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探索(释智德)▪P5

  ..续本文上一页但只要具足清净增上意乐——胜解和欲所显的净信,即对佛法有坚固的信念,就能修习六波罗蜜。我既然成就了这清净的信心,由信心的力量,只要少用些功夫去修习,也能圆满无上菩提。为什么还不勤勤恳恳地修习呢?这样寻思以后,疲弱的心便能坚强起来,作到难学能学,难行能行。有志者,事竟成嘛!是名第二练磨其心。(三)还有些菩萨,听说无上广大佛果极不容易圆满成就,又起退心。为对治此退心,应思虑:世间的凡夫,若能成就染污的十善,命终以后,尚能招感自体圆满的人天有漏异熟果报而生,我以出世离欲恶不善的清净心去修行,成就妙善,清净无漏善法,有朝一日怎能不圆满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广大佛果。是为第三练磨其心。这三种相练磨自心,是说自心要退堕时,便即修习思惟观察,训练磨砺,使之振作起来,不致退堕。只有心不退堕,才能保证你的法身慧命长活不死,故这三练磨其心,只是保证你法身不死,至于在成就佛果菩提的过程中,还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那就难得说了。慧命虽然不死,万一停止不前。或者成为二乘,那就糟啦,于无上佛果就望尘莫及,永远也证不到。要圆证阿耨菩提,不但要三练磨心,而且要断四种处。这所应断的四种处,是圆证法身的特大障碍,只有断除了它,法身慧命的圆满证得,方万无一失。(一)断作意:菩萨求证佛果,必须断除三乘自了汉的下劣作意。二乘行人,唯求自了,视三界如火宅,生死如牢笼,一旦证得阿罗汉果,便急急忙忙的速入涅槃,躲避生死,享解脱乐。菩萨修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虽了生死又恒处生死广化众生,为圆满六波罗蜜,不能有二乘自了汉的下劣思想,要发无上心。现在有一些有知识有行持的青年僧伽,因看到佛教里的一些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现象无情地打碎了他们初发心时的那种道心,便去住山住洞住茅蓬,一人清修而已。佛法兴衰佛子有责,我们既然学了佛法,得到了佛陀的法雨滋润了我们的法身慧命,为酬如来深恩,怎能袖手旁观,见佛教衰微而不发心弘扬呢?正因为佛法衰弱,我们的任务才更重大,不必为那些不良现象所吓倒,迷惑。我们是学佛学菩萨嘛!又不是学那些佛教中败类,狮子虫,要逆流而上,勇敢地和魔鬼作斗争,为使众多有情成为佛子而不变成魔孙,应舍去自己一个的清修,赢得众多有情的齐修。树立“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每一个佛子都应该树立的好思想。(二)断异慧疑:异慧是对大乘甚深教法的邪解邪执,如堕于常边的增益执和堕于断边的损减执。疑,即怀疑,对大乘佛法没有坚固的信心,犹豫不决,不能决定信解。印度佛教中的声闻乘,大多怀疑大乘是否为佛说,更不要说被邪见罩住的众生和外道了。这异慧与疑都是修证大乘佛法的大障碍,有了这两个家伙,三种佛身,无住涅槃,休想证得。故菩萨应永远的彻底的把它们连根拔掉。目前社会上有一小撮研究佛学的学者,有些人是打着研究佛学,抢救佛教文化的招牌而沽名钓誉。只要翻开他们的大作一看便知,没有不毁谤佛教的,把《六祖坛经》的禅学思想批得一沓糊涂,《华严金师子章》的法界缘起理论驳得一无是处,请问这是在研究佛学吗?在抢救佛教文化吗?他们既没有抢救佛教文化,也不是个学术态度端正的学者,是在毁灭佛教文化,是些摧毁佛教文化的能手。古人云:“学一行,爱一行”。他们是反其道行之:学一行,骂一行。由于历史的原因,毁谤佛教越厉害的文章越容易出版,他们便为了这名、利二字,不惜倒转笔尖,反转舌根,大写大骂佛教的文章,以便多出几本书,多得几块钱,名利双收,变成学者,作家。尽管有些以前曾是佛陀的法眷,仍是干这臭勾当。呜呼!利刃上蜜偏要舔,带钩鱼饵偏要吞。对于这些异慧冠军,疑军元帅,南无地藏王菩萨,您要大慈大悲啊。(三)断法执:能够闻思大乘教法,却又生起我能闻思,我所听闻等的执著,起增上慢,生不起真现观。以为凡我所修皆是殊胜,他人所行尽皆低劣,这厉害的法执,是证实相的障碍,因此菩萨应断除它。中国佛教各家各派都有判教,这本是好事,让众生一门深入佛法大海,因佛法是圆融无碍,一门通则一切门通。但各宗的判教,多是执著,执药成病:抬高自宗,贬低他派。如天台宗的五时八教便把自宗判得至顿至圆,把依《解深密经》立宗的唯识宗判为第二时的相始教。唯识学却把华严判为第三时的中道教。当知《解深密经》的当机者是补处菩萨,七佛之师,倒驾慈航的文殊、观音等菩萨摩诃萨,怎么可能说他们是初发心的大乘始教的行人,这简直是恶意贬低真实大菩萨。唯识宗的有、空、中的三时判教,是依《解深密经》把佛陀一生说法的内容分为三类,不抬高自己,不贬低他人,是合理合情,畅佛本怀。中国佛子,若人人除去法执,没有我最高,他最低的分别心,如《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尽管有八宗的判教,还是和合一味的。(四)断分别:分别就是于平常见闻觉知所显现的色声等境和从定心中由观想力所安立的境界(如修不净观所显现的青瘀等相),起虚妄分别,作意不休,如见好色必贪,闻恶声必嗔,于不好不坏的香起痴心,或者贪爱定境喜极而狂,着疯狂魔;惊极而怖,着恐怖魔。起贪嗔痴,造杀盗淫,本欲断恶修善,实则弃善作恶,因此菩萨要证得根本无分别智,不论是对任运现前的境或是定心安立的一切相,都要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除了对这所缘相的妄计分别,才能悟入真如法界。

