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探索(釋智德)▪P4

  ..續本文上一頁,原來這絕招竟是叁自性。在依他起性上,從圓成性這一面觀察,圓成實性是真如法性永不變異的常住法,應說一切法是常。按遍計所執性這邊看,遍計執是虛妄分別的無常性,應說一切法是無常。依他起性的自身,在遍計無常性方面看,不能說它是常,從圓成實性常住性方面說,它不是無常,依他起通遍計、圓成二分,故佛陀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了,這叁自性看來是一把打開契經寶藏的金鑰匙,掌握了他,契經裏的一些疑難問題便迎刃而解。又如佛陀在《梵問經》裏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一般初學佛的人都認爲,生死與涅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如凡夫得生死,聖者得涅槃,分明有所得,如來是大聖者,既不得生死,又不得涅槃,得的是什麼呢?思來想去,無法解決。還是叁自性才能圓滿的解答這個問題;依他起性,如果從隨順染汙分說,就是遍計所執成生死,不是涅槃。假若是從隨順清淨分說,即是圓成實性的涅槃,不是生死。依他起自身,是由遍計、圓成二性所顯示的,故沒有生死可得,亦無涅槃可證。佛陀依據這個“依他不定”的甚深義理,而說不得生死,不得涅槃。王恩洋《攝大乘論疏》雲:“諸佛密意語言,難信難知,依叁自性,一切密意,皆可信解,通達不謬”。叁自性對理解契經裏佛所說的甚深密意,是何等的重要啊!我們一定要牢牢的掌握住。叁自性的義理,在前面簡介十相殊勝殊勝語時已提到過,此處略去不釋,學者若欲詳察,請自讀《攝論·所知相分》。除叁自性這把金鑰匙外,在《攝論》裏還有一把能令你深入契經,智慧如海的金鑰匙——四種意趣、四種秘密。

  四種意趣:佛因對機說法,衆生根機不同,所說教法亦隨之而異,有些經文是別有意趣,不能依文解義,應另尋正義來解釋。

  (一)平等意趣:如佛陀曾經這樣說過:“我昔曾于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勝觀,是毗婆屍的意譯,是指毗婆屍佛,怎麼釋迦佛陀說是他自己呢,這豈不是張冠李戴嗎?原來佛陀是約佛佛道同,佛佛的法身平等平等的意趣而說的。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誰也不少一要相,誰也不多一好,正象《法華經》所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由此意趣,釋迦即毗婆屍,毗婆屍即彌陀。諸佛不分我你他。

  (二)別時意趣;如佛說:“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我們知道,無上正等正覺,是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勤修六波羅蜜,乃至究竟圓滿,無惑不盡,無德不具,方能決定,佛陀怎麼說只誦多寶如來名號,便于無上菩提已得決定?世上真有這樣便益的事嗎?這別時意趣是佛陀爲貪圖簡單的懈怠者方便之說,佛陀的目的是約另一時間說的。只念多寶佛名固然不能決定無上菩提,但可以種下將來決定無上菩提的善根,有朝一日,終會成佛的。如說一本萬利,當時一個本錢,是不會有萬利的,只圖在以後憑這一個本錢賺到萬利。別時意趣,意在別時。

  (叁)別義意趣:此意趣是說一個名言有多種意義,要選取最恰當的意義來理解。象佛說:“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義。”此“解義”二字,便有不同的多層含義。解字,有聞而解的信解,思面解的比度解,修而解的證解叁義。義有文義,實義兩種。此處佛所說的解義二字,是指證解實義,即證得真如實義。就是說要逢事無量的佛陀才能在大乘法中親證真如。如果只求了解文義,不逢諸佛盡可辦到,何況逢事那麼多的佛才僅解文義,不是把佛說得不值得逢事了嗎?噫!過失好重!

  (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此意趣是說佛陀根據有情的不同意樂而說不同的法門,以斷惑證真度脫生死。佛陀若見悭貪的有情,便說悭貪的壞處,談布施的好處,有情聽後便行布施。繼而執著布施,以布施功德爲第一,不修其他法門。于是佛陀又說布施的功德劣,不如持戒的功德勝等。這並不是佛陀又謗又讚布施波羅蜜,前後矛盾,目的是讓衆生舍劣起勝,乃至成就最勝佛果。反而顯示出佛陀苦口婆心,善于教化的大悲大智的德行。

  四秘密:秘密是說意義不明顯,很難理解。

  (一)令入秘密:諸法無我,無自性可得,這是佛法已楷定的真理。初機有情,根機淺劣,對離言的勝義谛相,不能了知,如果給他們講說諸法無我,畢竟空義,他們聽後心生怖畏,謂佛法如空花,龜毛兔角而落入斷滅見,遠離佛法。佛陀爲令初機有情深入佛法大海,不得不依世俗谛在大小乘中說諸法有我,造業必受果報,有諸法自性差別可得。以便初機有情厭離生死,感悟世間無常,證得出世的常樂我淨的涅槃法。這是佛陀因機施教的權說,不是佛法的第一義谛。

  (二)相秘密:相是叁自相。爲了使有情悟入所知相的真相,佛陀便廣說叁自相,這叁自相是一切法的總相、共相。比如說一切法都無所有,是顯示遍計所執是無,並不是依圓二相亦無。若說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泡影,則顯示依他起相是如幻化,圓成實相則非幻化。依叁自性說叁無性,就是相秘密。

  (叁)對治秘密:用法門對治與之相應的煩惱,如多貪衆生不淨觀,多嗔衆生慈悲觀等。通常所說的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

