲?

  《声闻地》说,《声闻地》就这样解释了,(「又如声闻地云:由有作行令无间缺,于三摩地相续而住,如是名为专注一趣。』」)他说「由有作行令无间缺」有作行,现在还花力气做,用花力气的方式使它达到没有中断,之后「于三摩地相续而住」这个等持本身能够持续而安住,因此「如是名为专注一趣」。在《声闻地》的时候,给它取一个名字,叫「专注一趣」(「第八心名专注一趣」)。所以第八住心的名字,在《声闻地》的时候,把它称之为「专注一趣」,那个「趣」是续流,持续流动的意思,三摩地等持的续流,不断的持续下去,可以安住在上面,「即由此名易了其义。」如果用《声闻地》所取的第八住心的名称,就很容易了解到第八住心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容易了解了,「专注一趣」是在等持的续流上面,一直都专住在上面,不断的持续下去。从名字一看,就很容易了解第八住心到底是什么样子,所以说由这个名字,容易了解它的意思。

  第九住心平等而住者,(「.平等住者.修次中说.」)等住者,《修次第中编》有谈到,还有《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里面也谈到。《修次第中编》说(「心平等时当修等舍。」)心能够达到平等,那个时候等舍的状态称之为等住,第九住心。「《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由修专注一趣,能得自在任运而转。」《修次第中编》里面谈到,心原来有不平等的,造成内心不平等,就前面谈到的不顺品的部分,沉掉(及)它的原因,细分的寻思,随烦恼等等,这些都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已经让心平等了。还有说,不仅仅如此,在功德方面而言,第八住心的时候,靠着精进的力量,精进的力量还要花很大的力气,用很大的精进的力量去做禅修。精进的力量太过强大,也会造成内心不能够平稳,当然这不能说毛病,不过还是造成内心的不平稳,这个是第八住心的时候。到了第九住心的时候,就不必像这个样子,不必像第八住心一样,精进的要花很大的力气,这个时候不必如此,不必再花力气,因此之故,到了第九住心的时候,就能够达到心就平等了,这些不需要嘛,心就平等了,因此那个时候达到一个等舍的状态,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第九住心。

  还有呢《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里面谈到,「由修专注一趣」专注一趣就是第八住心,「能得自在任运而转」看前面第八住心的解释那里,「专注一境者,为令任运转故而正策励」,「任运转」是第九住心,现在能够得到自在任运而转,这个就是第九住心。所以前面的意义解释过了,要放到这个第九住心去了解一下,前面专注一趣去做的时候,目标是要达到「任运而转」。任运而转的时候就是前面由花力气造成内心不平等,这个也把它去除掉了,然后心不花力气之故平等而且能够等舍的,这《修次第》里面谈到的。然后《般若口诀》里面谈到的是「专注一趣」是前面花力气去进行的观修,目标是要达到「自在任运而转」。前面花力气的时候观修第八住心,花力气观修再观修再观修,花很大的力气,之后就慢慢的就能够达到不必花力气,不必花力气的时候,这个禅修还自然的在进行,这个部分还能够得到自在,所以「能得自在任运而转」,就这个意思,这是第九住心。

  所以《修次第》里面谈到是指是平等等舍,是第九住心,《般若口诀》里面谈到的是得到自主,就称之为第九住心。不过这两种说法它的根据都是《经庄严论》。所以《经庄严论》的引文里面谈到,「如论云从修习不行,是从观修串习之后让它不作行,不必花力气呢!这意思就贯穿到两个了,就是《经庄严论》的引文可以去解释《修次第》的意义,也可以去解释《教授论》里面的意义,都是根据这里而来的。

  第九住心「《声闻地直接把它「说名等舍」,「如云」《声闻地》里面谈到说『数修数习,数多数习为因缘故,得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声闻地》的内容里面谈到,因为透过第八住心,《声闻地》说第九住心的名字做为等持,就叫等持(「故名等持」)。它的意思也是《声闻地》做的解释,说明等持。「如云」那个也是《声闻地》自己本身里面就有做解释,因为普遍的靠着串习再三观修、再三观修,做过很多次,这是第八住心,花很大力气去做嘛!把这个当作原因之后,就能够得到它的果呢,是任运而转,而且自然的就能够趣入的这个道路,这是第九住心。所以这个时候,花力气作行的部分也没有了,而且还任运而趣入等持的续流当中呢!这个时候内心的散乱也没有了,在这种状态之下趣入等持的续流里面,就把它取名字叫等持了。所以是不用花力气,而且是任运而转的方式,没有散乱的情况之下,很自然的,不必花力气的就进行,等持的续流不断的持续下去,所以第九住心把它取一个名字叫等持,是这个意思。

