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指即使没有产生合乎性相的止观,但是缘取一个善所缘的对境,心专一安住在上面的等持,把这个列入止。

  其次,凡拣择、分析、思惟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妙善慧,对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进行分析观察,抉择的胜慧。胜慧里面还要是善的胜慧,因为五种见地都是属于胜慧,可是五种见地中,边见和邪见排除在外(边见和邪见不会有善的胜慧),另外三个有属于不善的胜慧(坏聚见、见取见、戒近取见善的、不善的都有),这里是要把不善的胜慧排除,只剩善的胜慧,并且抉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这些法的内容意义是什么做一个分析思惟,这种善的胜慧,把它摄在胜观里面,这些不是正式的止和观,是随顺的止观。

  「故密意说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无相违过)。」密意,是考虑的意思,考虑到这一点。针对一个善所缘境,心能够安住的等持,称它为止;考虑到抉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的意义,进行抉择分析的善慧,称为胜观。因考虑到这些,所以,佛经才讲「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是考虑到相随顺的止观来做解释的。这并非说正式的止观有其特别的考虑,而是考虑止是指整个对善所缘,心能够专一等持;考虑观是指对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的意义,能够个别分开来做抉择思惟的一种善的胜慧,因此称为止观。

  《修信大乘经》也是这样解释:「善男子由此异门,说诸菩萨尽其所有大乘信解、大乘出生,应知皆是无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这是指善男子对大乘有信解之心;指依于大乘能产生很多功德。对于这些功德,能完全相信的人,他所相信的对境是大乘的这些功德,而这些大乘的功德从何而来?「应知皆是无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无散乱心,就是心于善所缘能够专一的等持;正思法义,指心能够专一安住等持之后,对于对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的意义能够个别分开来作思惟。

  首先,以某一法作为基础(差别基),心能够专一安住在这个法上之后,由这个差别基之法,引申的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个别的意义,也能够单独的个别分析清楚,这就是正思法义,这是胜慧。因此前面所谈到的,「及凡抉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妙善慧」

  《修信大乘经》也是考虑到止是对善所缘境专一安住的等持,以止作为基础之后所产生的胜观,是指对于对境的意义作一个纯正的分析,由此胜观产生大乘的功德,所以《修信大乘经》也是考虑到这一点作开示。

  后面这个段落是至尊仁波切趁这个机会破除对方的主张。「无散乱心,谓奢摩他品心一境性。」无散乱心是安止,心一境性;「正思法义(谓毗钵舍那品,妙观察慧)」指的是胜观、是观察慧。「故大小乘一切功德皆以观慧思择而修,及于所缘心一境性,二所成办。非唯止修或唯观修一分而成」

  有一些人主张,止修只有安住修;观修只有思择修,这都是各自偏颇的,只有安住修没有思择修,只有思择修没有安住修,是各自分开的。至尊仁波切主张二者应双运结合在一起。假设止观没有双运,没有结合一起,不可能产生一切功德。至尊仁波切引经文挑出对方的毛病指出错误。

  「又《解深密经》云」讨论止观用了二段解释。广论336页「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都是止观所得之果」,337页又说明一次,「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这两项要配合一起,修止去除相缚;修观去除粗重缚。众生如果修胜观,则粗重束缚就能去除,好好修安止,则行相执着导致的束缚就能去除掉,这是一项配一项。

  之后是名词的解释:

  「言粗重者,谓心相续中所有习气,增长内心颠倒堪能」是说我们心相续中某些习气,能增长内心颠倒的执取,这种习气称之为粗重。我们内心有很多妄念,这些妄念为什么会增广、增长呢?表示内心存在一些习气,因为这些内心习气之故,才会使颠倒的妄念增广、增长,这些内心存在的有能力的习气称之为粗重。

  「言相者,谓于外境前后所生颠倒习气」相,指有境本身。有境本身,对于对境会有颠倒的耽着,譬如说谛实不能成立,而我在内心里却把它执为谛实成立,这种想法不仅仅会继续存在,本身还会去滋润以前所存在的习气,这种情况就称之为相。对于外境前后所生颠倒的习气,譬如谛实成立的执着,执着正进行时,不是只有执着谛实成立,而是正在执着时,这个执着本身还会去滋润滋养以前的习气,使以前的习气累积更多,这就称之为「相」。

