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本身不存在,或者是忆念没有力量。
忆念没有力量会怎么样呢?「亦未能破微细之沉」,细分的沉没就会发生了,没有办法阻挡住的。心在欠缺忆念的情况之下,有没有缘取在对境上?有没有安住在对境上?有!即使是安住的时候,仍然会陷入细分的沉没,因为忆念没有力量之故。心虽然是已经安放在对境上,也没有离开,但是内心对于对境,是不是很明晰、很明白?也是很明晰、很澄清嘛!但是抓的力量不够,就是执取方式本身,没有决定的行相在里面,那就是力量不够了。
因此之故,忆念本身要发挥一个很大的威力,那要齐备忆念的性相,要齐备这种定解,定解的力量一定要有,佛经里面就有谈过了,如果禅修的时候,没有这种定解的力量,执取的力量不够的话,就算是多年实修,也很难产生好的等持,「故三摩地唯有过失。」所以这样的等持,都是会有过失的。
因此形成一个有过失的等持,这有过失的等持是如何产生的?首先等持的产生,要靠忆念跟正知,这二者非常重要,大家学习的时候都知道了;其中忆念的力量更加重要,这大家也知道;要好好的观修忆念,使忆念具有力量,才能够产生一个无过失的等持,这大家也知道;要发挥忆念的力量,修忆念,使忆念具有威力的时候,这个时候,在禅修的情况之下,细分的沉没仍然出现,一个有过失的等持,仍然出现。
在这种的情况之下,长久观修都是在细分的沉没状态里面,那就表示,他的忆念本身不具足威力,因为忆念本身不具足威力之故,认为自己具有忆念的力量在做观修。但是这个忆念的本身跟细分的沉没同时发生,二者把它混为一谈,二者混为一谈之后,把细分的沉没状态,当作是念力已经足够了,我具有念力在做实修嘛!我在修我忆念的力量!正在用我忆念力的力量在修等持!他会这样子想,他那个时候的忆念,其实是细分的沉没,在伴着细分的沉没之下,长久观修始终都是有过失的等持中,因为始终都伴着细分的沉没。
始终伴着细分沉没的原因,就是因为忆念本身不具足威力,这个毛病是如何形成的呢?毛病就是把细分的沉没等同于忆念,忆念没有具足威力,这个时候的忆念变成细分的沉没,然后以为自己是“我有念力,我用念力在做禅修”,这是没有办法区分忆念具有威力与否,是不是跟细分的沉没混为一谈?有没有分开?这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到一个关键重点,就是忆念的性相是什么。
忆念的性相是指具决定行相的执取方式,当内心去执取对境的时候,一定要具足一个决定行相,在决定行相的情况之下去执取对境。所以忆念的意思是指具决定行相的执取方式,他对这一点不是非常的了解。因此之故,虽然知道忆念是非常重要,但是其实忆念本身没有发挥它的威力,力量不够。所以当内心去执取对境的时候,一定要一个非常明白确定的定解的力量,在这个定解的力量之下,去执取对境。
现在这一点并不够,这一点并不够原因,就是因为对忆念的性质不了解,不知道所谓的忆念是指具决定行相的执取方式,对这一点不了解之故,没有办法避免掉细分的沉没,因此当细分的沉没产生的时候,还以为“我自己在忆念之中,在做禅修”,把细分的沉没跟自己忆念的力量,二者混在一起了,混在一起的情况之下,浑然不觉,继续做实修,这样就算实修再怎么久,都是在有过失的等持之中。
其次要讨论到一个问题,就是所缘对象不是在佛的身体,而是就放在内心上来做观修,个人各自的内心。所缘对境不是缘外在的对境,而是缘取自己的内心,就直接安放在自己的内心上来做观修,也有这种实修的方式,对不对?
