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見這二個條件要齊備,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的,就是也不太緊繃也不太放松,太緊繃的話,靠近掉舉,住分不容易産生,太過放松的話,又靠近沈沒,有力的明分又不會産生,所以不墮入太緊繃,也不進入太松緩,松緊要適中,這個沒有那麼容易啊!適中的界限非常難以得到,但是必須松緊適中的情況下,才沒有掉舉也沒有沈沒,所以松緊適中不容易得到,就表示離開沈沒和離開掉舉的這種無過失的等持,具足二個特色的無過失的等持,其實沒有那麼容易得到。
後面大德月(即是一般所指月官居士)《忏悔贊》p363第一行,《悔贊》又雲這是書的名字,亦即說前面的句子是從《悔贊》來的。(p362倒數第四行)大德月雲:「若精勤修生掉舉」如果我發一些力氣去修,容易發生掉舉。「若舍精勤複退沒」如果我把勤勞的力量放松的話,會退入沈沒之中,「此界等轉極難得」等轉是平等的趣入這二者,就是力量不緊也不松,平等的趣入這二者不太容易做到,「我心擾亂雲何修。」因此之故要如此適中的來作禅修,恐怕沒有那麼容易。
月官居士所講的這句話,後面,至尊仁波切把這個句子做一個解釋,大德月雲「若精勤修生掉舉,若舍精勤複退沒,此界等轉極難得,我心擾亂雲何修」前面談到已經得到適中的境界了,我的心還要去幹擾它嗎?如過幹擾它我如何作實修呢?前面適中的境界很難以得到,如果已經得到適中、掌握到分寸,不要再去幹擾內心(又何必去幹擾內心),這樣怎麼做實修呢?意思是指松緊適中的程度要抓住,抓住之後不要再去幹擾它,就這樣繼續作實修是最好了,不要再去幹擾它了。
後面這個句子,至尊仁波切作一個解釋,「精勤修者謂太策舉,」精勤而修不是精進的意思,是指發力氣去修它。「謂太策舉」就是很緊繃,發很大的力氣去修它,如果這樣做的話,「策則生掉,」如果內心緊繃發力氣的話,其實很容易靠近掉舉。但這是指觀修的時候,發的力氣超過它的量,內心太過緊繃(太過策舉),發的力氣超過量了,這樣內心很容易産生掉舉,就是「若精勤修生掉舉」的意思。
「若舍策勵太緩慢者,」假設發的力氣稍爲放松一下,不要這麼緊繃,內心稍爲放松,放松的力量太過的話,太過松緩的話,「心住其內複起退沒」,在內心裏就容易産生沈沒,這是心太放松的話就會變成這個樣子,這是第二個句子,「若舍精勤複退沒」,由這二個句子要去成立第叁個句子「此界等轉極難得」。
「義謂」(p362倒數第二行)就是把前面這二個句子綜合起來,提出它的結論,前面這二個句子的意思要講的是底下的,所以是一個結論,由前面二個句子成立出第叁個句子。離開沈沒掉舉平等安住的心,「(俱離沈掉平等安住,)心于此界平等而轉實屬難得。」就是松緊能夠適中、平等情況之下而來安住的這種內心,其實是沒有那麼容易,很困難得到的,所以「此界等轉極難得」第叁個句子由前面二個句子來成立,「此界等轉」就是松緊適中的內心,很困難得到的。
但這個解釋,至尊仁波切談到也是有根據的,因爲就月官居士所講的這個句子,《佛靜釋》雲,即他也是這樣解釋的「言精勤者謂于善品發起勇悍,策勵而轉」也是談到發很大氣力去修它,策勵而轉。又雲「由見掉過舍其精勤,棄其功用心于內沈」,如果把這個力道放松的話心會陷入內在的沈沒之中,以此來表示這個解釋是有根據的,因爲佛靜論師注解也是這樣講。
《悔贊》又雲這是月官居士所寫的書,所以表示前面大德月官所講的也是《悔贊》(後悔贊歎的句子),《悔贊》又雲「若勵力轉起掉舉,若勵緩息生退沒,修此中道亦難得,我心擾亂雲何修。」其釋中雲「若起功用勵力轉(發很大的力氣趣入其中而作實修),便生掉(舉)散(亂)摧壞其心(毀壞實修的心),從功用中心不得住(在發力氣的實修,心無法安住),若如是行即是過失(這樣作的話就是一個毛病)。爲遮此故(現在要反面不要這樣做),(因此)緩息勵力運轉之心(把發力氣作實修的心,力量放松),棄舍功用(把力道放松),則由忘所緣等之過失,令心退沒(這樣緣取對境不太容易緣取,心容易進入沈沒之中)」,故說遠離沈掉二邊,修此中界。
《悔贊》和注解裏的內容和前面所講的內容意思很接近。即p362倒數第四行大德月雲和p363前面這二、叁行的內容,意義是一樣的。「故說」是至尊仁波切要做解釋「故說遠離沈(沒)掉(舉)二邊,修此中界(中庸之界,到達松緊適中的中庸,這非常困難),平等運轉妙叁摩地(殊勝的等持)極屬難得(非常困難的)」這都是前面月官居士的句子,因爲月官居士在《悔贊》講了二個頌文(前後二個頌文)。在後面的頌文p363第一行談到「若勵力轉起掉舉,若勵緩息生退沒,修此中道亦難得」。中道即中庸的意思,實修要到達松緊適中的中庸,非常難以得到,所以「故說遠離沈掉二邊,修此中界」,中界即中庸的意思,松緊適中的中庸。這是根據《悔贊》的第二個句子。
