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佛陀在声闻乘契经中欲明说有甚深的阿赖耶识,又恐怕他们分别执为我,为建立法体不得已以异门密意分别在有部、大众部等各部派的契经中暗示之。目的在于有大智慧的声闻乘人,遇之而大开圆解,得到超越声闻乘的大解脱,令其回小向大,趋向无上正等菩提。声闻们的慧浅愚迷不解,看不到佛陀苦心孤诣,慈父般的心肠,居然将佛陀金口所说的殊胜法语,谤为不是佛语,这只能说明他们的劣慧,愚玩难化。《八识规矩颂》说:“三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与论主争”。一剑(智慧之剑)击中了他们的要害之处。声闻乘因在自己的契经里没有见到大乘甚深教义,便指责大乘不是佛语,是荒唐的,是不能成立的,能证佛果的大乘定是佛语。
四 所知依分简析
所知依分的论述阿赖耶识,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第一是用圣教量来成立阿赖耶,引《大乘阿毗达磨经》中的两个颂:“无始时来界……”,“由摄藏诸法……”。第二是阐释阿赖耶识的有关意义。第三是以正理证明阿赖耶识的真实存在。以赖耶为染净所依,如无赖耶,世出世间法,均无法成立。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识,为什么不以阿赖耶识为名叫阿赖耶识分或叫阿赖耶识殊胜殊胜语,而叫所知依分,所知依殊胜殊胜语?当知小乘唯断烦恼障,所知障及习气都末断除,《摄论》又是除小乘显示大乘的论典,故特别注重断所知障的一面。障碍所应知法的是阿赖耶识里的有漏杂染种子,它仍是所知,染净种子都住在阿赖耶识里,一个是赖耶的家人,一位是赖耶的客人,名阿赖耶识,只能显出染污的家人,清净的客人便显示不明,有所缺陷。名所知依就大不同了,所知依的范围很广很阔,是染是净,有为、无为皆是所应知的,所知依都一概接收,来者不拒。况且《唯识三十颂》说:“阿罗汉位舍”。到了阿罗汉位时,染污的赖耶被舍掉,接替它的是一个一尘不染的奄摩罗识。赖耶只在染污的众生位上有,到证无生法忍时,便被无情地抛弃了。所知依不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被舍掉,是很全面的,所以名所知依不名阿赖耶识是有其道理的。
在十相中,阿赖耶识排在第一,原来也是有缘由的。学佛的人,极要紧的事,是要有正见。如果没有正见,必然是拔无因果的,毁谤三宝,不信贤良,无惭无愧,罪业弥重,不可救药。正如古德云:“破戒能救,破见难救。”故正见是每一个学佛者所首先应具备的,八正道中占着第一位。树立正见,必须通达缘起法,对缘起法有了深刻的认识,深切的体会以后,方不迷执邪因、无因、不平等因而起邪知邪见,生起正知正见。一切法皆是缘起的,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生起的亲因缘,阿赖耶识即是缘起,唯识学上的赖耶缘起。弄清了赖耶缘起,正见生起来了,远离断、常等邪执邪见而住于中道,然后乃能修行,证果。
中国佛教的宗派中,说识有八个的,仅唯识一家而已,这八识义是法相唯识宗最殊胜的理论。万法唯识嘛!万法不外五种,(一)心法,自性唯识。(二)心所有法,相应唯识。(三)色法,所变唯识。(四)心不相应行法,分位唯识。(五)无为法,实性唯识。一切法中皆唯有识,识为至尊,为最殊胜。八个识中,前七名转识,第八名本识。转识的种子亦须本识摄持,转识的生起必须依托本识,以本识为根本依。识虽有八,本识最极殊胜。第八识因有种种不同的意义,立有种种不同的名称,《成唯识论枢要》列了十八个之多。《摄论》所到的异名,除《所知依分》所说外:“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罗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还名一切种子识,异熟识。现将第八识异名的意义,简述如下:
阿赖耶识:汉译为藏识,形容此识象一个库藏,能容纳一切染净法的种了。有三个藏的意义:(一)能藏:是对阿赖耶识自身说的,说此识有摄藏一切有漏杂染种子的能力。我人身口意三业在行动以后,不是马上即完了,这行动所留下的势力(种子),就为阿赖耶识摄持住不令散失坏烂。以后追忆起来历历在目,故我人记忆的保持,全靠赖耶识有能藏种子的能耐。我们学佛学法,念念不忘,这赖耶还是一个功之臣。(二)所藏:是说被摄藏在阿赖耶识里,一切杂染法所熏成的种子,这杂染法,是赖耶所生的果性,一切杂染法的现行,皆以此识为根本依。(三)我爱执藏:阿赖耶识绵绵密密,恒时相续没有间断,第七末那不识不知,以见分执著赖耶为自类我相,常起我见我慢,与贪爱无明相亲相爱形影不离,这是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源,此识若转,生死轮回出矣。从以上意义观察,赖耶识与一切杂染品法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所知依分》云:“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伽他曰:“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此段论文中的二识是指转识与本识。