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聞地》而來,所以底下《聲聞地》雲,就直接談到《聲聞地》,這地方藏文裏面“哩”那個字就沒有出現,你們看藏文的話有沒有看到?那就表示跟前面講的不一樣,前面幾個有《聲聞地》的地方,談到的不太能夠接受的,中文看起來,好像“哩”這個字沒有翻出來,但是我想把它翻成則的話就比較能夠區分清楚。前面有問題的地方把它翻成《聲聞地》則說,那現在這個地方就翻成《聲聞地》說,那就可以了,就能夠有所差別了,是不是這樣講?
《聲聞地》說,《聲聞地》就這樣解釋了,(「又如《聲聞地》雲:『由有作行令無間缺,于叁摩地相續而住,如是名爲專注一趣。』」)他說「由有作行令無間缺」有作行,現在還花力氣做,用花力氣的方式使它達到沒有中斷,之後「于叁摩地相續而住」這個等持本身能夠持續而安住,因此「如是名爲專注一趣」。在《聲聞地》的時候,給它取一個名字,叫「專注一趣」(「第八心名專注一趣」)。所以第八住心的名字,在《聲聞地》的時候,把它稱之爲「專注一趣」,那個「趣」是續流,持續流動的意思,叁摩地等持的續流,不斷的持續下去,可以安住在上面,「即由此名易了其義。」如果用《聲聞地》所取的第八住心的名稱,就很容易了解到第八住心到底是什麼意思,就容易了解了,「專注一趣」是在等持的續流上面,一直都專住在上面,不斷的持續下去。從名字一看,就很容易了解第八住心到底是什麼樣子,所以說由這個名字,容易了解它的意思。
第九住心平等而住者,(「九.平等住者.修次中說.」)等住者,《修次第中編》有談到,還有《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裏面也談到。《修次第中編》說(「心平等時當修等舍。」)心能夠達到平等,那個時候等舍的狀態稱之爲等住,第九住心。「《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由修專注一趣,能得自在任運而轉。」《修次第中編》裏面談到,心原來有不平等的,造成內心不平等,就前面談到的不順品的部分,沈掉(及)它的原因,細分的尋思,隨煩惱等等,這些都已經沒有了,這個時候已經讓心平等了。還有說,不僅僅如此,在功德方面而言,第八住心的時候,靠著精進的力量,精進的力量還要花很大的力氣,用很大的精進的力量去做禅修。精進的力量太過強大,也會造成內心不能夠平穩,當然這不能說毛病,不過還是造成內心的不平穩,這個是第八住心的時候。到了第九住心的時候,就不必像這個樣子,不必像第八住心一樣,精進的要花很大的力氣,這個時候不必如此,不必再花力氣,因此之故,到了第九住心的時候,就能夠達到心就平等了,這些不需要嘛,心就平等了,因此那個時候達到一個等舍的狀態,這樣的一個情況,就是第九住心。
還有呢《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裏面談到,「由修專注一趣」專注一趣就是第八住心,「能得自在任運而轉」看前面第八住心的解釋那裏,「專注一境者,爲令任運轉故而正策勵」,「任運轉」是第九住心,現在能夠得到自在任運而轉,這個就是第九住心。所以前面的意義解釋過了,要放到這個第九住心去了解一下,前面專注一趣去做的時候,目標是要達到「任運而轉」。任運而轉的時候就是前面由花力氣造成內心不平等,這個也把它去除掉了,然後心不花力氣之故平等而且能夠等舍的,這《修次第》裏面談到的。然後《般若口訣》裏面談到的是「專注一趣」是前面花力氣去進行的觀修,目標是要達到「自在任運而轉」。前面花力氣的時候觀修第八住心,花力氣觀修再觀修再觀修,花很大的力氣,之後就慢慢的就能夠達到不必花力氣,不必花力氣的時候,這個禅修還自然的在進行,這個部分還能夠得到自在,所以「能得自在任運而轉」,就這個意思,這是第九住心。
所以《修次第》裏面談到是指是平等等舍,是第九住心,《般若口訣》裏面談到的是得到自主,就稱之爲第九住心。不過這兩種說法它的根據都是《經莊嚴論》。所以《經莊嚴論》的引文裏面談到,「如論雲『從修習不行,』」是從觀修串習之後讓它不作行,不必花力氣呢!這意思就貫穿到兩個了,就是《經莊嚴論》的引文可以去解釋《修次第》的意義,也可以去解釋《教授論》裏面的意義,都是根據這裏而來的。
