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探索(释智德)▪P4

  ..续本文上一页,原来这绝招竟是三自性。在依他起性上,从圆成性这一面观察,圆成实性是真如法性永不变异的常住法,应说一切法是常。按遍计所执性这边看,遍计执是虚妄分别的无常性,应说一切法是无常。依他起性的自身,在遍计无常性方面看,不能说它是常,从圆成实性常住性方面说,它不是无常,依他起通遍计、圆成二分,故佛陀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了,这三自性看来是一把打开契经宝藏的金钥匙,掌握了他,契经里的一些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又如佛陀在《梵问经》里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一般初学佛的人都认为,生死与涅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如凡夫得生死,圣者得涅槃,分明有所得,如来是大圣者,既不得生死,又不得涅槃,得的是什么呢?思来想去,无法解决。还是三自性才能圆满的解答这个问题;依他起性,如果从随顺染污分说,就是遍计所执成生死,不是涅槃。假若是从随顺清净分说,即是圆成实性的涅槃,不是生死。依他起自身,是由遍计、圆成二性所显示的,故没有生死可得,亦无涅槃可证。佛陀依据这个“依他不定”的甚深义理,而说不得生死,不得涅槃。王恩洋《摄大乘论疏》云:“诸佛密意语言,难信难知,依三自性,一切密意,皆可信解,通达不谬”。三自性对理解契经里佛所说的甚深密意,是何等的重要啊!我们一定要牢牢的掌握住。三自性的义理,在前面简介十相殊胜殊胜语时已提到过,此处略去不释,学者若欲详察,请自读《摄论·所知相分》。除三自性这把金钥匙外,在《摄论》里还有一把能令你深入契经,智慧如海的金钥匙——四种意趣、四种秘密。

  四种意趣:佛因对机说法,众生根机不同,所说教法亦随之而异,有些经文是别有意趣,不能依文解义,应另寻正义来解释。

  (一)平等意趣:如佛陀曾经这样说过:“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胜观,是毗婆尸的意译,是指毗婆尸佛,怎么释迦佛陀说是他自己呢,这岂不是张冠李戴吗?原来佛陀是约佛佛道同,佛佛的法身平等平等的意趣而说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谁也不少一要相,谁也不多一好,正象《法华经》所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由此意趣,释迦即毗婆尸,毗婆尸即弥陀。诸佛不分我你他。

  (二)别时意趣;如佛说:“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我们知道,无上正等正觉,是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波罗蜜,乃至究竟圆满,无惑不尽,无德不具,方能决定,佛陀怎么说只诵多宝如来名号,便于无上菩提已得决定?世上真有这样便益的事吗?这别时意趣是佛陀为贪图简单的懈怠者方便之说,佛陀的目的是约另一时间说的。只念多宝佛名固然不能决定无上菩提,但可以种下将来决定无上菩提的善根,有朝一日,终会成佛的。如说一本万利,当时一个本钱,是不会有万利的,只图在以后凭这一个本钱赚到万利。别时意趣,意在别时。

  (三)别义意趣:此意趣是说一个名言有多种意义,要选取最恰当的意义来理解。象佛说:“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此“解义”二字,便有不同的多层含义。解字,有闻而解的信解,思面解的比度解,修而解的证解三义。义有文义,实义两种。此处佛所说的解义二字,是指证解实义,即证得真如实义。就是说要逢事无量的佛陀才能在大乘法中亲证真如。如果只求了解文义,不逢诸佛尽可办到,何况逢事那么多的佛才仅解文义,不是把佛说得不值得逢事了吗?噫!过失好重!

  (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此意趣是说佛陀根据有情的不同意乐而说不同的法门,以断惑证真度脱生死。佛陀若见悭贪的有情,便说悭贪的坏处,谈布施的好处,有情听后便行布施。继而执著布施,以布施功德为第一,不修其他法门。于是佛陀又说布施的功德劣,不如持戒的功德胜等。这并不是佛陀又谤又讚布施波罗蜜,前后矛盾,目的是让众生舍劣起胜,乃至成就最胜佛果。反而显示出佛陀苦口婆心,善于教化的大悲大智的德行。

  四秘密:秘密是说意义不明显,很难理解。

  (一)令入秘密:诸法无我,无自性可得,这是佛法已楷定的真理。初机有情,根机浅劣,对离言的胜义谛相,不能了知,如果给他们讲说诸法无我,毕竟空义,他们听后心生怖畏,谓佛法如空花,龟毛兔角而落入断灭见,远离佛法。佛陀为令初机有情深入佛法大海,不得不依世俗谛在大小乘中说诸法有我,造业必受果报,有诸法自性差别可得。以便初机有情厌离生死,感悟世间无常,证得出世的常乐我净的涅槃法。这是佛陀因机施教的权说,不是佛法的第一义谛。

  (二)相秘密:相是三自相。为了使有情悟入所知相的真相,佛陀便广说三自相,这三自相是一切法的总相、共相。比如说一切法都无所有,是显示遍计所执是无,并不是依圆二相亦无。若说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泡影,则显示依他起相是如幻化,圆成实相则非幻化。依三自性说三无性,就是相秘密。

  (三)对治秘密:用法门对治与之相应的烦恼,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等。通常所说的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