  (四)轉變秘密:對字句的解釋,不能直接的望文生義,需轉變一下,用其它的意義解釋。如有頌曰:“覺不堅爲堅,善住于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此頌若從字面上來看,是十分荒唐離奇的。顛倒得厲害,煩惱得非常,居然能得最上菩提,不是開國際玩笑嗎?這頌應該這樣解釋:覺不堅爲堅——覺是覺慧。第一個堅字是剛強難調難伏之意,不堅即是不剛強易調伏,暗指調柔的無散亂定。第二個堅字是平常所說的堅固之意。整句意義是:有堅固的覺慧才能生起調柔定。善住于顛倒:是說善能如實知常樂我淨這四顛倒是顛倒妄見,要去掉這四顛倒,必須常修常安住于無常苦空無我的四觀想中,以對治常樂我淨的四顛倒,並不是安住于顛倒之中。極煩惱所惱:學佛者爲了成就道業,必須把身心常處在極度的煩惱中去磨練,經過千磨百練,從中悟得煩惱是生死根本的道理。整頌大意是:堅固的覺慧生起調柔定,用這定力去對治煩惱和顛倒,才能證得最上菩提。這個意義順理成章符合法理,隨順聖意。尋思上述內容得知:叁自性是解釋甚深法義的,實在難解,不懂也就算了。四意趣四秘密所闡述的義理較易懂,文句也較淺顯。但是,這易懂的義理,淺顯的文句,使學者十之八九産生錯誤,屈解佛意,錯釋經文,謬論百出,自誤誤他,成爲叁世諸佛的冤家,一切衆生的對頭,過失太嚴重啦!對必須用四意趣四秘密才能解釋清楚的契經文句,切不可以掉以輕心,應謹重對待。中國佛教是宗派性質的佛教,派與派之間常爲一些雞毛蒜皮般的小問題爭論不休。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不懂叁自相,四意趣,四秘密,對佛法中的一些契經文句,不能真實理解,各憑已見,強爲解釋,只要碰在一起,便會我是你非的爭論起來,吵得沒完沒了。如叁論宗的開宗祖師吉藏大師便與當時的叁朝(齊、陳,周)論師僧粲,來回往返的辯論了四十余年方才收場。假使當今中國學佛者都能掌握這叁自相,四意趣,四秘密,雖說不能完全消除門戶之見,也可減少一些不必要又浪費時光的诤論。這便是無著菩薩說叁自性、四意趣、四秘密的目的。

  六 學佛者的不死妙藥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是依賴內因外緣而得生起,不停地遷流變化,新陳代謝,故我佛法中有一諸行無常的法印。世界是成住壞空,事物有生住異滅。有情會生老病死。可見宇宙間沒有一物是常住不變的。有情既有生老病死,有生就必死無疑,秦皇漢武欲長生不死,以便千千年統治江山,萬萬歲好當皇帝而違反這一客觀規律,派遣大臣四處尋求長生不死藥,結果成爲曆史笑料。彭家老祖盡管活了八百年,還是早已作了古人。秦漢時期的方士和晉朝以下的道士的長生不老術,只不過是無知的方士道士們演的一場騙人的把戲而已。很多達官貴族甚至九五之尊的皇帝,吃了他們的長生不死丹,不但死了,因中丹毒,比不吃丹藥的人死得早,死得快,死得慘。從這一點上看,方士、道士們的長生不死丹,是曆史上一個小小惡作劇。世間上根本沒有不死的丹藥。有人看到此處,可能會發問:你說世間上沒有不死丹藥,那你佛們怎會有不死妙藥?若真有不死妙藥,爲什麼你們的叁世諸佛盡皆涅槃,曆代祖師全部往生?請發問者看清楚,我所說的是學佛者的不死妙藥。當知學佛者的真實生命是法身慧命,不是五蘊假合的色身臭皮囊。對一個學佛者來說,沒有法身慧命,這個人生則行屍走肉,死與草木同朽。所以叁世諸佛,曆代祖師、諸菩薩、諸佛子,把慧命看得比色身生命重要千百萬億那由他倍。視色身如同草芥鴻毛。如須大拿太子爲救餓虎母子的生命而勇取地舍身喂虎,釋尊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爲求半偈佛法,不惜以身供養羅刹。象這樣的長養法身慧命而舍去色身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佛經裏非常多。

  學佛者的法身慧命,全靠佛法來保養。若你欲使你的法身慧命長活不死,直至圓滿證得法身,那你必須服大良醫師無著菩薩開在《攝大乘論》裏的不死妙藥方——叁種相練磨心,斷四處。叁種相練磨心,就是用叁種方法對治修學佛法者,在修證過程中生起的叁種退心。(一)有一些求證無上菩提的菩薩,因爲觀見無上菩提極難證得,而生退心。對治這退心,必須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自棄的情緒,應思惟觀察:“在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在刹那之間就有不可數不可數的人類有情證得無上菩提”。他是人,我亦是人,他能證無上菩提,難道就我不能證無上菩提?我爲什麼竟自甘墮落,這樣的沒志氣?如是思惟自責以後,這脆弱的心便會奮發起來,勇猛精進地邁向菩提大道。這叫第一練磨其心。(二)又有一些發菩提心的菩薩,欲修六度萬行,聽到六波羅蜜極難修習,便生退心。要對治這退心,應當觀察:布施等波羅蜜多行,雖是甚深難行,…

《《攝大乘論》探索(釋智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