第九住心「《聲聞地》」直接把它「說名等舍」,「如雲」《聲聞地》裏面談到說『數修數習,數多數習爲因緣故,得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叁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聲聞地》的內容裏面談到,因爲透過第八住心,《聲聞地》說第九住心的名字做爲等持,就叫等持(「故名等持」)。它的意思也是《聲聞地》做的解釋,說明等持。「如雲」那個也是《聲聞地》自己本身裏面就有做解釋,因爲普遍的靠著串習再叁觀修、再叁觀修,做過很多次,這是第八住心,花很大力氣去做嘛!把這個當作原因之後,就能夠得到它的果呢,是任運而轉,而且自然的就能夠趣入的這個道路,這是第九住心。所以這個時候,花力氣作行的部分也沒有了,而且還任運而趣入等持的續流當中呢!這個時候內心的散亂也沒有了,在這種狀態之下趣入等持的續流裏面,就把它取名字叫等持了。所以是不用花力氣,而且是任運而轉的方式,沒有散亂的情況之下,很自然的,不必花力氣的就進行,等持的續流不斷的持續下去,所以第九住心把它取一個名字叫等持,是這個意思。
「此中九心之名,」現在這裏用的九住心的名稱,「是如《修次初編》所引,」不是用《聲聞地》所談到的名稱,是用《修次初編》所談到的名稱,「如雲:『此奢摩他道,是從《般若波羅蜜多》等所說。』」用的是《修次第》所用的名稱呢!這裏用了第一個住心的「內住」,第二個住心的「續住」,第叁個「安住」,第四個「近住」,第五個「調伏」,第六個「寂靜」,第七個「最極寂靜」」,第八個「專注一趣」,第九個「等住」。這些名稱都是根據《修次初編》裏面所用的名稱。
六力的部分,378頁第四行(「由串習力成等住心,」)由串習力呢成第九住心–等住心。第八住心的時候還要花精進的力氣,花精進的力氣呢,再叁熏習、再叁熏習,就串習很久了嘛!譬如說最初、剛認識、不熟悉,以前也不認識,現在才認識,不熟悉。不熟悉呢,彼此有很多沖突,意見相左。熟悉了之後,就不會了。其實一個地方也是一樣,剛到一個地方去的時候,這個地方常常導致我們水土不服,因爲從來沒有去過,新的地方不熟悉。可是在這個地方住久了呢,風、水等等都很容易適應,就水土呢,水土不服就不會發生了,這是因爲熟悉的緣故。那個「串習力」就是熟悉很久的意思。
「謂于前心極串習力,」因爲前面第八住心的時候,花力氣再叁觀修、再叁觀修,所以串習久了,養成一個習慣了,「生無功用任運而轉叁摩地故。」這個時候就會産生第九住心。第九住心不用花力氣的,這種水土不服,不適應的部分都完全沒有了。在這個時候「無功用」不必花力氣,「任運而轉」很自然的就趣入「叁摩地」等持之中。所以在第九住心的時候,所運用的是「串習力」,因爲第八住心的時候花力氣去做禅修,之後熏習久而久之呢,運用這個串習力之後,形成了第九住心,這時候不必花力氣了,不必花力氣的時候這個等持的觀修仍然繼續持續下去,也不會中斷掉的,在不花力氣的情況之下,不必花力氣去推動它,它會用它的一個慣性,一個習慣的力量,自然的繼續持續下去,這樣的來進行觀修,這就第九住心了。所以這是用「串習力」去進行的觀修,這個是六力的部分。
之後至尊仁波切這裏談到「此等」就六力的這個名詞,「是如《聲聞地》意。」按照《聲聞地》的思想來說明的,「雖見余處亦作余說,然難憑信。」觀于六力的名稱內容,別的地方,有些地方也有解釋到,但不是很可以信賴。《聲聞地》的講法最好,所以這裏是根據《聲聞地》。前面談到九住心的名稱,是根據《修次第初編》。但是六力部分的這個內容,我們是根據《聲聞地》。
在《聲聞地》的部分有談到,靠著六力去成就九住心,那這個六力去成就九住心呢,它的次第是什麼樣子?就是九住心是怎麼樣子産生的?透過六力。它的次第怎麼樣子産生的?這個要說明一下,所以後面就講了,第六行「若得第九住心,」這裏開始,有沒有?至尊仁波切要解釋一下,六力怎麼去成就九住心呢?它的順序是什麼樣子?「若得第九住心」這是第九,就是第九住心的産生,要分配一下六種力量去成就九住心,怎麼弄在一起的呢?第九住心的前面也要靠第八住心;第八住心的産生,前面還要生出第七住心;第七住心的前面還要靠第六第五,這算一起;第六第五住心的前面要靠四跟叁,這又算一起;前面的要靠二跟一,這一起,這樣子就有六種力量了。
在「若得第九住心」開始,就要解釋這個問題。「若得第九住心」講的是第九住心的産生。再過來是「次」,第二行有沒有一個「次」?「次雖未能一類相續依念正知」這講的是第八住心。然後再過來,有一個談到它的産生要把沈掉,倒數第叁行「能生此者,須于微細沈掉等法,隨生隨除而不忍受。」倒數第叁行「能生此者」要講的是第七住心。然後第五第六,就是尋思跟隨煩惱也不會産生,第七住心底下就有了,有沒有?「生第七心,須先了知」須先了知那個地方呢,「諸惡尋思跟隨煩惱」這個講的是第六住心,對不對?第六住心的底下,又談到「故須第五及第六心」那個是講五跟六。再過去379頁就談到「故須第叁及第四心」談到第叁跟第四。然後底下「又生此者」就是談到第一跟第二住心。
這裏就這樣子把它分配…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