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33》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5-09
闻法动机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因此之故,无论如何要成就圆满的佛果,就成就圆满的佛果能得的方面而言,是下士、中士、上士道路的证悟,按照次第在内心产生,这是有必要的,就这个方面而言,首先要靠思择安住双运的观修方式,才能使这个证悟产生,思择安住双运的观修方式,至尊大主在广论的最后面止观品,安止品、胜观品的部分,做了详细的开示,因此我们把这个段落做闻思修,就能够了解思择跟安住双运的观修方式如何来进行,把这个方式了解了之后,就能够运用而做观修。
另外用思择安住双运的观修方式来做观修,下士、中士道路的证悟很容易产生,靠着这个证悟的产生,趣入上士的道路,共通的部分六度波罗蜜菩萨的行持,不共的部分密咒金刚乘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道路,使证悟迅速出现,成就佛果,产生这个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正讲
我们所进行到的段落,现在是要成就安止,在成就安止的前面,要先产生无过失的等持,在无过失的等持部份,主要做的实修是什么?主要做的实修并不是在缘取所缘的时候,把逆缘昏沉掉举这个部分,把它都灭掉,这反而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放在要引发顺缘的等持,这个部份是最为重要的。
就成就安止而言,引发顺缘等持的时候,应该要怎么做?这个顺缘等持的部份,它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等持?应当是内心对于所缘能够专一的安住在上面,不仅可以专一的安住在上面,安住了之后,还可以长久持续停留在上面,这两个特色都要有,这两个特色都要有的话,首先第一个,内心不散乱的方法一定要有,这个是忆念的力量,不仅仅是心能够专一安住在所缘上面,而且已经安住之后,会不会形成散乱?会形成散乱吗?将会形成散乱吗?一定要有一个察觉者、分析者存在,这是正知的力量。
要引发顺缘的等持,一定要靠忆念跟正知这二者,才能够使内心不散乱,不仅不散乱,还可以长久的停留在所缘的对境上面,所以要靠忆念跟正知这二者,来引发顺缘的等持,而且忆念在前面,正知在后面,二者有这么一个顺序存在的,之后就能够引发顺缘的等持,能够令顺缘的等持产生。为什么靠这两个力量呢?因为所谓顺缘的等持,是指心放在所缘的境上面,要可以专一的安住在上面,不仅仅是专一安住,这个安住还可长久停留下去,要具足这两个特色存在。这两个特色要得到的话,就必须靠忆念的力量,还要靠正知的力量,第一个忆念的力量,第二个正知的力量,靠着这两个力量之故,具足两个特色的等持就能够产生了。
因为忆念的力量能够让心安放在所缘上面,专一专注安放在所缘上面,这个是忆念的力量,可是放了之后,到底有离开?没有离开?还要靠一个察觉的力量,这就是正知。我们上次谈到,忆念的力量能够让心直接的放在所缘对境上面,正知的力量是间接的让心可以安放在所缘上面,因为忆念的力量之故,心能够安放在所缘上面,但是有离开?没有离开?还要一个察觉的力量,由这个察觉的力量,能够帮助内心间接的、仔细的安放在所缘上面。
我们上次讲到这个段落,361页倒数第五行,「正知间接亦能令心安住所缘,」因此之故,正知应当是在间接上面能够发挥作用,使内心能够安放在所缘的对象上面,具有帮助的,根据的教言是《修次第中编》里面谈到的,忆念跟正知这二者就像绳子一样,用绳子来做比喻,绳子表示忆念跟正知这二者。大象是绑在柱子上面,真正把大象绑住的是绳子,这绳子即忆念跟正知这二者,所以用这二者把大象绑住,这是《修次第中编》里面所谈到的。
可是前面《中观心论》里面只有谈到忆念像绳索,只有讲忆念像绳索,后面那个「慧钩渐调伏」慧钩是指正知,讲绳索的比喻只有用忆念,没有用正知,不过有时候忆念跟正知这二者,都是像绳索一样,譬如说《修次第中编》就用这样的一个比喻,其实并没有互相违背的。没有互相违背的原因何在?因为忆念是让心直接的安放在对境,令心直接的安放在所缘境上面,这是直接的作用,可是正知能间接的发挥功能,让心间接的帮助令心安放在所缘的上面,因此就像绳子的比喻一样,所以这没有过失存在的。
底下就做一个说明了,「正知间接亦能令心安住所缘,为什么呢?谓由正知(能够)了知(现在到底有)沉(没)掉(举,有还是没有?)或(者是即)将(要进入)沉(没)掉(举之中),」这要靠正知的作用力去做检查分析,才知道现在已经有昏沉,有掉举吗?或者即将要陷入昏沉,即将要陷入掉举之中,「依此能不随沉掉转,」依于正知的力量之故,不会受到沉跟掉的控制,所以「令住根本所缘事故。」因此能够使心安放在基本的所缘上面。