  假使有安止的话,就不会趣入颠倒的对境。《功德之本颂》谈到,于对境的去除散乱心,于正义(纯正的义理)如理而作分析,在止观双运的道路上,祈请加持能够迅速在我内心产生。若能够得到安止的话,则散乱的内心趣入颠倒的对境,就不致于发生了,这部分是把「相」的束缚去除掉,若能得到胜观的话,则粗重的束缚就不会存在。

  当我们对于对境颠倒而趣入,谛实不存在,但我却执它存在,这种颠倒趣入的时候,其根本就是无明,无明的对治是「胜观」,有了胜观,就能把烦恼的根本拔掉,当然粗重的束缚就不存在。粗重就是我们前面所谈到的习气,会让我们有境本身颠倒的妄念不断地加强,这种来源的能力习气,就称之为粗重。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论》说:「前者为观所断,后者为止所断」。前者是粗重,为观所断;后者是相,为止所断。此上是引有止观名者所有胜利。前面谈到的是引经据典的。譬如《解深密经》有二个段落,有一个段落说:「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善法都是止观之果」;另一段说:「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这些都是直接指出,止跟观这些名称,然后讲它的功德利益。

   「余未说止观名者,凡说静虑般若胜利,其义同故。」般若就是胜慧。凡是说到静虑或胜慧的好处,其意义是一样的,应知皆是止观的功德利益。前面引经据典的时候,有直接讲到止和观之名词,有时不用止观这个名词,但所解释的内容本身就有止的意义和观的意义。譬如当解释静虑时,会说明静虑有什么功德利益;讨论胜慧时,也会说明胜慧有什么功德利益,有时用静虑胜慧,有时用止观,有时不用这些名称,但他们的意义其实是一样的,这些都可以将它当成是止观的功德利益。

  ◎问:这个段落应是讲止观之胜利,但好像没有讲到,只讲止的等持,对善的所缘心能专一安住的等持及此等持之功德利益,并没讲到止的功德利益。其次也没讲到观的功德利益,讲的是别择慧,对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之各别意义作分析,未对如此之胜观或别择慧之功德利益作解释,这并不是讲止观的功德利益,只是讲一般的等持,对善的所缘心能专一安住的等持,也不是讲胜观,只讲一般善的别择慧和它的功德好处,也没有讲止观之果及其功德利益,但此段之大纲,讲的是修习止观之胜利,为什么没说明呢?

  ◎答:现在虽没有讲正式的止跟观的功德利益,但我们了解了一般的等持--「对善的所缘,心能专一安住的等持。」这一般的等持,就已经有这些功德利益了。即使暂不讲正式的胜观,只讲一般的别择慧,对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之各别意义能区分清楚的别择慧,其功德利益就有这些。一般的等持、别择慧就有如此的功德利益,那么正式的止观之果及其功德利益,还要更加广大,推理便知,这样也可以说明止观的功德利益。

  第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这里的定是等持。这二个(止观)是摄一切的等持。我们前面谈到的功德利益,大小乘门的功德,还有它的大小功德,这些指的是世间跟出世间的功德,既然是世间跟出世间的功德,那就有高低之别了,所以大的功德或小的功德,这一切都是止观之果,除此之外,这是指普通的功德哦。另外,不是还有一些特别的等持吗?特别的禅定等持吗?比较殊胜的、特别的禅定等持,难道它们也是止观之果吗?是啊,所以,这里谈到此二摄一切的等持,不要说一般的功德是由前面所谈的止跟观的果,还有无量无边非常稀有奇特的等持,仍然是由这二止观所产生,也是以这个止观作为基础。

  《广论》337页「第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譬如一树,虽有无边枝叶花果,然总摄彼一切扼要厥唯根本。如是经说大小乘无边三摩地,然总摄一切之宗要厥为止观。」

