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充满美好的幻想。但此有漏世界毕竟皆以有为法所组成,任何一法决定都是坏灭的本性。所以,在出生中即隐藏着死亡,在兴盛中即隐藏着衰败,在欢乐中即隐藏着感伤,在团聚中即隐藏着离别,在美丽中即隐藏着丑陋,在笑声中即隐藏着哭泣,在崇高中即隐藏着堕落,在享福中即隐藏着灾祸。因此,由常执引起的幻想,决定终归破灭。
此处通过金刚句指点后,我们应有清醒的理智,了知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我们虽如颂词中的蜜蜂一般,幻想好花常开、好景常在,希望享受长久的欢愉,但这毕竟只是一种与现实相违的非理作意,以此常颠倒、乐颠倒的非理作意,并不可能改变诸有无常的坏苦本性。倘若痴迷地将安乐寄托在如是昙花一现的虚诳美景上,最终必定陷入失落的痛苦中而无法排遣。了知此理后,即须以理智观照三有无常的自性,通过如理作意来破除常执与乐执。佛在《涅槃经》中说:“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当有尽。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无有法常者,一切皆迁动。流转无休息,三界皆无常,诸有无有乐,故我不贪著。”此外,《红楼梦》中警幻仙姑亦如是唱道:“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所以,唯有以智慧观见春梦的消散、飞花的流逝,才有可能放下情执,免去无意义的欢喜与哀愁。
茂密林中杜鹃之欢唱,婉转悦耳优美如献歌,
寒秋来临情景又如何,细想即是无常之善师。
此颂含义非常深刻,以下将层层解释:
在初夏茂密的森林中,杜鹃常常日夜不断地欢唱,它鸣叫的声音如同献歌般,婉转悦耳、优美动听。痴迷的杜鹃只知执着眼前的欢乐,如何能知今日的献歌将成来日的悲歌。当寒冷的秋天来临时,情景又将如何呢?森林中再也找不到杜鹃的影子,杜鹃与它优美的献歌早已烟消云散,寂静的森林中一片死寂,到处是枯枝落叶。转眼间一切已成“乐极悲生,事过境迁”,细细思维,此即显示无常的善知识。
明代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有一则故事,可与此颂对照发明。故事中说:某年秋季考试的榜文公布后,庆贺新科举子的乐队,经过某寺院的山门。寺中有两位僧人听到鼓乐声便出来观看,甲十分羡慕地说:“善哉!不亦乐乎!”乙则感叹地说:“善哉!不亦悲乎!”甲听后甚感奇怪,便问乙何出此言,乙说:“你只知今日的鼓乐,不知还有后日的鼓乐。”甲不解其义,仍羡慕不已。对于同一件事,为何心态竟有如此大的差别?原因即是着眼点不同。故事中的两位僧人,分别代表愚者与智者,愚者目光短浅,只知眼前而看不到未来,所以一见现法的圆满便生羡慕之心;而智者眼光长远,能见到未来的毁灭,由见未来的坏苦而心生悲哀。因此由于观念不同,便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若按甲的看法,必会堕入常执与乐执中,以颠倒心障蔽而不见无常的面目,如此便会导致缘现法而耽著,无缘趣入解脱道。相反,若能将眼光放长远,心缘毁灭的一面思维,无常的面目便会迅速显现。所以,大恩上师在此颂关要处指点我们,应当细想“寒秋来临情景又如何”,如是诸行无常的本质即能迅速显示,故从作用上说“细想即是无常之善师”。
此处应当广大理解譬喻的内涵:“寒秋来临的情景”实际是指一切有漏法衰败、灭亡的景象;“细想”是指须与世间人的观念相反,即应时时处处念死念衰、念苦念灭。若能如是细想,则三有诸法无一不是开示寿命无常的善知识。举例来说,今日如花似玉之时,即应思及他日人老珠黄的情景如何?今日团圆欢聚之时,即应思及他日家破人亡的情景如何?今日生意兴隆之时,即应思及他日倒闭破产的情景如何?今日年少健康之时,即应思及他日衰残老病的情景如何?若能在各种事相上,觉察到由生至灭的全部过程,三有坏灭无常的本质便可清晰显现,由此心态便会产生极大的转变。比如原先看见鲜花盛开时,只会耽着暂时的美景而欢喜,但若能思及鲜花未来的凋零,即会心生悲哀;又如原先欣赏日出的绚丽,但若思及日落黄昏的景象,便会觉得凄凉。所以只要换另一种眼光,朝诸法的结局上细想,一旦见到未来的衰败毁灭,即能了解现法毫无实义。
《红楼梦》中有一首词描写道:“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此处我们须悟入坏苦的自性,一切人世间的法,终归有如是三更梦醒、大厦倾倒、油灯灭尽之时。所以暂时安住时不应欢乐,须知唯一能利益我们的,只有正法,唯有依止佛陀的教言精进修持,才能获得真实的安乐。
以上三颂是从观察毁灭的角度显示寿命无常,下面两颂是以变化迅速的比喻来显示。