  在我们这一代青年僧伽中,有小部分人信心不太坚固,道心不够坚强,虽说是受不良现象的影响,更主要的是自己不负自己的责任。俗云:“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师父把你剃度引进了佛门,学修佛法那是你自己的事。若能“稽首观上座,,切莫学下流”,就是处在再坏的环境,你也会洁身自爱,象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更何况佛教中的不良现象极少,与社会相比如沧海一滴,也不乏真修实练,有道有德的僧人,为了不负出家初心,应当常观生死众苦,世事无常而发出离心,称颂三宝殊胜功德,使信心坚固永不退失。亦观父母众生为苦逼迫,发菩提心,度脱他们。为长养法身慧命,圆满证得,用三种相练磨自心,断四种处,如是行之,何愁佛道难成,法身不证。

  结语

  唯识无境中道了义之教,起源于慈氏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大成于《摄大乘论》。《摄论》是无著菩萨晚年的作品,也是菩萨的代表作,标志着菩萨唯识思想的非常成熟。此论体系严密,组织独特,《摄论》以十一分组成,除第一分总标纲要外,余十分的每一分都是解释一个大课题。如《彼入因果分》就是专门论释六波罗蜜的,先说六波罗蜜是彼入因,次谈六波罗蜜是彼入果,然后再以十分别六波罗蜜:一、数——叙述六波罗蜜为什么不多不少恰好六个的理由。二、相——释六波罗蜜的体相特征。三、次第——释六波罗蜜为啥是布施乃至般若的顺序。四、训释——释六波罗蜜的名义。五、修习——是谈修习六波罗蜜的方法。六、差别——论六波罗蜜的种类。七、相摄——谈六波罗蜜与其它一切善法的关系。八、所治——是说六波罗蜜所治对象与一切杂染法的关系。九、胜利——说修习六波罗蜜的殊胜利益。十、抉择——议论修习六波罗蜜时六个之间彼此的关系。此一彼入因果分是这样的结构谨然,有条不紊,其余九分莫不如是。若人一读,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南北朝是玄学最盛的时期,般若学的东流,正好与玄学的某些思想相契合,于是中国佛教史上出现了“格义佛教”,罗什的译出三论,使般若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真谛三藏的初传《摄论》,遭到了般若空宗学者们的阻碍,后来仍成了一大学派。从陈真谛三藏于天嘉元年初(公元 560年)译出《摄论》,创立学派,至唐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年)的玄奘三藏开创唯识宗,摄论宗被唯识宗所包含而失去尊贵的宗派地位,尽管才八十多年的寿命,却是南北朝时期百花齐放中的一朵闪闪发光、幽香万里的金花。为南北朝时期的义学灌输了新鲜的血液,使被一切皆空教迷惑的学者,看到了学佛者的希望——三种佛身(《彼果智分》),无住大涅槃(《彼果断分》),而对学佛充满了信心。《摄论》虽成为唯识宗所依的六经十一论之一论,讲席仍十分兴盛,未被其它经论所夺席,摄论大家不乏其人,如真谛三藏的四传弟子僧辨撰有《摄大乘论章疏》七卷。直至谈直指,轻法相的南禅慧能大师一派的掘起,《摄论》才逐渐衰亡。唐武宗的灭佛,佛教典籍被摧毁殆尽,《摄论》也不例外,被业障鬼李炎一把火烧成灰烬,归入地大。宋元明清四朝是禅、台两家的天下,《摄论》跟唯识宗的命运一样,一厥不振,其间虽有极少数人学唯识,弘扬唯识,因没有唯识的重要典籍,亦如隔靴搔痒,无有大益,如明末清初四大高僧之一的藕益大师,著有《成唯识论观心法要》,玄奘大师的再传玄范著《摄大乘论疏》七卷等有关唯识学的文章。直到清末杨文会老居士从日本取回唯识典籍,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发扬唯识学,《摄论》才跟唯识宗的兴起而兴起。我闽南佛学院的唯识学,是承太虚大师在支那内学院所学,我有幸学唯识教,读《摄大乘论》,全靠虚大师等古德们的恩赐。为了酬报前辈大德的深恩,我除了认真学好《摄论》外,此生此世誓愿弘扬《摄论》,同时亦不辜负单培根老师三个学期来教我们《摄大乘论》的期望。

  注01:日本《大正藏》第30册,159 页

  注02:日本《大正藏》第35册,503 页

  注03:日本《大正藏》第43册,978 页

  注04:日本《大正藏》第50册,322 页

  注05:日本《大正藏》第31册,133 页

  注06:《摄大乘论疏》,王恩洋著,福建省莆田市广化寺出版。

  注07:同上

  注08:同上

  注09:日本《大正藏》第50册,322 页

  

《《摄大乘论》探索(释智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