  宗要,是指关键跟重点。此二摄一切的等持,底下又引《解深密经》做解释。为什么这里和前面都引用《解深密经》?因为广大行持的传承,来自于圣者无着的传承。而圣者无着主要的根据是《解深密经》,于是这里所提到内容,都是用《解深密经》来做解释,到后面讲胜观时,会引甚深见的传承,一直到安止为止。因为前面是圣者无着的传承、广大行的传承之故,当然都是根据或顺着无着的根据,而引用《解深密经》。《解深密经》的经文内容又怎样作解释呢?内容跟前面很类似的。

  《解深密经》云:「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一切都是止跟观所摄。前面已经谈到声闻、菩萨、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皆是止跟观二者之果,这个意思是很类似的。前面谈到有法声闻、菩萨、如来等等,这里也同样谈的,无量声闻、菩萨、如来也还是一样,因此,止观可以摄一切等持,意思就是止和观的实修,还包括无量无边的其他者。

  如果现在不把基础止观做一个实修,反而去实修其他者,不管你怎么努力,都很难达成的。其他的实修太广大无边,太多太多了,就好像要掌握盘踞错综的树根一样,(前面用树根来做比喻),基于这个原因,莲花戒所写的《修次下篇》也谈到了,「故欲求定者,不能寻求无边差别,应求一切等持总聚止观二品,一切时中恒应修学故欲求定者,欲学习等持的实修者,不能寻求无边差别。等持里面的类型,内容是无量无边的,应该求取一切等持之总收摄,求总归纳即止观二品,必须,一切时中恒应修学。

  如《修次下篇》云:「世尊虽说诸菩萨众无量无数等持差别,然止观二品,能遍一切胜三摩地,当说止观双运转道」。等持就是由观修止观之后,内心所产生的证悟。这个等持的种类太多了。若有一人要学习等持,是不是要追求这些无量无边的等持呢?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能力不够,也要花很多时间,因此应当学习它的总归纳或总摄(像树根一样),即是止和观二者,且应当恒常学习这二个项目。另外掌握根本去学习的话,其它的殊胜等持也很容易的产生呢!所以《修次中篇》亦云:「由此二品能摄一切三摩地故,诸瑜伽师一切时中应修止观」。

  「第三,止观自性分二。」 从止和观的本质上来讨论的话,它的性质是什么?是「初奢摩他自性」。(《广论》338页L.1-L.3)如「《解深密经》云: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间内正安住,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 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

  不仅有前面谈过止跟观的功德利益,还有许多奇特殊胜的等持,也是靠止观而来的,这二项讲的都是止跟观的功德利益。具有这么好功德利益的止和观,那么它的性质、它的本质和它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这里又做了一个解释。

  文字上讲的虽是身轻安跟心轻安,实际上指的是乐,是身轻安的乐以及心轻安的乐。心轻安在前面已解释过了。轻安与乐两者要分开。透由身轻安的乐产生了心轻安的乐,在心轻安的快乐所摄持之下的等持,才能称之为安止,我们是由它的内容了解并简略说明。实际上讲的是,身轻安乐后,将引发心轻安乐。

  如果讲轻安的话,心轻安要在前面,之后才能引发身轻安;但是如果讲乐的话,是身轻安乐在前面,才引发心轻安乐。《解深密经》所谈到的「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间内正安住」和「善思惟法」的意思是这样子讲的。

  安止所缘的对境,应当不是根门识(前五识)的对境,而是意识的对境。譬如说,修安止,观想一尊佛像,眼睛看着这尊佛像,不过眼睛(眼识)所看到的佛像,并不是修安止的对境。修安止的对境,是眼睛看到这尊佛像后,内心的意识里所出现的一尊佛像,要一心专注在这尊佛像上面,这个内心意识所出现的对境,才是修安止的对境。

  安止是用我们用意识来观修,并不是用眼识做观修。所以,眼识所看到的对境,不是修安止的对境;意识所缘的对境,才是安止所缘的对境。这一点要说明,所以才说「如是善思惟法」,法是对象,妥善的去思惟那个对象,讲的是意识的对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