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充滿美好的幻想。但此有漏世界畢竟皆以有爲法所組成,任何一法決定都是壞滅的本性。所以,在出生中即隱藏著死亡,在興盛中即隱藏著衰敗,在歡樂中即隱藏著感傷,在團聚中即隱藏著離別,在美麗中即隱藏著醜陋,在笑聲中即隱藏著哭泣,在崇高中即隱藏著墮落,在享福中即隱藏著災禍。因此,由常執引起的幻想,決定終歸破滅。
此處通過金剛句指點後,我們應有清醒的理智,了知幻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我們雖如頌詞中的蜜蜂一般,幻想好花常開、好景常在,希望享受長久的歡愉,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與現實相違的非理作意,以此常顛倒、樂顛倒的非理作意,並不可能改變諸有無常的壞苦本性。倘若癡迷地將安樂寄托在如是昙花一現的虛诳美景上,最終必定陷入失落的痛苦中而無法排遣。了知此理後,即須以理智觀照叁有無常的自性,通過如理作意來破除常執與樂執。佛在《涅槃經》中說:“一切諸世間,生者皆歸死,壽命雖無量,要必當有盡。夫盛必有衰,合會有別離,無有法常者,一切皆遷動。流轉無休息,叁界皆無常,諸有無有樂,故我不貪著。”此外,《紅樓夢》中警幻仙姑亦如是唱道:“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衆兒女,何必覓閑愁?”所以,唯有以智慧觀見春夢的消散、飛花的流逝,才有可能放下情執,免去無意義的歡喜與哀愁。
茂密林中杜鵑之歡唱,婉轉悅耳優美如獻歌,
寒秋來臨情景又如何,細想即是無常之善師。
此頌含義非常深刻,以下將層層解釋:
在初夏茂密的森林中,杜鵑常常日夜不斷地歡唱,它鳴叫的聲音如同獻歌般,婉轉悅耳、優美動聽。癡迷的杜鵑只知執著眼前的歡樂,如何能知今日的獻歌將成來日的悲歌。當寒冷的秋天來臨時,情景又將如何呢?森林中再也找不到杜鵑的影子,杜鵑與它優美的獻歌早已煙消雲散,寂靜的森林中一片死寂,到處是枯枝落葉。轉眼間一切已成“樂極悲生,事過境遷”,細細思維,此即顯示無常的善知識。
明代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有一則故事,可與此頌對照發明。故事中說:某年秋季考試的榜文公布後,慶賀新科舉子的樂隊,經過某寺院的山門。寺中有兩位僧人聽到鼓樂聲便出來觀看,甲十分羨慕地說:“善哉!不亦樂乎!”乙則感歎地說:“善哉!不亦悲乎!”甲聽後甚感奇怪,便問乙何出此言,乙說:“你只知今日的鼓樂,不知還有後日的鼓樂。”甲不解其義,仍羨慕不已。對于同一件事,爲何心態竟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即是著眼點不同。故事中的兩位僧人,分別代表愚者與智者,愚者目光短淺,只知眼前而看不到未來,所以一見現法的圓滿便生羨慕之心;而智者眼光長遠,能見到未來的毀滅,由見未來的壞苦而心生悲哀。因此由于觀念不同,便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若按甲的看法,必會墮入常執與樂執中,以顛倒心障蔽而不見無常的面目,如此便會導致緣現法而耽著,無緣趣入解脫道。相反,若能將眼光放長遠,心緣毀滅的一面思維,無常的面目便會迅速顯現。所以,大恩上師在此頌關要處指點我們,應當細想“寒秋來臨情景又如何”,如是諸行無常的本質即能迅速顯示,故從作用上說“細想即是無常之善師”。
此處應當廣大理解譬喻的內涵:“寒秋來臨的情景”實際是指一切有漏法衰敗、滅亡的景象;“細想”是指須與世間人的觀念相反,即應時時處處念死念衰、念苦念滅。若能如是細想,則叁有諸法無一不是開示壽命無常的善知識。舉例來說,今日如花似玉之時,即應思及他日人老珠黃的情景如何?今日團圓歡聚之時,即應思及他日家破人亡的情景如何?今日生意興隆之時,即應思及他日倒閉破産的情景如何?今日年少健康之時,即應思及他日衰殘老病的情景如何?若能在各種事相上,覺察到由生至滅的全部過程,叁有壞滅無常的本質便可清晰顯現,由此心態便會産生極大的轉變。比如原先看見鮮花盛開時,只會耽著暫時的美景而歡喜,但若能思及鮮花未來的凋零,即會心生悲哀;又如原先欣賞日出的絢麗,但若思及日落黃昏的景象,便會覺得淒涼。所以只要換另一種眼光,朝諸法的結局上細想,一旦見到未來的衰敗毀滅,即能了解現法毫無實義。