这种实修的方式进行的时候,仍然是要了解它的关键的,362页第一行「又全不住像等所缘,」都不安住在佛身佛像等等外在的所缘对境上面,「唯修无分别心者,」它仅仅只是修无分别心,无分别心是指有境,无妄念的内心,无妄念的内心禅修的时候「亦须忆念住心教授,」这时候要好好的思惟一下安住内心的口诀教授,按照安住内心的口诀教授去做实修也是有必要的。
住心的教授是什么?底下那一句话「令心于境全不分别。」是指心无妄念而安住于对境,对境是指内心,缘取内心作为对境,我的心要放在对境上,无分别心无妄念的情况之下,安放在对境上面,这个是住心的教授。
按照这个住心教授做实修的时候,那就有疑问产生了,至尊仁波切这里开示到,我们引申无过失的等持,一定要产生一个大威力的忆念,这个要先有。就是有威力的忆念,这个要先存在。有威力的忆念,它的意思是指什么?心安住在所缘,当安住在所缘上面的时候,还有一个具有力量的定解。心安住在所缘上面的时候,这个内心本身,还伴随着一个具有力量的定解,就是心安放在对境上面的时候,它要伴随着一个坚定、决定的行相。
坚定、决定的行相是指一个有威力的定解安放在对境上面,这个忆念就具有威力了。疑问就是假设我所缘是内心的话,那怎么办?因为心无妄念无分别的状态之下,放在所缘的对境上面,所缘的对境是内心,这时候内心仍然能不离不散,内心不能够涣散到其它的对境上面,还是要专心的缘取在对境上面。对境是指内心,现在大家要先了解的,有人这样子实修,这种实修的方式,也要记住它的实修口诀,实修口诀就是心无妄念而安放于对境上面,对境是内心,在这个情况之下,具有威力的忆念仍然是有必要的。
先了解观心的口诀,住心的口诀,缘取内心来实修的口诀之后,我们再来做解释说明。362页第三行,这里是去除疑问,疑问是什么?疑问上面没有谈到,这直接回答应该要怎么做,其实这是回答一个疑问的,疑问是什么?疑问就是有些人是内心无妄念而观修,这样的一种人。〈就是缘取对境之后,内心完全没有妄念,没有分别心,无妄念而观修,不会去所缘,对境是内心,缘内心之后,无妄念而观修,这样的一个人。〉以这种观修的方式来修安止的话,那是不是也要伴随有威力的定解?〈就是有威力的忆念?〉要依靠吗?还是不依靠?就提出了这么一个疑问了。
因为现在至尊仁波切谈论的是如何去成就一个安止,成就安止的时候,前面要做到的是,逆缘的部分要把它排除掉,逆缘是沉没跟掉举,这个要先把它消灭掉。之后在安止成就之前,要先产生一个无过失的等持,这是顺缘的部分,所以引发顺缘跟排除逆缘这两个都要做到。在引发无过失的等持,就顺缘部分,无过失的等持得到的时候,前面还要先有忆念跟正知,这个要先做到。其中以忆念最重要,忆念是有威力的定解,具有力量的定解,这个部分要先有。那意思就是说,我要先靠一个有威力的定解,有威力的忆念,由这个有威力的忆念,我才能够形成一个无过失的等持,这前面讨论过了。
因此马上就想到一个问题,那这样一个禅修者,这个人本身,他不是缘取外在的佛像,他缘取自己的内心,内心无妄念,不做任何的思惟,心无妄念而放在对境上面,这样来禅修的人,那这种人他需不需要靠忆念的力量?需要?还是不需要?有这么一个疑问存在了。
这个疑问要把他去除掉,362页第三行,是这个问题的答复,「如彼修者,」彼就是指那种禅修的人,缘内心之后,心无妄念而放在对境上面,对境是内心,这样一个禅修者,「亦须修习具足定知有力之念。」这种人他也必须要依靠念力,就是具有定解威力的忆念,意思就是指要修等持的话,无论你怎么禅修,一定要靠具有威力的忆念,一定要有。
第一行,「又全不住像等所缘,唯修无分别心者,亦须忆念住心教授,令心于境全不分别。」之后得到一个结论「如彼修者,亦须修习具足定知有力之念。」这是结论,中间这一行是成立的原因,就是说明,来成立出一个结论,结论就是「如彼修者」如何如何,这中间有一个解释说明,这是成立的原因,要成立出为什么这样的禅修者,他还是需要靠有力的忆念,原因何在?中间做了一个解释说明,那就要了解一下住心的教授是什么方式,住心的教授是「令心于对境」对境是内心,「全不分别。」心本身无妄念状态之下去缘取对境。〈内心缘取对境之后,在无分别妄念的情况之下去缘取对境。〉
缘取对境之后「次则令心不流不散,令不流散,」是没有放射、没有散乱的意思。记住禅修的口诀之后,不流是没有放射出妄念,没有放射出妄念就是「令心于境全不分别。」不分别是没有妄念。没有妄念的情况之下安放在对境上面,在这个情况之下,心不流,心没有放射出妄念,不散,就是没有散乱,不散乱的意思跟忆念就完全一模一样「义同正念,」忆念的意思就是「明记所缘,故仍未出修念之规。」所以他禅修的方式也没有超出修忆念的方式。
前面谈到不流跟不散这两件事情,不散的意思就是没有忘记所缘的对境。没有忘记所缘的对境,靠的就是忆念,这个跟忆念的是一样,不散乱跟忆念是同义、同样的意思。所以「明记所缘」对于所缘的对象,明明把它记住,没有忘记,就是具有忆念,也可以说它就是没有散乱,意思一样。因此之故,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这样一个禅修者,他也必须要具有威力的忆念,这个他仍然是需要的,意思就是不需要有这个疑问存在,有力量的忆念是一定要有的。
接下来要讲第二项,「第二.破有过规。」有过失的规矩,这个要把它排除掉,破除有过失的规矩。前面谈的是立自宗,自宗立无过规,立无过失的规矩,这我们已经讲解完毕了。在无过失的规矩里面,所要了解的是,里面重要的是要产生一个无过失的等持,这样的一个主张。无过失的等持是什么意思?要具足两种特色,为什么要具足两种特色,原因何在?那是因为无过失的等持之所以要产生,必须把逆缘排除掉,才会形成一个无过失的等持。逆缘是什么?就是沉跟掉这二者,要把这个排除掉…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