  (四)转变秘密:对字句的解释,不能直接的望文生义,需转变一下,用其它的意义解释。如有颂曰:“觉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此颂若从字面上来看,是十分荒唐离奇的。颠倒得厉害,烦恼得非常,居然能得最上菩提,不是开国际玩笑吗?这颂应该这样解释:觉不坚为坚——觉是觉慧。第一个坚字是刚强难调难伏之意,不坚即是不刚强易调伏,暗指调柔的无散乱定。第二个坚字是平常所说的坚固之意。整句意义是:有坚固的觉慧才能生起调柔定。善住于颠倒:是说善能如实知常乐我净这四颠倒是颠倒妄见,要去掉这四颠倒,必须常修常安住于无常苦空无我的四观想中,以对治常乐我净的四颠倒,并不是安住于颠倒之中。极烦恼所恼:学佛者为了成就道业,必须把身心常处在极度的烦恼中去磨练,经过千磨百练,从中悟得烦恼是生死根本的道理。整颂大意是:坚固的觉慧生起调柔定,用这定力去对治烦恼和颠倒,才能证得最上菩提。这个意义顺理成章符合法理,随顺圣意。寻思上述内容得知:三自性是解释甚深法义的,实在难解,不懂也就算了。四意趣四秘密所阐述的义理较易懂,文句也较浅显。但是,这易懂的义理,浅显的文句,使学者十之八九产生错误,屈解佛意,错释经文,谬论百出,自误误他,成为三世诸佛的冤家,一切众生的对头,过失太严重啦!对必须用四意趣四秘密才能解释清楚的契经文句,切不可以掉以轻心,应谨重对待。中国佛教是宗派性质的佛教,派与派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般的小问题争论不休。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懂三自相,四意趣,四秘密,对佛法中的一些契经文句,不能真实理解,各凭已见,强为解释,只要碰在一起,便会我是你非的争论起来,吵得没完没了。如三论宗的开宗祖师吉藏大师便与当时的三朝(齐、陈,周)论师僧粲,来回往返的辩论了四十余年方才收场。假使当今中国学佛者都能掌握这三自相,四意趣,四秘密,虽说不能完全消除门户之见,也可减少一些不必要又浪费时光的诤论。这便是无著菩萨说三自性、四意趣、四秘密的目的。

  六 学佛者的不死妙药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是依赖内因外缘而得生起,不停地迁流变化,新陈代谢,故我佛法中有一诸行无常的法印。世界是成住坏空,事物有生住异灭。有情会生老病死。可见宇宙间没有一物是常住不变的。有情既有生老病死,有生就必死无疑,秦皇汉武欲长生不死,以便千千年统治江山,万万岁好当皇帝而违反这一客观规律,派遣大臣四处寻求长生不死药,结果成为历史笑料。彭家老祖尽管活了八百年,还是早已作了古人。秦汉时期的方士和晋朝以下的道士的长生不老术,只不过是无知的方士道士们演的一场骗人的把戏而已。很多达官贵族甚至九五之尊的皇帝,吃了他们的长生不死丹,不但死了,因中丹毒,比不吃丹药的人死得早,死得快,死得惨。从这一点上看,方士、道士们的长生不死丹,是历史上一个小小恶作剧。世间上根本没有不死的丹药。有人看到此处,可能会发问:你说世间上没有不死丹药,那你佛们怎会有不死妙药?若真有不死妙药,为什么你们的三世诸佛尽皆涅槃,历代祖师全部往生?请发问者看清楚,我所说的是学佛者的不死妙药。当知学佛者的真实生命是法身慧命,不是五蕴假合的色身臭皮囊。对一个学佛者来说,没有法身慧命,这个人生则行尸走肉,死与草木同朽。所以三世诸佛,历代祖师、诸菩萨、诸佛子,把慧命看得比色身生命重要千百万亿那由他倍。视色身如同草芥鸿毛。如须大拿太子为救饿虎母子的生命而勇取地舍身喂虎,释尊在因地行菩萨道时,为求半偈佛法,不惜以身供养罗刹。象这样的长养法身慧命而舍去色身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佛经里非常多。

  学佛者的法身慧命,全靠佛法来保养。若你欲使你的法身慧命长活不死,直至圆满证得法身,那你必须服大良医师无著菩萨开在《摄大乘论》里的不死妙药方——三种相练磨心,断四处。三种相练磨心,就是用三种方法对治修学佛法者,在修证过程中生起的三种退心。(一)有一些求证无上菩提的菩萨,因为观见无上菩提极难证得,而生退心。对治这退心,必须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自弃的情绪,应思惟观察:“在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在刹那之间就有不可数不可数的人类有情证得无上菩提”。他是人,我亦是人,他能证无上菩提,难道就我不能证无上菩提?我为什么竟自甘堕落,这样的没志气?如是思惟自责以后,这脆弱的心便会奋发起来,勇猛精进地迈向菩提大道。这叫第一练磨其心。(二)又有一些发菩提心的菩萨,欲修六度万行,听到六波罗蜜极难修习,便生退心。要对治这退心,应当观察:布施等波罗蜜多行,虽是甚深难行,…

《《摄大乘论》探索(释智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