在现象界中,有些法以凡夫的根识很难觉察到无常,因其变化异常微细,几乎觉察不出其前后差别。以这样的相似相续,会令我们产生坚固不变的错觉,比如高山、钢铁之类的法,即不易令人生起无常的感觉。另外有些法,比如瀑布、流水、夕阳、闪电、彩虹、白云等,即明显地在对我们显示生灭无常之相,而且由于变化迅速之故,容易引起无常之想。因此,下面大恩上师借彩虹与白云来显示寿命无常。若能以此作为所缘来观修无常,则为善巧,因从此处容易悟入诸行无常、毫无实义的道理。
蒙蒙细雨氤氲五彩虹,赤橙黄绿绚烂浮云间,
瞬间不知消失于何处,如理思察无常现量显。
彩虹,是雨后天空中的小水珠经日光照射后,发生折射与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彩色光带,呈现赤、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在蒙蒙细雨的烟气弥漫之中,忽然显现五彩绚烂的彩虹,依次有赤、橙、黄、绿等颜色,如同一条彩带现在浮云中间,但转眼间,彩虹已不知消失于何处。对此若能如理观察,无常的面目便会在眼前现量显现。
彩虹美丽光耀的假相,代表我们暂时的青春美貌、辉煌成就,也可代表我们暂时的富足圆满、美名赞誉。这一切都如彩虹般,因缘积聚时忽然显现,但随着因缘消散,也在转瞬之间了无踪迹。在此天地间,曾有多少人如绚丽的彩虹般,出现在人类历史的上空,光耀显赫,但最终皆无影无踪,连一微尘也未留下。当了知灭的无有踪迹,便知生是虚妄;了知生是虚妄,即知显现无有实义;了知显现无有实义,便知无可执着。
秋日白云堆积如雪山,刹那无迹消失虚空中,
现世如是无有可靠处,此喻堪为厌世良教言。
秋季天空中的白云团团堆积,犹如洁白的雪山一般,浮在天边,但刹那间便在虚空中消失无踪,此大自然的譬喻极为生动,确实是厌离世间的善妙教言。它告诉我们:一切现世诸法最终必定消失无迹,毕竟无有可靠之处。若被它所诳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将落得毫无意义,《中阿含经》说:“一切行无常,不久住法,速变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诸行乐著,当患厌之,当求舍离,当求解脱。”
下面结合白云的比喻来观察:
首先,从此刻往前观察,此生以来曾经显现的一切法,皆已消失无踪、丝毫无存。再往观前世,曾无数次转生为大梵天王、帝释、转轮王等,拥有崇高的地位,但此时连名字也未留下。所以,过往的一切确实如云烟般,皆消失于虚空中。
接着观察未来,在命终时,一切现世的显现悉皆隐没,将要进入的是后世完全陌生的世界。
再观察现前这一念心,也如空中浮云般,因缘积聚时忽然闪出一念,却无法觅得来处;刹那消失之际,也无有去处。当处出生,当处寂灭。
如是即知,所谓白云实际是指迷乱心前无而妄现的客尘法,是本来无有实义的幻化相。白云比喻现法不会久住,无任何可靠之处。所以,若将幻想建立在如浮云般虚诳的法上,且为能实现梦想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最终决定如水中捞月般,不得任何实义。了知事实后,即应厌离世间八法,唯一摄取佛法心要。
下面几颂是以对比的方式来显示人的寿命与受用无常。
广阔坚固三千大千界,终被火水风灾所毁坏,
遑论所居房屋及墙院,此等更是无有可信处。
即使是广阔、坚固的三千大千世界,最终也会被火灾、水灾与风灾所毁坏,则不必说我们所居住的房屋与墙院,当更是无可信赖之处。
劫末之时,首先是初禅以下的有情逐渐灭尽,尔后天空中依次出现七个太阳。当第一个太阳出现时,一切树木园林皆被烧毁;第二个太阳出现时,一切池沼的水都被烧干;第三个太阳出现时,一切江河之水全部干涸;第四个太阳出现时,无热恼大海亦被烧干;第五个太阳出现时,从一百由旬、二百由旬、七百由旬、一千由旬乃至八万由旬深的海水,悉皆逐渐干涸,最后连牛蹄迹般尠少的水也不存在;第六个太阳出现时,大山、雪山皆被烧毁;第七个太阳出现时,须弥山、四大洲、八小洲、七金山与铁围山全被烧成一团火焰。火焰向下烧尽地狱,向上燃烧梵天所有的空无量宫。如是经过七次火灾之后,二禅天以下开始遭遇水灾,如轭木大的暴雨,象箭一样从天而降,整个光明天以下皆如盐溶入水般地毁灭。经过七次水灾之后,下基的金刚风向上冲起,三禅天以下皆被风灾毁灭。如是,包括十亿个四大洲、须弥山与天界在内的三千大千世界全部同时毁灭,最后一切皆变成如虚空般一无所有。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大地草木皆磨灭,须弥巨海亦崩竭,诸天住处皆烧尽,尔时世界何物常。”
下面以对比的方式来分析:
比如在天人眼中,人间的住宅即如同人类眼中的蚁穴般,渺小脆弱。以人类的角度观看蚁穴,即知其脆弱无比,稍以水淹、脚踩便毁坏无余。如是,天人看人间的住宅也是如此,以小小的地震、洪水、火灾便可将其毁坏。既然连广大、坚固的大千世界最后都会变成虚空而无任何实义,则相比之下,人类如芝麻般大的房舍庭院又有何保障可言呢?一般人的身躯尚不足两米,每日所食亦不过三餐,本来在此人间一切皆应随缘度过,但世人反以久住现法的执著,为衣食房舍等费…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