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3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念本身不存在,或者是憶念沒有力量。

  憶念沒有力量會怎麼樣呢?「亦未能破微細之沈」,細分的沈沒就會發生了,沒有辦法阻擋住的。心在欠缺憶念的情況之下,有沒有緣取在對境上?有沒有安住在對境上?有!即使是安住的時候,仍然會陷入細分的沈沒,因爲憶念沒有力量之故。心雖然是已經安放在對境上,也沒有離開,但是內心對于對境,是不是很明晰、很明白?也是很明晰、很澄清嘛!但是抓的力量不夠,就是執取方式本身,沒有決定的行相在裏面,那就是力量不夠了。

  因此之故,憶念本身要發揮一個很大的威力,那要齊備憶念的性相,要齊備這種定解,定解的力量一定要有,佛經裏面就有談過了,如果禅修的時候,沒有這種定解的力量,執取的力量不夠的話,就算是多年實修,也很難産生好的等持,「故叁摩地唯有過失。」所以這樣的等持,都是會有過失的。

  因此形成一個有過失的等持,這有過失的等持是如何産生的?首先等持的産生,要靠憶念跟正知,這二者非常重要,大家學習的時候都知道了;其中憶念的力量更加重要,這大家也知道;要好好的觀修憶念,使憶念具有力量,才能夠産生一個無過失的等持,這大家也知道;要發揮憶念的力量,修憶念,使憶念具有威力的時候,這個時候,在禅修的情況之下,細分的沈沒仍然出現,一個有過失的等持,仍然出現。

  在這種的情況之下,長久觀修都是在細分的沈沒狀態裏面,那就表示,他的憶念本身不具足威力,因爲憶念本身不具足威力之故,認爲自己具有憶念的力量在做觀修。但是這個憶念的本身跟細分的沈沒同時發生,二者把它混爲一談,二者混爲一談之後,把細分的沈沒狀態,當作是念力已經足夠了,我具有念力在做實修嘛!我在修我憶念的力量!正在用我憶念力的力量在修等持!他會這樣子想,他那個時候的憶念,其實是細分的沈沒,在伴著細分的沈沒之下,長久觀修始終都是有過失的等持中,因爲始終都伴著細分的沈沒。

  始終伴著細分沈沒的原因,就是因爲憶念本身不具足威力,這個毛病是如何形成的呢?毛病就是把細分的沈沒等同于憶念,憶念沒有具足威力,這個時候的憶念變成細分的沈沒,然後以爲自己是“我有念力,我用念力在做禅修”,這是沒有辦法區分憶念具有威力與否,是不是跟細分的沈沒混爲一談?有沒有分開?這是因爲他沒有掌握到一個關鍵重點,就是憶念的性相是什麼。

  憶念的性相是指具決定行相的執取方式,當內心去執取對境的時候,一定要具足一個決定行相,在決定行相的情況之下去執取對境。所以憶念的意思是指具決定行相的執取方式,他對這一點不是非常的了解。因此之故,雖然知道憶念是非常重要,但是其實憶念本身沒有發揮它的威力,力量不夠。所以當內心去執取對境的時候,一定要一個非常明白確定的定解的力量,在這個定解的力量之下,去執取對境。

  現在這一點並不夠,這一點並不夠原因,就是因爲對憶念的性質不了解,不知道所謂的憶念是指具決定行相的執取方式,對這一點不了解之故,沒有辦法避免掉細分的沈沒,因此當細分的沈沒産生的時候,還以爲“我自己在憶念之中,在做禅修”,把細分的沈沒跟自己憶念的力量,二者混在一起了,混在一起的情況之下,渾然不覺,繼續做實修,這樣就算實修再怎麼久,都是在有過失的等持之中。

  其次要討論到一個問題,就是所緣對象不是在佛的身體,而是就放在內心上來做觀修,個人各自的內心。所緣對境不是緣外在的對境,而是緣取自己的內心,就直接安放在自己的內心上來做觀修,也有這種實修的方式,對不對?

  這種實修的方式進行的時候,仍然是要了解它的關鍵的,362頁第一行「又全不住像等所緣,」都不安住在佛身佛像等等外在的所緣對境上面,「唯修無分別心者,」它僅僅只是修無分別心,無分別心是指有境,無妄念的內心,無妄念的內心禅修的時候「亦須憶念住心教授,」這時候要好好的思惟一下安住內心的口訣教授,按照安住內心的口訣教授去做實修也是有必要的。

  住心的教授是什麼?底下那一句話「令心于境全不分別。」是指心無妄念而安住于對境,對境是指內心,緣取內心作爲對境,我的心要放在對境上,無分別心無妄念的情況之下,安放在對境上面,這個是住心的教授。

  按照這個住心教授做實修的時候,那就有疑問産生了,至尊仁波切這裏開示到,我們引申無過失的等持,一定要産生一個大威力的憶念,這個要先有。就是有威力的憶念,這個要先存在。有威力的憶念,它的意思是指什麼?心安住在所緣,當安住在所緣上面的時候,還有一個具有力量的定解。心安住在所緣上面的時候,這個內心本身,還伴隨著一個具有力量的定解,就是心安放在對境上面的時候,它要伴隨著一個堅定、決定的行相。

