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特色已经讲解完毕,差别就是它的特色了。现在讲第三个特色,作业的差别,作业就是它作用力的差别,「作业差别者,谓从所缘心不于散,如是调心令住所缘。」作业的差别,是指它的作用力,作用力是指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如果内心有这种忆念的话,它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它有什么能力,能够发挥什么作用,这称之为它作用力的差别。
如果说我们的内心,有忆念的力量存在的话,那就能够阻挡住我们的内心散乱到别的对境去,不会发生这种事情。有了忆念的力量之故,内心就能够达成不散乱,达成不散乱从何而来,就是忆念本身有这种功效存在,所以这把它称之为忆念的作用力,它的功效,它的作用力。就是我的内心如果有忆念存在的话,那心就不会散乱了。
可见我们谈到忆念的话,前面谈到的,要防护我的身口心三门不要造做恶行,那时候靠忆念跟正知。现在谈到的忆念,显然跟前面那个忆念不一样了,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忆念,就是这里所谈到的忆念,它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忆念,这个特别的忆念,它的作用力,它的功效作用力,是让我的内心不会陷入散乱之中,具有这种作用力存在。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忆念,它的特别性就在于第二个特色讲的不一样,就是前面谈到的「言不忘者」,这第二个特色不忘记的部分,分成好几个类型,有不同的类型。那个地方谈到的特色不一样之故,我们现在所谈到的忆念本身,它如果拥有这个特别的忆念的话,就能够防止我们的内心陷入散乱之中,所以作用力就是让我的内心不会散乱。
具足三个特色的忆念,主要的部分在执取的方式,一般谈到执取的方式是不要忘记,现在谈到的这个地方是一个特色的不要忘记,在不要忘记之中几种类型里面,这是比较特色的一种类型。
具足这三种特色,其中主要的是第二个部分有所差别,如此具足这三个特色的忆念,靠着这个力量,把我的内心放在所缘上面,那就能够调伏我们自己的内心,所以「如是调心令住所缘。」这是如是安住所缘而调心,如果把我们的心安放在所缘上面的话,内心慢慢就调伏了。所以心放在所缘上面,可以让内心调伏,或者说以忆念来调伏内心,这两句话意思都是一样的。要嘛心好好放在所缘上面,心会逐渐调伏;要嘛以忆念的力量,忆念没有忘失所缘的对象,忆念也能够让我们的内心调伏,这个都是调伏内心的一种方式。
这一个部分要做一个比喻,就好像疯狂的大象一样,这疯狂的大象要用坚固的绳索,把它绑在大树的上面,还要用铁钩去打它,让它不要到处乱跑,后面讲的就是这个比喻,我们看这个比喻就了解了,「如调象喻,」以前的驯象师,他调伏大象的时候,怎么去调伏它呢?「譬如于一坚牢树柱」(树或者是柱子)「以多坚索系其狂象,」以多坚固的绳索来绑住这头狂象,「次调象师令如教行,」怎么教导它,牠就怎么做,「若行者善,若不行者,即以利钩数数治罚而令调伏。如是心如未调之象,以正念索缚于前说所缘坚柱,若不住者,以正知钩治罚调伏渐自在转。」这意思是指我们调伏大象的时候,要有一个大柱子或者大树,象要绑在上面,绑在上面当然要用很多条坚硬的绳子去绑它,因为疯狂的大象力气很大,绑住大象的绳索,就是我们这里所谈到忆念的力量,疯狂的大象,就是我们的内心,疯狂的意思是指大象还没调伏。
我们的内心,还没有调伏,就是我不能去控制我的内心,但是内心控制了我,这个不行。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要能够去控制我的内心,要变成我对「内心的我」是一个自主者,要能够去控制我的内心,而不是我受到内心的控制。所以调伏我的内心,就是我能够去控制我的内心,这个就称之为调伏内心。
