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四册 警世钟▪P26

  ..续本文上一页饮酒者可导致精神疾病,会出现幻觉、妄想,并容易发生暴力倾向。慢性酒精中毒者有6%至20%存在自杀倾向,同时有较多的神经系统及躯体疾病。

  虽然许多人知道饮酒过量会伤害身体,但是却认为日常生活中少量饮酒则有益于健康,靠酒精的刺激可起舒经活血的作用,这是人们仅仅看到酒的小利益,而没有看到酒的大危害。

  美国科学家公布一项研究结果,无论轻度还是中度饮酒,都不能避免对饮酒者的大脑产生不利影响,根据磁共振成像调查的结果,轻度和中度饮酒者在饮酒后的确会引起脑量的萎缩,而且无论饮酒多少均可诱发哮喘发作。

  华智仁波切说:“最初无度喜好时,中间饮酒已醉时,最后无心如尸时。”饮酒初尝时,体验到酒精刺激下的沉迷感,认为是一种舒适的享受,但是这个时候已经上瘾,发展下去可以到达嗜酒如命的地步,一旦饮酒成瘾,每日都要饮几盅。对于烂醉如泥的人,则容易丧失理智,口中胡言乱语,动作失态,饮酒过度者容易情绪激动,一旦失去理智的控制,就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造下恶业。

  酒后开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据报道,工业化国家30%—50%的重大交通事故与司机饮酒或服用其它药物有关。长期饮酒性情暴烈,容易产生家庭暴力,对妇女儿童施用暴力。

  在《报恩经》以及小乘的《大毗婆沙论》中都讲述了这么一则公案:在迦叶佛时代,有一禀性贤良的五戒居士,一天因吃饭时,菜里盐放得太多,而口渴难忍,他急于解渴,便把家中的酒喝了,结果酒醉而失去了理智,这时邻居的鸡跑到他的家里来,他把鸡捉了杀掉下酒,不一会儿,邻家的女主人跑来找鸡,又一时性起把女主人强奸了。事发后,他被邻居家告到了官府,官府在审问时,他又全然否认所犯的恶行。就这样,因为不谨慎喝了酒的缘故,这位本来持戒相当不错的居士接连犯下了偷盗、邪淫的根本罪,以及杀生与妄语的支分罪,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

  在《圣欢喜经》中佛对圣欢喜比丘说:“谷酒、酒粉是放逸的来源,有三十五种过患”。哪三十五种呢?

  1、资财散失:饮酒的人原来拥有一些财物,但饮酒上瘾后,但饮酒上瘾后,把这些财物都用来买酒,而不以此去作奉养父母等事,并且饮酒没有满足的时候。嗜酒的人最后往往会倾家荡产,弄到拆屋当柴烧的地步,并且酒后神智不清,把家弄得乌七八糟,如厕所一样。

  2、众病之门:饮酒会使胆、眼睛、血液、胃等新增疾病,旧病恶化,导致服药、开刀都已不起作用,结果导致死亡。饮酒后并会在骑马、爬陡峭山坡时摔死,这些醉酒人横死的地方在几代之后还会被认为是不吉祥的地方,有的在饮酒后往后一仰,倒地就死了,酒醉致死人的房子充满了臭气,他的尸体比一般尸体更令人厌恶,在送往尸陀林时人们象对待不净粪一样尽量避免接触。

  3、生起斗诤:人品贤良的转坏,说许多不该说的话,对怨敌说不该说的话,对母亲、姐妹也会谈论不净行方面的话题,所造下的绮语的罪业多如高山,与父母、挚友会互起争吵、打斗,矛盾恶化的互相砍杀,矛盾小的互相争吵,仅仅饮一次酒,就可能会造下一生中都追悔莫及的事。

