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3講

  《廣論奢摩他33》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05-09

  聞法動機

  思惟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衆生,因此之故,無論如何要成就圓滿的佛果,就成就圓滿的佛果能得的方面而言,是下士、中士、上士道路的證悟,按照次第在內心産生,這是有必要的,就這個方面而言,首先要靠思擇安住雙運的觀修方式,才能使這個證悟産生,思擇安住雙運的觀修方式,至尊大主在廣論的最後面止觀品,安止品、勝觀品的部分,做了詳細的開示,因此我們把這個段落做聞思修,就能夠了解思擇跟安住雙運的觀修方式如何來進行,把這個方式了解了之後,就能夠運用而做觀修。

  另外用思擇安住雙運的觀修方式來做觀修,下士、中士道路的證悟很容易産生,靠著這個證悟的産生,趣入上士的道路,共通的部分六度波羅蜜菩薩的行持,不共的部分密咒金剛乘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道路,使證悟迅速出現,成就佛果,産生這個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正講

  我們所進行到的段落,現在是要成就安止,在成就安止的前面,要先産生無過失的等持,在無過失的等持部份,主要做的實修是什麼?主要做的實修並不是在緣取所緣的時候,把逆緣昏沈掉舉這個部分,把它都滅掉,這反而不是重點,重點應該是放在要引發順緣的等持,這個部份是最爲重要的。

  就成就安止而言,引發順緣等持的時候,應該要怎麼做?這個順緣等持的部份,它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等持?應當是內心對于所緣能夠專一的安住在上面,不僅可以專一的安住在上面,安住了之後,還可以長久持續停留在上面,這兩個特色都要有,這兩個特色都要有的話,首先第一個,內心不散亂的方法一定要有,這個是憶念的力量,不僅僅是心能夠專一安住在所緣上面,而且已經安住之後,會不會形成散亂?會形成散亂嗎?將會形成散亂嗎?一定要有一個察覺者、分析者存在,這是正知的力量。

  要引發順緣的等持,一定要靠憶念跟正知這二者,才能夠使內心不散亂,不僅不散亂,還可以長久的停留在所緣的對境上面,所以要靠憶念跟正知這二者,來引發順緣的等持,而且憶念在前面,正知在後面,二者有這麼一個順序存在的,之後就能夠引發順緣的等持,能夠令順緣的等持産生。爲什麼靠這兩個力量呢?因爲所謂順緣的等持,是指心放在所緣的境上面,要可以專一的安住在上面,不僅僅是專一安住,這個安住還可長久停留下去,要具足這兩個特色存在。這兩個特色要得到的話,就必須靠憶念的力量,還要靠正知的力量,第一個憶念的力量,第二個正知的力量,靠著這兩個力量之故,具足兩個特色的等持就能夠産生了。

  因爲憶念的力量能夠讓心安放在所緣上面,專一專注安放在所緣上面,這個是憶念的力量,可是放了之後,到底有離開?沒有離開?還要靠一個察覺的力量,這就是正知。我們上次談到,憶念的力量能夠讓心直接的放在所緣對境上面,正知的力量是間接的讓心可以安放在所緣上面,因爲憶念的力量之故,心能夠安放在所緣上面,但是有離開?沒有離開?還要一個察覺的力量,由這個察覺的力量,能夠幫助內心間接的、仔細的安放在所緣上面。

  我們上次講到這個段落,361頁倒數第五行,「正知間接亦能令心安住所緣,」因此之故,正知應當是在間接上面能夠發揮作用,使內心能夠安放在所緣的對象上面,具有幫助的,根據的教言是《修次第中編》裏面談到的,憶念跟正知這二者就像繩子一樣,用繩子來做比喻,繩子表示憶念跟正知這二者。大象是綁在柱子上面,真正把大象綁住的是繩子,這繩子即憶念跟正知這二者,所以用這二者把大象綁住,這是《修次第中編》裏面所談到的。

  可是前面《中觀心論》裏面只有談到憶念像繩索,只有講憶念像繩索,後面那個「慧鈎漸調伏」慧鈎是指正知,講繩索的比喻只有用憶念,沒有用正知,不過有時候憶念跟正知這二者,都是像繩索一樣,譬如說《修次第中編》就用這樣的一個比喻,其實並沒有互相違背的。沒有互相違背的原因何在?因爲憶念是讓心直接的安放在對境,令心直接的安放在所緣境上面,這是直接的作用,可是正知能間接的發揮功能,讓心間接的幫助令心安放在所緣的上面,因此就像繩子的比喻一樣,所以這沒有過失存在的。

  底下就做一個說明了,「正知間接亦能令心安住所緣,爲什麼呢?謂由正知(能夠)了知(現在到底有)(沒)(舉,有還是沒有?)(者是即)(要進入)(沒)(舉之中),」這要靠正知的作用力去做檢查分析,才知道現在已經有昏沈,有掉舉嗎?或者即將要陷入昏沈,即將要陷入掉舉之中,「依此能不隨沈掉轉,」依于正知的力量之故,不會受到沈跟掉的控製,所以「令住根本所緣事故。」因此能夠使心安放在基本的所緣上面。