  「此中九心之名,」现在这里用的九住心的名称,「是如修次初编所引,」不是用《声闻地》所谈到的名称,是用《修次初编》所谈到的名称,「如云:此奢摩他道,是从般若波罗蜜多等所说。』」用的是《修次第》所用的名称呢!这里用了第一个住心的「内住」,第二个住心的「续住」,第三个「安住」,第四个「近住」,第五个「调伏」,第六个「寂静」,第七个「最极寂静」」,第八个「专注一趣」,第九个「等住」。这些名称都是根据《修次初编》里面所用的名称。

  六力的部分,378页第四行(「由串习力成等住心,」)由串习力呢成第九住心–等住心。第八住心的时候还要花精进的力气,花精进的力气呢,再三熏习、再三熏习,就串习很久了嘛!譬如说最初、刚认识、不熟悉,以前也不认识,现在才认识,不熟悉。不熟悉呢,彼此有很多冲突,意见相左。熟悉了之后,就不会了。其实一个地方也是一样,刚到一个地方去的时候,这个地方常常导致我们水土不服,因为从来没有去过,新的地方不熟悉。可是在这个地方住久了呢,风、水等等都很容易适应,就水土呢,水土不服就不会发生了,这是因为熟悉的缘故。那个「串习力」就是熟悉很久的意思。

  「谓于前心极串习力,」因为前面第八住心的时候,花力气再三观修、再三观修,所以串习久了,养成一个习惯了,「生无功用任运而转三摩地故。」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第九住心。第九住心不用花力气的,这种水土不服,不适应的部分都完全没有了。在这个时候「无功用」不必花力气,「任运而转」很自然的就趣入「三摩地」等持之中。所以在第九住心的时候,所运用的是「串习力」,因为第八住心的时候花力气去做禅修,之后熏习久而久之呢,运用这个串习力之后,形成了第九住心,这时候不必花力气了,不必花力气的时候这个等持的观修仍然继续持续下去,也不会中断掉的,在不花力气的情况之下,不必花力气去推动它,它会用它的一个惯性,一个习惯的力量,自然的继续持续下去,这样的来进行观修,这就第九住心了。所以这是用「串习力」去进行的观修,这个是六力的部分。

  之后至尊仁波切这里谈到「此等」就六力的这个名词,「是如声闻地意。」按照《声闻地》的思想来说明的,「虽见余处亦作余说,然难凭信。」观于六力的名称内容,别的地方,有些地方也有解释到,但不是很可以信赖。《声闻地》的讲法最好,所以这里是根据《声闻地》。前面谈到九住心的名称,是根据《修次第初编》。但是六力部分的这个内容,我们是根据《声闻地》。

  在《声闻地》的部分有谈到,靠着六力去成就九住心,那这个六力去成就九住心呢,它的次第是什么样子?就是九住心是怎么样子产生的?透过六力。它的次第怎么样子产生的?这个要说明一下,所以后面就讲了,第六行「若得第九住心,」这里开始,有没有?至尊仁波切要解释一下,六力怎么去成就九住心呢?它的顺序是什么样子?「若得第九住心」这是第九,就是第九住心的产生,要分配一下六种力量去成就九住心,怎么弄在一起的呢?第九住心的前面也要靠第八住心;第八住心的产生,前面还要生出第七住心;第七住心的前面还要靠第六第五,这算一起;第六第五住心的前面要靠四跟三,这又算一起;前面的要靠二跟一,这一起,这样子就有六种力量了。

  在「若得第九住心」开始,就要解释这个问题。「若得第九住心」讲的是第九住心的产生。再过来是「次」,第二行有没有一个「次」?「次虽未能一类相续依念正知」这讲的是第八住心。然后再过来,有一个谈到它的产生要把沉掉,倒数第三行「能生此者,须于微细沉掉等法,随生随除而不忍受。」倒数第三行「能生此者」要讲的是第七住心。然后第五第六,就是寻思跟随烦恼也不会产生,第七住心底下就有了,有没有?「生第七心,须先了知」须先了知那个地方呢,「诸恶寻思跟随烦恼」这个讲的是第六住心,对不对?第六住心的底下,又谈到「故须第五及第六心」那个是讲五跟六。再过去379页就谈到「故须第三及第四心」谈到第三跟第四。然后底下「又生此者」就是谈到第一跟第二住心。

  这里就这样子把它分配…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