  4、睹无义:即以不善为友,而趋入不善行。

  5、恶名远扬:出家僧人饮酒,会招致包括天人的耻笑,护法不予护持,他人不相恭敬,最后甚至到了穷困潦倒、无处觅食的地步。在家人饮酒,人品会退失,先前他人还会来询问家庭等大事,但此时再无人来相问了。总之,无人赞叹饮酒,相反,饮酒会导致恶名普扬。

  6、智慧渐寡:醉酒后,虽自以为没有过失,但别人都看到了他的过失,其心中忆念无意义的事,口中吐词含糊不清,即使是通达五明的智者,讲、辩、著都已无能为力。富有能力的人在做调伏怨敌、保护亲友、赚钱等事情时计划失误,成功的计划变成失败的计划,以前曾说的话都已忘记。

  7、所应得物不得;

  8、已得即失:智慧福报减少的缘故,所应得到的财物会得不到,已得到的马上失去,最后大多在饥饿中死去。

  9、泄露秘密:饮酒的人,口中把不住关,把应当保密的都说出来了,并且受了密乘戒的人都会失坏“不向外泄露秘密”的这条三昧耶。并且世间上人因醉酒后言语琐碎,而把不应让怨敌听的话都说了出来,而且会在公众场合裸露身体,毫无廉耻。

  10、业际颠倒:不饮酒时不说妄语,饮酒后开始作说妄语等不善行,以前的善业荒废,所作事业虎头蛇尾,不能成功。

  11、能力减弱:原先精力旺盛,但饮酒后精力耗散,象在三叉路口徘徊的乞丐一般,脚不能承载身体,手拿不起碗,成为了一个没有能力的小孩子。怨敌伺机制造违缘,非人吸走他的精气,而甚至招致小孩的耻笑。

  12、不敬父亲;13、不敬母亲;14、不敬沙门;15、不敬婆罗门:饮酒后看不起父、母、沙门、婆罗门,对他们产生邪见,一刹那间摧毁以前所种下的善根。

  16、不敬尊长:饮酒后轻毁国王、长官等,会导致财产被没收,最后会导致丧命。

  17、不敬佛:仅仅饮酒,就违背了佛所制定的戒律。

  18、不敬法:仅仅饮酒,就已藐视、轻毁法宝。

  , 19、不敬僧:不随圣僧。

  20、不敬戒律:对先前严谨守持的戒律不再恭敬。

  21、失毁, 戒律:饮酒是一切堕罪的根本,由此犯根本罪,造下无量的恶业。

  22、不护根门:不应看的去观看,不应说的去言说,不应听的去听闻等,不知守持根门。

  23、纵色放逸:饮酒使人从谨慎变成放逸,从而追求女色,使持戒人破戒,世间人失去惭愧心。

  24、疏离父母双方的亲友、以及大臣:不用说善人与智者,就连自己的亲人也都会远离,最后只能与恶人为伍。

  25、众人不悦:饮酒人随至何处,都被圣者、凡夫嫌弃。

  26、与众人不合:饮酒人随至何处,在圣者、凡夫前不受欢迎,被指出众多过患,被疏远而形单影只。

  27、行不善法:饮酒后神智模糊,会不由自主地去行不善法,出家僧人造根本罪,犯根本戒,在家人犯下斗争、杀、盗、妄等痛苦的因。

  28、受持非法:不但不了知经书中指出的饮酒的种种过患,还对佛宝、法宝、僧宝生起邪见,反而把过失作为功德,如认为饮酒有功德、利益,远离正法,受持非法的行为。

  29、弃舍圣法:饮酒后作了非法,同时也就弃舍了正法。

  30、无惭无愧:从佛法角度来讲,饮酒后逐渐破了戒律,但没有后悔心,并且口出狂言,傲慢炽盛。从世间法角度来讲,对谁都不尊重,混淆亲怨。不遵循因果,无惭无愧,被他人视作肮脏的呕吐之物而远离。

