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34》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06-06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從最初的依止善知識,到最後無學雙運之間,這一切的證悟都有必要靠思擇安住雙運的觀修,因此之故,才能使證悟産生,對這個方式明白作開示是至尊仁波切,在菩提道次第的最後,分成止和觀這二個段落來作一個明白講解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止觀這二個段落仔細的聞思,從這裏面去了解實修的方式是什麼?在這裏面會談到安住修的方式如何來進行?思擇修的方式如何來進行?對這些有所明白了解,了解之後才能從依止善知識開始,安住而作實修。
譬如就依止善知識而言,必須透過安住思擇雙運方式來作觀修,之後逐漸逐漸依止善知識的證悟就會産生,之後,慢慢的,道的每個段落證悟産生,逐漸逐漸無學雙運的證悟也能産生,因此之故,思擇修應該如何作?安住修應該如何作?當然首先要先了解了。
上次我們談到在安住修的時候,觀修的時候,有境內心本身必須是有力的明分,之後,還要對所緣的對境專一安住,在此情況下來進行安住修,譬如依止善知識的證悟要産生的話也是這個樣子,在實修的時候應當對善知識的功德專一的安住,不能夠喜新厭舊,不斷的更換對境,緣取這個對境之後不要離開它,之後,一心專注在上面,這時候有境內心本身必須齊備有力明分和專一安住這二個特色,假設對境喜新厭舊更換的話,對有境本身有力明分、專一安住就很難達成,因爲對境都不斷不斷在更換(換來換去),所以不可以這個樣子,應當專一安住在一個對境上,堅固的專一安住,同時有境本身還要具足有力明分這二個條件,這二個條件齊備的話,是安住修實修的方式。
首先對于善知識的功德是什麼産生強烈的信心,這要透過思擇的方式,逐漸引出對善知識的信心,要思惟善知識沒有任何的毛病,功德都圓滿,産生這種信心,之後,在這個信心上面專一而安住來進行安住修,這時候有境本身當然逐漸逐漸就能夠産生有力明分,而且又能夠逐漸的專一安住,具足這二個特色,這是實修的方式。這是上次談到安止的時候,所講的內容,安止的內容還有很多的內容。
我們繼續接著上次所談到段落,後面還要談到安住修的觀修方式是什麼?逐漸逐漸了解之後,運用所學習到的內容放在自己的實修上,從依止善知識開始每個段落的證悟逐漸逐漸産生,最後希望無學雙運的證悟也能産生,迅速成就佛果之後,廣大利益衆生,産生這個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p362「第二破有過規」有過失的方式要把它破除掉,要先說明什麼是有過失的方式,「有此邪執是所應破」,有這種說法、主張是應該要破除掉,首先要說明什麼是有過失的方式,即有人主張「若低其舉緩其策」這是指內心過于高舉,力量很強烈,這個要放松(放下來),要低其舉緩其策,就是內心很專一安住應當要好好的放輕松,而且內心不要太高亢,應該要放低,所以低其舉緩其策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內心的住分很快就能夠産生的,這樣做有何好處呢?現見住心速能生起,內心的住分很快就能産生,原因是爲什麼呢?因爲假設不能作到低其舉緩其策的話,策勵其心就是緊繃內心的意思,這個要放輕松,心高舉要放低,假設不這樣作的話會有何毛病呢?毛病在前面,如果沒有這樣作的話,會掉舉增上(就是很靠近掉舉),掉舉即將要發生,而且安住這個部分不能夠持久,繼續下去,因此有必要低其舉緩其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這樣作的,如果這樣作的話,住分就能夠很快的産生。
否則的話就有前面所産生的二個毛病,就是很靠近掉舉,掉舉很容易就産生,而且安住本身也不能夠維持太久,無法持續,假設低其舉緩其策的話,這個毛病就能克服,因此等持的住分很快就會産生,因此之故,如果能夠放松、放緩的話,這才是上等的實修,所以「遂謂此方便是大教授」,這是最重要的實修口訣,「發大音聲唱言善緩即是善修。」所以大力提倡能夠好好的放松,這才是好的實修呢!這是對方的主張。
至尊仁波切談到:對方主張低其舉緩其策,這樣做的話,住分就能夠産生,在至尊仁波切看起來這是沈沒很迅速産生,並不是觀修迅速産生,所以「此是未辨沈修(沈沒觀修)二法差別之論」,其實這不是産生觀修,對方認爲等持、安住很迅速就産生,在至尊仁波切看起來,其實這不是産生觀修,是沈沒很迅速産生,可見沈沒要迅速産生非常容易,這不是等持很迅速産生,所以這不是住分迅速産生,是沈沒迅速産生,這不能當作觀修,原因何在呢?因爲無過失的等持要具足前面所談到的二種特色,所以無過(失)定(等持)應當要具足前面所說二種特色,在前面一開始談到自宗的主張,等持一定要具足二個特色,二個特色要齊備,才能夠算是無過失的等持。