由正知把心抓回来,让它放在根本的所缘上面,这个部分正知间接可以发挥功效,所以用忆念正知二者,用绳索来做比喻,也没有过失,也是可以的,不仅《修次第中编》里面这样讲的,「又如世亲菩萨亦说,」(忆)念(跟正)知(这二者,)具能令心住(安放在)所缘(的对境之)故,」世亲菩萨也这样提到了,因此之故,前面阿阇黎莲花戒谈到忆念跟正知二者,就像绳索一样,不仅如此,连世亲菩萨也这样谈到,忆念跟正知都能够让心安放在所缘的对象上面。因此说两者都像绳索一样,这也没有什么过失的,所以前面《中观心论》《修次第中编》,这是引经据典来做说明,后面「正知间接亦能…」这个句子是用推理来成立它。
把心直接发挥功效,让心能够安放在所缘的对境上面,这直接发挥功效,这力量从忆念而来,所以知跟念这二者中,念力是最为主要的,因为它是发挥直接的功效,除此之外,就正知而言,它是一个分析者,分析内心到底有没有陷入沉,有没有陷入掉举之中,它这个察知者,察知之后就会公布了说,现在即将要陷入昏沉、掉举,或者现在就是昏沉跟掉举,已经做了一个宣告之后,真正把内心重新抓回来,放在所缘境上面,这个抓回来的力量是什么?仍然是念力,所以就忆念跟正知这二者而言,其中应当以念最为重要,要特别注意念力这个项目。
「又如世亲菩萨亦说,念知俱能令心住所缘故,又说依念生定(等持)及说记念如索,正于所缘相续系心。」「正」是直接,因为忆念能够直接的使我们的心安放在所缘的上面。「故修念之法即修能引三摩地之主因,」所谓的实修等持,要让等持产生,这句话主要要讲的,就是靠着去修忆念的方式是什么?这才是主因。
「又如世亲菩萨亦说」「亦说」的话要看前面《庄严经论释》谈到(360页)「念与正知是能安住」能够令心安住,「一于所缘令心不散」这直接的力量,「二心散已能正了知」内心如果散乱产生,也能够马上察觉,这讲的是正知,这是世亲菩萨所讲过的,所以(361页)「又如世亲菩萨亦说」是前面这个句子已经讲过了,「亦说」是这个意思,说的内容就(是)忆念跟正知俱能够令心安放在所缘上面的,大家了解一下,知道「亦说」是在前面已经讲过了。
「又说依念」一定能够产「生定」,以「及说记念」记念就是忆念,又说「如」就像绳「索」一样,「正于所缘相续系心。」「正」是能够这样子能做到,「故修念之法即修能引三摩地之主因,」修念力非常重要,对于修等持,讲的其实就是修念力,如果这样讲的话,那先要了解什么叫做忆念,先了解一下它的性相。
如果现在要观修念力的话,忆念到底是什么不知道,那如何做观修呢?所以首先要了解一下,忆念的性相是什么?后面讲忆念的性相「念之行相为定知相,」具有定知为行相,忆念的意思是这个样子,就是具有「定知行相」之执取方式,去执取对境的时候,它执取的方式是什么样子呢?是具有非常坚决确定的这种行相,就是让内心去执取对境的时候,拥有一个行相,就是非常坚决确定的这种行相,这种力量就称之为念,这是念的性相。
「故修定者若无定知之相,」修定者若无定解之相,这个是指念力。修定者在心缘取对境的时候,为什么会非常坚决确定在缘取的对境上?这个非常坚决确定的力量,就称之为念力,假设欠缺了这一项的话,就是修定者缘取对境,但是没有非常坚决确定,这种行相不存在的话,「唯憨然而住,」憨然而住就是楞楞然,发呆一样,楞楞然而住,就好像浑然不知的样子,心是放在对境之上,但是好像浑然无所觉,好像是愣愣然放在上面的这样子。
这个时候「心纵澄净然无明显定知,」心就算是很明白、很清楚放在对境之上,但是没有一个很坚固的定解的力量在上面,所以「有力之念定不得生。」那就是你这个念本身没有俱足威力,心是放在对境上面,澄清清澈也存在,但是抓对境的时候,因为没有定解的力量,念力不够,没有定解的力量之故,抓住对境的力量不够,那就表示念本身不具足力量,因为没有符合忆念的性相,忆念的条件没有达成的意思。
当我们去缘取对境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坚定的力量,我已经抓住它,一个坚定的力量,假设这一点坚定的力量不够的话,虽然内心很清楚明白是安放在对境之上,但是没有力量,好像发呆楞楞然放在对境之上一样,那就表示这种情况是没有念力存在的,因为忆念力的特色不齐备。
如果忆念俱足威力的话,等持就会做的非常好。忆念本身到底有力量还是没有力量?就看忆念的条件,前面讲它的性相,条件齐备、不齐备,就是这种决定的行相存在、不存在来做判断的。具有决定行相的执取方式,就看你执取对境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决定的行相包括在里面,假设没有这种决定的力量在里面,那就是忆…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