  由正知把心抓回來,讓它放在根本的所緣上面,這個部分正知間接可以發揮功效,所以用憶念正知二者,用繩索來做比喻,也沒有過失,也是可以的,不僅《修次第中編》裏面這樣講的,「又如世親菩薩亦說,」(憶)(跟正)(這二者,)具能令心住(安放在)所緣(的對境之)故,」世親菩薩也這樣提到了,因此之故,前面阿阇黎蓮花戒談到憶念跟正知二者,就像繩索一樣,不僅如此,連世親菩薩也這樣談到,憶念跟正知都能夠讓心安放在所緣的對象上面。因此說兩者都像繩索一樣,這也沒有什麼過失的,所以前面《中觀心論》《修次第中編》,這是引經據典來做說明,後面「正知間接亦能…」這個句子是用推理來成立它。

  把心直接發揮功效,讓心能夠安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這直接發揮功效,這力量從憶念而來,所以知跟念這二者中,念力是最爲主要的,因爲它是發揮直接的功效,除此之外,就正知而言,它是一個分析者,分析內心到底有沒有陷入沈,有沒有陷入掉舉之中,它這個察知者,察知之後就會公布了說,現在即將要陷入昏沈、掉舉,或者現在就是昏沈跟掉舉,已經做了一個宣告之後,真正把內心重新抓回來,放在所緣境上面,這個抓回來的力量是什麼?仍然是念力,所以就憶念跟正知這二者而言,其中應當以念最爲重要,要特別注意念力這個項目。

  「又如世親菩薩亦說,念知俱能令心住所緣故,又說依念生定(等持)及說記念如索,正于所緣相續系心。」「正」是直接,因爲憶念能夠直接的使我們的心安放在所緣的上面。「故修念之法即修能引叁摩地之主因,」所謂的實修等持,要讓等持産生,這句話主要要講的,就是靠著去修憶念的方式是什麼?這才是主因。

  「又如世親菩薩亦說」「亦說」的話要看前面《莊嚴經論釋》談到(360頁)「念與正知是能安住」能夠令心安住,「一于所緣令心不散」這直接的力量,「二心散已能正了知」內心如果散亂産生,也能夠馬上察覺,這講的是正知,這是世親菩薩所講過的,所以(361頁)「又如世親菩薩亦說」是前面這個句子已經講過了,「亦說」是這個意思,說的內容就(是)憶念跟正知俱能夠令心安放在所緣上面的,大家了解一下,知道「亦說」是在前面已經講過了。

  「又說依念」一定能夠産「生定」,以「及說記念」記念就是憶念,又說「」就像繩「」一樣,「正于所緣相續系心。」「正」是能夠這樣子能做到,「故修念之法即修能引叁摩地之主因,」修念力非常重要,對于修等持,講的其實就是修念力,如果這樣講的話,那先要了解什麼叫做憶念,先了解一下它的性相。

  如果現在要觀修念力的話,憶念到底是什麼不知道,那如何做觀修呢?所以首先要了解一下,憶念的性相是什麼?後面講憶念的性相「念之行相爲定知相,」具有定知爲行相,憶念的意思是這個樣子,就是具有「定知行相」之執取方式,去執取對境的時候,它執取的方式是什麼樣子呢?是具有非常堅決確定的這種行相,就是讓內心去執取對境的時候,擁有一個行相,就是非常堅決確定的這種行相,這種力量就稱之爲念,這是念的性相。

  「故修定者若無定知之相,」修定者若無定解之相,這個是指念力。修定者在心緣取對境的時候,爲什麼會非常堅決確定在緣取的對境上?這個非常堅決確定的力量,就稱之爲念力,假設欠缺了這一項的話,就是修定者緣取對境,但是沒有非常堅決確定,這種行相不存在的話,「唯憨然而住,」憨然而住就是楞楞然,發呆一樣,楞楞然而住,就好像渾然不知的樣子,心是放在對境之上,但是好像渾然無所覺,好像是愣愣然放在上面的這樣子。

  這個時候「心縱澄淨然無明顯定知,」心就算是很明白、很清楚放在對境之上,但是沒有一個很堅固的定解的力量在上面,所以「有力之念定不得生。」那就是你這個念本身沒有俱足威力,心是放在對境上面,澄清清澈也存在,但是抓對境的時候,因爲沒有定解的力量,念力不夠,沒有定解的力量之故,抓住對境的力量不夠,那就表示念本身不具足力量,因爲沒有符合憶念的性相,憶念的條件沒有達成的意思。

  當我們去緣取對境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堅定的力量,我已經抓住它,一個堅定的力量,假設這一點堅定的力量不夠的話,雖然內心很清楚明白是安放在對境之上,但是沒有力量,好像發呆楞楞然放在對境之上一樣,那就表示這種情況是沒有念力存在的,因爲憶念力的特色不齊備。

  如果憶念俱足威力的話,等持就會做的非常好。憶念本身到底有力量還是沒有力量?就看憶念的條件,前面講它的性相,條件齊備、不齊備,就是這種決定的行相存在、不存在來做判斷的。具有決定行相的執取方式,就看你執取對境的時候,有沒有一個決定的行相包括在裏面,假設沒有這種決定的力量在裏面,那就是憶…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