p359倒數第叁行,此中無過失的等持要俱足二個特色「此中所修妙叁摩地具二殊勝」一個是有境內心本身要非常明晰,具有有力的明分,第二個要專一的安住在所緣的對境,有力明分和專一安住一定要齊備,所以現在就你所談的情況來看的話,這二個條件沒有齊備。「非唯令心無分別住一分而足」所以無過失的等持要具足有力明分,無妄念的安住,所以像前面對方所談到的主張,只有無妄念專一的安住這個條件齊備,這不能算無過失的等持,還欠缺有力的明分,這二個條件都要齊備,所以「非唯令心無分別住一分而足」,不是只有一個條件就是無過失的等持,要二個條件都齊備。
自宗告訴對方你這個不是無過失的等持,因爲只有無妄念一項,不能算是無過失的等持,還要具足有力的明分,這樣講了之後,對方就說:有啊!對方說:「若謂于境令心昏昧可名爲沈,今無彼暗內心澄淨,故叁摩地全無過失」,對方答複說內心沒有昏暗的情況,內心還是非常的明晰,因此這是無過失的等持。
自宗又回答:那要了解一下,(自宗一開始談到)無過失等持要具足二種特色p359倒數第叁行,令心非常明晰的有力明分,這裏面不是只有談到明分這個項目,是要有力量的明分,是令內心非常明晰有力量的明分,之後,還要加上對所緣的對境專一安住的住分,這二個條件都要齊備,所以沒有單獨明分這個項目,而是有威力的明分。
因此之故,自宗談到:對方把具有明分和專一安住當作無過失等持,但自宗就告訴他,你這個回答是不可以的,因爲就你的回答而言,內心沒有昏暗,「今無彼暗內心澄淨」內心無昏暗,因此內心就有明晰,再加上專一安住,就是無過失等持,因此自宗告訴他,你的內心雖然沒有昏暗,不過從你的回答,了解你沒有把沈沒和昏暗二者分開,「此乃未辨昏(暗)沈(沒)二法差別之言」,即對方的回答還沒有分辨清楚昏暗和沈沒這二項的差別,下當廣說,後面還要再詳細說明。
你所談到的是內心昏暗的情況,就算沒有,也不是說沒有沈沒,那是因爲你沒有把沈沒和昏暗分別清楚,所以沈沒是什麼?昏暗是什麼?當然要仔細分別清楚,這個在後面會詳細的談到,後面p366L5很詳細的談到「沈者亦譯退弱」中間會引《俱舍論》《修次中編》的注解,這些都會詳細的再說明,後面還會再談到沈沒是什麼?昏暗是什麼?會把昏暗沈沒二者詳細作一個分別,這個後面的段落會再解釋到,所以我們現在就不做解釋了。
這部分有點困難,首先明分的部分如果太過強烈的話,力量強大的話容易引發掉舉,會有這個危險。所以把有力量的明分如果略微放松、略微放松,力量不要這麼大的話,應該是這個樣子啦,不過略爲放松的話,住分又丟掉了,就會陷入沈沒之中了,所以要找到一個中庸之道,適中的話非常困難,後面的內容就要講這個部分。
p362倒數第六行「故若太策舉雖能明了,由掉增上住分難生,」因此之故,策舉的力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掌握恰到分寸,可見就不太容易了,就對方的主張而言,明分太過強烈,力量太強大是不可以的,從他的主張就可以知道了,如果明分的力量稍微強大一點,很容易引發掉舉,但是如果明分的力量太過薄弱的話,很容易陷入沈沒之中,有這麼一個危險,所以要掌握分寸就很困難了,後面要說明這個內容。
假設力量太過強烈的話,稍微加點力量的話,很容易靠近掉舉,靠近掉舉的話,住分很難産生,住分也不能夠持續,力道稍微放松,不要這麼強烈,當然住分很容易安住,不過很容易靠近沈沒,沈沒産生明分就丟掉了(有力量的明分就丟掉了),所以這二個特色要同時齊備,其實有點困難的,就是具有力量的明分,還有專一的安住,這二個特色同時要齊備的話,其實是沒有那麼容易的,是有點困難的。
後面談到「故若太策舉」太過發力氣的話,「雖能明了,由掉增上住分難生」這時候是有力量了,明分是有了,但是很容易靠近掉舉,所以住分不太容易産生。(「若太緩慢,雖有住分,由沈增上又不明了,」)之後,如果把力量稍微放松(太緩是放松的意思),如果稍微放松的話,住分容易産生,不過沈沒很容易出現,如果這個樣子,因爲受到沈沒的影響之故,又不明了(明分就沒有了),所以這就有點困難了。
因此之故,所以,「其不墮入太急太緩,緩急適中界限難得,故極難生俱離沈掉(沈沒掉舉)妙叁摩地(殊勝的等持)」非常難以産生,就是前面談到,假設辛勤的力量要用那麼多,就很容易靠近掉舉,此時住分就丟掉了,如果辛勤的力量稍微放松的話,就算住分産生了,也容易陷入沈沒之中,所以對有力的明分就造成傷害,那就表示這二個特色要同時具有,沒有那麼容易。
假設辛勤的力量放松的話(心不要那麼緊繃放輕松),住分是容易産生,但是容易陷入沈沒之中,有力明分不會發生的,所以…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