  31、与恶人为伍,不向智者求教:饮酒之人,甚至会听从想杀害自己的怨敌的唆使,不向有利于自己的智者请教,对他们的教诲也不言听计从,从而毁坏了今生后世的许多善根。

  32、常行放逸:与疯子一样,身常裸形,不感羞耻;口中话碎,但无人愿听;心不知取舍,行无节制;在危险万分的山、水、火、猛兽前都不会引起一点警觉;在路口处上吐下泻,脏如臭粪,仰天而卧,犹如一具僵尸;今日该做的事推到明天,明天的事推到后天,荒废了应该行持的闻思修等佛法和世间法的善业,身语意三门仅是放逸度日,空耗岁月。

  33、不遵圣法:不遵循无垢的经续而行。

  34、远离涅槃:不但直接远离解脱和解脱道,而且与其结缘的人都会有极大损害。

  35、作疯子之行,死堕恶趣,感受痛苦,若转生为人,则成为疯子,并无记忆力。

  最后,佛总结说:“圣比丘,谷酒、酒粉为放逸之处,有如此三十五种过患,当应了知。”《念往经》云:“制酒、饮酒、令他饮之人多转生嚎叫地狱。”《宣说善恶经》中说:“今生饮酒后久睡不醒,死后转生饮铁液之地狱中。”

  佛世的时候 ,在舍婆提国,有一个名叫鸯掘摩罗的人,在酒醉之后和母亲行淫,因为这件事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后来母亲有外恋,他又持刀想杀害母亲。酒是如此使人丧失人性,变得象禽兽一样,连做人最起码的父子母子礼仪都不能遵守。

  有一位具有神通的大阿罗汉莎伽陀,一次他来到支提国的跋陀村,当地有一条大毒龙,性情暴恶,常常兴风作浪扰害当地的村民,莎伽陀运用神通把毒龙降伏之后,村民们思恩图报,都竞相以酥乳糜供养阿罗汉。其中,有一位女子供养以后,担心尊者会因此而发冷病,她就取来颜色象水那样的酒,呈奉给大阿罗汉,阿罗汉误以为是水,喝下去之后酒性发作,醉倒在寺院门口,随身的衣钵被抛在其他地方。

  身为圣者阿罗汉在清醒的时候,能够以神通力降伏凶暴的毒龙,但是在饮酒过后,同样烂醉如泥,就象一具死尸,这时恐怕连虾米也无法降伏。

  当时世尊叫阿罗汉和比丘们到这位阿罗汉那里去观察,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之后,佛就制定了禁酒这条重戒。

  在《正法念住经》中说,阎罗王在责罚罪人将要把他们赶入地狱之前,先要以这些偈颂教诫罪人:“酒能乱人心,令人如羊等。不知作不作,如是应舍酒。若酒醉之人,如死人无异,若欲常不死,彼人应舍酒。酒是诸过处,常能不饶益,一切恶道阶,黑暗所在处,饮酒到地狱,亦到饿鬼处。行于畜生业,是酒过所诳。酒为毒中毒,地狱中地狱。病中之大病,是佛之所说。若人饮酒者,无因缘欢喜,无因缘而嗔,无因缘作恶。于佛所生疑,坏世出世事,烧解脱如火,所谓酒一法。若人能舍酒,正行于法戒,彼到第一处,无死无生处。”

  经中还说,酿酒之家,死后堕入醎糟地狱,也会堕入炽热的沸灰当中,持续受苦一万八千岁。卖酒的人死后会堕入酒池地狱,在充满烊铜水的池中感受剧苦。饮酒者,死后堕入灌口地狱,自己用手舀铜汁,日夜不停地灌入自己口腔当中。

  如果有人用酒逼迫持戒人,他会死后堕入冰池地狱,八千万年受苦,身体的皮肉完全破裂,在一日一夜中就有百番死生,在此后的五百生当中,一出生就没有两臂。

  如果是强迫或者因为戏笑,拿酒给出家的僧尼喝,这种人死后堕入截膝地狱,…

《《正法妙音》第四册 警世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