  堅定、決定的行相是指一個有威力的定解安放在對境上面,這個憶念就具有威力了。疑問就是假設我所緣是內心的話,那怎麼辦?因爲心無妄念無分別的狀態之下,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所緣的對境是內心,這時候內心仍然能不離不散,內心不能夠渙散到其它的對境上面,還是要專心的緣取在對境上面。對境是指內心,現在大家要先了解的,有人這樣子實修,這種實修的方式,也要記住它的實修口訣,實修口訣就是心無妄念而安放于對境上面,對境是內心,在這個情況之下,具有威力的憶念仍然是有必要的。

  先了解觀心的口訣,住心的口訣,緣取內心來實修的口訣之後,我們再來做解釋說明。362頁第叁行,這裏是去除疑問,疑問是什麼?疑問上面沒有談到,這直接回答應該要怎麼做,其實這是回答一個疑問的,疑問是什麼?疑問就是有些人是內心無妄念而觀修,這樣的一種人。〈就是緣取對境之後,內心完全沒有妄念,沒有分別心,無妄念而觀修,不會去所緣,對境是內心,緣內心之後,無妄念而觀修,這樣的一個人。〉以這種觀修的方式來修安止的話,那是不是也要伴隨有威力的定解?〈就是有威力的憶念?〉要依靠嗎?還是不依靠?就提出了這麼一個疑問了。

  因爲現在至尊仁波切談論的是如何去成就一個安止,成就安止的時候,前面要做到的是,逆緣的部分要把它排除掉,逆緣是沈沒跟掉舉,這個要先把它消滅掉。之後在安止成就之前,要先産生一個無過失的等持,這是順緣的部分,所以引發順緣跟排除逆緣這兩個都要做到。在引發無過失的等持,就順緣部分,無過失的等持得到的時候,前面還要先有憶念跟正知,這個要先做到。其中以憶念最重要,憶念是有威力的定解,具有力量的定解,這個部分要先有。那意思就是說,我要先靠一個有威力的定解,有威力的憶念,由這個有威力的憶念,我才能夠形成一個無過失的等持,這前面討論過了。

  因此馬上就想到一個問題,那這樣一個禅修者,這個人本身,他不是緣取外在的佛像,他緣取自己的內心,內心無妄念,不做任何的思惟,心無妄念而放在對境上面,這樣來禅修的人,那這種人他需不需要靠憶念的力量?需要?還是不需要?有這麼一個疑問存在了。

  這個疑問要把他去除掉,362頁第叁行,是這個問題的答複,「如彼修者,」彼就是指那種禅修的人,緣內心之後,心無妄念而放在對境上面,對境是內心,這樣一個禅修者,「亦須修習具足定知有力之念。」這種人他也必須要依靠念力,就是具有定解威力的憶念,意思就是指要修等持的話,無論你怎麼禅修,一定要靠具有威力的憶念,一定要有。

  第一行,「又全不住像等所緣,唯修無分別心者,亦須憶念住心教授,令心于境全不分別。」之後得到一個結論「如彼修者,亦須修習具足定知有力之念。」這是結論,中間這一行是成立的原因,就是說明,來成立出一個結論,結論就是「如彼修者」如何如何,這中間有一個解釋說明,這是成立的原因,要成立出爲什麼這樣的禅修者,他還是需要靠有力的憶念,原因何在?中間做了一個解釋說明,那就要了解一下住心的教授是什麼方式,住心的教授是「令心于對境」對境是內心,「全不分別。」心本身無妄念狀態之下去緣取對境。〈內心緣取對境之後,在無分別妄念的情況之下去緣取對境。〉

  緣取對境之後「次則令心不流不散,令不流散是沒有放射、沒有散亂的意思。記住禅修的口訣之後,不流是沒有放射出妄念,沒有放射出妄念就是「令心于境全不分別。」不分別是沒有妄念。沒有妄念的情況之下安放在對境上面,在這個情況之下,心不流,心沒有放射出妄念,不散,就是沒有散亂,不散亂的意思跟憶念就完全一模一樣「義同正念,」憶念的意思就是「明記所緣,故仍未出修念之規。」所以他禅修的方式也沒有超出修憶念的方式。

  前面談到不流跟不散這兩件事情,不散的意思就是沒有忘記所緣的對境。沒有忘記所緣的對境,靠的就是憶念,這個跟憶念的是一樣,不散亂跟憶念是同義、同樣的意思。所以「明記所緣」對于所緣的對象,明明把它記住,沒有忘記,就是具有憶念,也可以說它就是沒有散亂,意思一樣。因此之故,得到一個結論就是這樣一個禅修者,他也必須要具有威力的憶念,這個他仍然是需要的,意思就是不需要有這個疑問存在,有力量的憶念是一定要有的。

  接下來要講第二項,「第二.破有過規。」有過失的規矩,這個要把它排除掉,破除有過失的規矩。前面談的是立自宗,自宗立無過規,立無過失的規矩,這我們已經講解完畢了。在無過失的規矩裏面,所要了解的是,裏面重要的是要産生一個無過失的等持,這樣的一個主張。無過失的等持是什麼意思?要具足兩種特色,爲什麼要具足兩種特色,原因何在?那是因爲無過失的等持之所以要産生,必須把逆緣排除掉,才會形成一個無過失的等持。逆緣是什麼?就是沈跟掉這二者,要把這個排除掉…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