《入行论》第五品里面也谈到,将我们的内心比喻为大象,因为内心没有调伏,我们现在的内心都没有调伏,没有调伏的内心就好像疯狂的大象一样。不仅如此,比疯狂的大象还要更加危险,就疯狂的大象而言,当然非常危险,在动物之中,大象的身体非常大,它力气也非常强大,那牠又疯狂了,当然就非常危险,也会杀人,也会毁掉房子,也会把大树毁坏掉,农田都破坏掉,这危险非常大。
没有调伏的内心跟这一样,也是非常的危险,因为会将我们内心的安乐,慈心、爱心、内心的宁静、善良的心等等,这一切全部都会被破坏掉,被一个没有调伏的内心破坏掉。所以没有调伏的内心,就像疯狂的大象一样的,《入行论》第五品里面用了这一个比喻。
第五品里面谈到,调伏的内心之外,没有其它的净戒行,就是指调伏的内心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实修,主要的实修,就是调伏内心。密勒日巴也谈到,在密勒日巴的歌集里,《证道歌》里面有谈到戒律,调伏就是戒律,调伏的法我不知道,但是调伏内心我就知道了,这讲的是我们的实修,主要内容应当是调伏内心,这才是最重要的。那就表示我们的内心,现在还没有调伏,没有调伏的情况,就像疯狂的大象一样,这就表示它非常的危险。
没有调伏的内心,也是不好的,它的过失、毛病要先了解一下,没有调伏的内心,表示它内心很多心所就在贪念、瞋恨、愚痴、傲慢、爱我执、还有我执等等,这些都是没有调伏的内心,在那个情况之下,这些心所都会出现的,当这些心所出现的时候,不要追逐着它而去,逐着它而去的话,这种内心,就是没有调伏的内心,就好像疯狂的大象一样。知道这是不好的,就要调伏它,调伏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忆念跟正知,要靠忆念跟正知去调伏内心。
后面要讲支持的经文,就是来源出处,前面这种说法当然有它的来源出处的,后面也要讲到来源出处的部分,比喻跟意义要配合在一起,前面谈到调伏大象,要用柱子,要用绳索,要用铁钩等等,它的意义是什么?有来源出处,都有谈到的,《中观心论》也讲了,《修次中编》也讲了。
《中观心论》里面谈到,内心像大象一样不正行,没有办法正确的去行为,当以正念的绳索,缚在所缘对境的柱子上面,之后以胜慧的钩子逐渐的去调伏它,这《中观心论》里面讲到的「如《中观心论》云:意象不正行,当以正念索,缚所缘坚柱,慧钩渐调伏。」这里面谈到的,都是比喻跟它的意义配合在一起讲
「《修次中编》亦云:用念知索,于所缘树,系意狂象。」。
《修次中编》里面谈到,用忆念跟正知作为绳索,所缘当做是大树,把心意像狂象一样把它绑住,这个又谈到了,这都是比喻跟意义一起配合说明。「前论说正知如钩,后论说如索亦不相违,正能令心于所缘境相续住者是明记念,」但是有一点点的不太一样,调伏内心用忆念可以去绑住内心,可以去调伏它,成立的根据在哪里呢?《中观心论》里面也讲过了,《修次中编》里面也都曾经讨论过了。
不过有多出了一点,就是《修次中编》谈到的,用忆念跟正知,前面《中观心论》里面只有谈到以忆念的绳索去绑住它,但是后面的《修次中编》里面却谈到,以忆念跟正知的绳索去绑住它,多了一个正知,所以这两个前后不太一样,后面就要做一个解释,倒数第五行谈到「正知间接亦能令心安住所缘,」虽然前面《中观心论》只有讲忆念,但是《修次中编》讲了忆念,又讲了正知,来缚(绑)住我们的内心,那就有疑问了,前面只有讲忆念,为什么后面讲了忆念又正知呢?要做一个解释说明,正知也是能够透过间接的方式,绑住我们的内心,把内心绑在所缘的对境上面,所以又要做一个补充说明了,我们今天就讲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2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