再過來前面還有一個引文p362倒數第四行大德月雲「若精勤修生掉舉,若舍精勤複退沒,此界等轉極難得,我心擾亂雲何修」等轉即平等趣入(不緊也不松)趣入實修之中,平等趣入即松緊適中的中庸之道,所以至尊仁波切把這二個句子摘錄出來,就說遠離沈沒、掉舉這二邊,就是松緊適中,修此中界,達到松緊適中的中庸之道,意思是指平等運轉即平均的趣入,不太松也不太緊,很平均的趣入而作實修,此即中庸之道的意思,這樣的一個殊勝的等持,其實是非常難以得到的。
底下就要批評對方了,底下開始要講的是對方的主張,前面是至尊仁波切根據月官居士《悔贊》引了二個句子,把這二個句子綜和,這是至尊仁波切的主張:遠離沈掉二邊,修此中界(中庸之道),平等運轉殊勝的等持,非常難以得到,這是批評對方的主張了。對方主張什麼呢?對方主張發大音聲唱言善緩即是善修,能夠放松、松弛而實修的話是上等的實修者呢!這是對方的主張。
如果從你的主張來看的話,放松弛而實修是上等實修的話這太容易了嘛!前面談到這是一個上等的實修者,如果這樣的話,那上等的實修也太容易做到,爲什麼太容易做到呢?因爲月官居士前後二段文都提到這非常困難,松緊適中的中庸之道要得到的話,實在是非常的困難啊!而且不是只講一次,一個頌文講,又一個頌文講,就表示這個松緊適中是不太容易得到的,可是從你前面的主張,善緩即是善修的話,放輕松而實修即是上等實修的話,如果這樣講,就不算困難了嘛!
「若可太緩則無難故」這是你的毛病的第一個原因,如果放很輕松、輕緩的作實修,就是上等的實修的話,這個不能算很困難,那和月官居士所講的相違背,月官居士說這非常的困難。「又說從緩發生沈沒」,之後月官居士的文章又談到,從放松實修的話容易發生沈沒,因此之故,「則以此理修叁摩地,顯然非理」,如果太過放松也容易發生沈沒,這個不是無過失的等持,所以按照你的說法來講的話,用這個方式來修等持的話,很明顯的這不是正確的方式,如何明顯知道呢?從月官居士二個引文就很明顯知道,你講的方式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式。
之後,就要談到對方的主張,對方談到內心放松就是上等實修,內心放松就可以了,因爲內心放松的時候,明分就存在,有明分就可以了,並不須要具有力量的明分,這點是不需要的。自宗主張不可以,只有單獨的明分不可以,就是(在)明分的條件之下,執取對境的方式要具有力量,可以去抓住對境,這部分一定要有,所以稱爲有力量的明分(執取的時候要有力量)。
接下來就要說明,你的主張不可以,這樣子不夠,即底下講的「又極緩心僅明澄分,猶非滿足」如果內心放輕松不要緊繃的話,那就離開掉舉,心能夠安住,此時內心也不會陷入昏暗之中,確實是有明分存在,但是緊緊單獨的明分不可以。又極緩心僅僅單獨的明分猶非滿足,這還不夠,「須策勵相。」策勵相的意思是心必須能夠抓住對境還要有力量,策勵相是執取對境的方式必須要有力量,這個有根據的。
後面就要引根據了,無著菩薩、蓮花戒《修次第初編、中編》都有談到這個內容,首先是無著菩薩雲「于內住等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在內住等住的段落裏,無著菩薩談到,在內住等住的段落裏必須有力勵運轉作意,這是九種住心方便,初住心是內住,第二住心續住,在內住和續住的時候無著菩薩就討論到這個內容,就是必須要伴隨勵力運轉作意,這是第一個根據。這應該是《聲聞地》的句子。
再過來就是《修次第初編、中編、後編》,修次第是蓮花戒所寫,在廣大行持傳承祖師裏,靜命論師的弟子就是蓮花戒。《修次初編》修次初編雲「除沈沒者,當堅持所緣」就是說有力氣抓住所緣的對境。《修次中編》雲「次息沈沒,必須令心明見所緣」心本身會明見所緣,心明見所緣的明分要二個意思,第一個是對境很明晰的出現,第二個是心本身去抓住對境的時候,要很明晰的去抓住它,意即心抓取對境要有力量,所以底下談了:「言心明見者,故非說境略明顯,是說心相極顯即堅」不是指對境非常明晰出現,是指心執取對境的時候,明晰有二個意思,一個是對境非常明晰出現,但是不單單這個意思,還有一個是指內心去執取對境的時候,能夠非常的明晰,很有力氣的把對方抓住的意思,這才稱爲具有力量的明分。
第二破有過規的方式(有過失的規矩),怎麼去破除對方?破除對方的方式仔細分析的話,可以分成四段來說明:此是未辨沈修…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