转识指前七识,暗指一切杂染品法,因一切染法,识所变故。论文文意是说,赖耶识与一切杂染品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从现行熏种子这方面来说,能熏的杂染诸法是因,所熏的赖耶识为果。若从种子生现行这方面看,赖耶则是能生的因,杂染诸法就是所生的果。从现行与熏习两方面论,本识与转识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阿陀那识:是古印度语,华译执持识。依《摄论》有二义,一是执受,二是执取。执受者,谓执持五色根不令坏烂而产生苦乐等感受。我们一个活崩乱跳,喜怒哀乐无常的人为什么跟死尸完全两样呢?这是阿陀那识执受的作用,活着的人,因有阿陀那识的执受,眼等五色根才会不失不坏,直至寿终正寝。没有阿陀那识的执受,一个活着的人立即会死去,眼等五色根会逐步坏烂,如不净观所叙述的那样,成为一具臭不可闻的腐尸,乃至成白骨,风化入地大。如此说来阿陀那识对我们的生命恩重如山。二是执取,一个生命的最初形成,是离不开自己的业识,父精母卵,这三大因素的,这识便是执持识。当父母结合时,也是众生投生的关键时刻,这阿陀那识在一刹那间便执持父精母卵取为自己的身体,在母胎里慢慢生长,由名色至六入,乃至出生为婴儿。尽管男女结合,若没有阿陀那识的执取,还是形不成一个生命。身体健康正常而终身不孕的妇女,并非是无男精女血,多数是与儿女无缘,以无识的执取,而只是精血,这精血便会跟尿液一起被排除体外。生死轮回中,这阿陀那识确实是了不起的打头阵的先锋官。正如《八识规矩颂》所说:“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一切种子识:此识是阿赖耶识的因相。谓阿赖耶识所摄藏的一切杂染法的种子,相续恒住此识中,于一切时,遇缘而起现行,成为杂染诸法的亲因。王恩洋《摄大乘论疏》云:“由摄藏诸法,故名一切种子识。”
异熟识:此识是阿赖耶识的果相。依杂染品法无始以来所有熏习而成的业种,这阿赖耶识受业力的牵引,而招感三界九地的异熟果报。因不受后有的二乘,他们所有的业种均已断尽,只有异熟果报身未尽,故不叫种子识改称异熟识。
心:以上四种第八识的异名,都出现在大乘契经里,以下的几种阿赖耶识异名,是佛陀在小乘契经里,害怕声闻乘人执为我,妨害他们断惑证真,故以异门密意而说,如阿赖耶,根本识,穷生死蕴等等,于此就不再一一说明了。此心一名,为大小乘所共用,但定义各不相同。《摄论》的解释是这样:积集诸法种子令不散失,故名为心,杂染诸法熏习成种,阿赖耶识能积集摄藏故,阿赖耶识亦名为心,心以阿赖耶识为体。
五 无倒错乱释诸契经
素呾览,古天竺语,译为契经。契经,一是佛陀亲口所宣。二是菩萨代佛所说,得到佛陀的允许印可。不论是佛说的或是菩萨说的契经,都符合契理契机的两大法则。上契诸佛之理,诸佛所证的离言法性,甚深难解,如佛陀成道初时感叹说;“我法妙难思,不信云何解,我宁不开演,速求入涅槃。”后经大梵天王的再三请转*轮,佛陀方开始说法,一说就是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回。下契众生之机,众生根机有利钝之差别,佛陀说的契经就有深浅的不同。如为一生补处的弥勒菩萨说的或为倒驾慈航的文殊、观音等诸大菩萨所说的契经便高深难解。佛为教化不敬公婆、不侍丈夫的玉耶美女而说的《佛说教化玉耶经》,便较浅显易懂。甚深极甚深,难理解最难理解的契经,对有大智慧的人来说还差不多,智慧小的人理解起来就十分吃力和费劲。那些慈悲心重的菩萨、祖师见到这种情况,为了后学能深入契经增长智慧和弘扬佛法,便纷纷的为义理高深难学的契经造论作释、注、疏,如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便是为《大般若经》的逐字、逐句、逐段的解释。叫释经论。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则是综合阐释许多部契经的微言大意,不依字词句段作注释,叫宗经论。宗为宗依,依就是依据佛说的契经而造论释,不是凭空捏造,亦不是臆造,是凭圣言量而造。古德曰:“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由此可见要无颠倒错乱释诸契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契经里确实有一些难解的经文,从句子上看来,似乎是矛盾的,究竟实却是合情合理,一点也不矛盾。《摄论》说:“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这段文字从表面上看,矛盾极了,一切法是常就是常,是无常就是无常,为什么这里说常,那里说无常,还说非常非无常呢?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佛陀是一切种智人,虽然对机说法,决不会出错误的,肯定是佛陀有什么绝招(即密义异趣)…
《《摄大乘论》探索(释智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