《紅樓夢》中有一首詞描寫道:“家富人甯,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叁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歎人世,終難定。”此處我們須悟入壞苦的自性,一切人世間的法,終歸有如是叁更夢醒、大廈傾倒、油燈滅盡之時。所以暫時安住時不應歡樂,須知唯一能利益我們的,只有正法,唯有依止佛陀的教言精進修持,才能獲得真實的安樂。
以上叁頌是從觀察毀滅的角度顯示壽命無常,下面兩頌是以變化迅速的比喻來顯示。
在現象界中,有些法以凡夫的根識很難覺察到無常,因其變化異常微細,幾乎覺察不出其前後差別。以這樣的相似相續,會令我們産生堅固不變的錯覺,比如高山、鋼鐵之類的法,即不易令人生起無常的感覺。另外有些法,比如瀑布、流水、夕陽、閃電、彩虹、白雲等,即明顯地在對我們顯示生滅無常之相,而且由于變化迅速之故,容易引起無常之想。因此,下面大恩上師借彩虹與白雲來顯示壽命無常。若能以此作爲所緣來觀修無常,則爲善巧,因從此處容易悟入諸行無常、毫無實義的道理。
蒙蒙細雨氤氲五彩虹,赤橙黃綠絢爛浮雲間,
瞬間不知消失于何處,如理思察無常現量顯。
彩虹,是雨後天空中的小水珠經日光照射後,發生折射與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彩色光帶,呈現赤、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顔色。
在蒙蒙細雨的煙氣彌漫之中,忽然顯現五彩絢爛的彩虹,依次有赤、橙、黃、綠等顔色,如同一條彩帶現在浮雲中間,但轉眼間,彩虹已不知消失于何處。對此若能如理觀察,無常的面目便會在眼前現量顯現。
彩虹美麗光耀的假相,代表我們暫時的青春美貌、輝煌成就,也可代表我們暫時的富足圓滿、美名贊譽。這一切都如彩虹般,因緣積聚時忽然顯現,但隨著因緣消散,也在轉瞬之間了無蹤迹。在此天地間,曾有多少人如絢麗的彩虹般,出現在人類曆史的上空,光耀顯赫,但最終皆無影無蹤,連一微塵也未留下。當了知滅的無有蹤迹,便知生是虛妄;了知生是虛妄,即知顯現無有實義;了知顯現無有實義,便知無可執著。
秋日白雲堆積如雪山,刹那無迹消失虛空中,
現世如是無有可靠處,此喻堪爲厭世良教言。
秋季天空中的白雲團團堆積,猶如潔白的雪山一般,浮在天邊,但刹那間便在虛空中消失無蹤,此大自然的譬喻極爲生動,確實是厭離世間的善妙教言。它告訴我們:一切現世諸法最終必定消失無迹,畢竟無有可靠之處。若被它所诳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將落得毫無意義,《中阿含經》說:“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諸行樂著,當患厭之,當求舍離,當求解脫。”
下面結合白雲的比喻來觀察:
首先,從此刻往前觀察,此生以來曾經顯現的一切法,皆已消失無蹤、絲毫無存。再往觀前世,曾無數次轉生爲大梵天王、帝釋、轉輪王等,擁有崇高的地位,但此時連名字也未留下。所以,過往的一切確實如雲煙般,皆消失于虛空中。
接著觀察未來,在命終時,一切現世的顯現悉皆隱沒,將要進入的是後世完全陌生的世界。
再觀察現前這一念心,也如空中浮雲般,因緣積聚時忽然閃出一念,卻無法覓得來處;刹那消失之際,也無有去處。當處出生,當處寂滅。
如是即知,所謂白雲實際是指迷亂心前無而妄現的客塵法,是本來無有實義的幻化相。白雲比喻現法不會久住,無任何可靠之處。所以,若將幻想建立在如浮雲般虛诳的法上,且爲能實現夢想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最終決定如水中撈月般,不得任何實義。了知事實後,即應厭離世間八法,唯一攝取佛法心要。
下面幾頌是以對比的方式來顯示人的壽命與受用無常。
廣闊堅固叁千大千界,終被火水風災所毀壞,
遑論所居房屋及牆院,此等更是無有可信處。
即使是廣闊、堅固的叁千大千世界,最終也會被火災、水災與風災所毀壞,則不必說我們所居住的房屋與牆院,當更是無可信賴之處。
劫末之時,首先是初禅以下的有情逐漸滅盡,爾後天空中依次出現七個太陽。當第一個太陽出現時,一切樹木園林皆被燒毀;第二個太陽出現時,一切池沼的水都被燒幹;第叁個太陽出現時,一切江河之水全部幹涸;第四個太陽出現時,無熱惱大海亦被燒幹;第五個太陽出現時,從一百由旬、二百由旬、七百由旬、一千由旬乃至八萬由旬深的海水,悉皆逐漸幹涸,最後連牛蹄迹般尠少的水也不存在;第六個太陽出現時,大山、雪山皆被燒毀;第七個太陽出現時,須彌山、四大洲、八小洲、七金山與鐵圍山全被燒成一團火焰。火焰向下燒盡地獄,向上燃燒梵天所有的空無量宮。如是經過七次火災之後,二禅天以下開始遭遇水災,如轭木大的暴雨,象箭一樣從天而降,整個光明天以下皆如鹽溶入水般地毀滅。經過七次水災之後,下基的金剛風向上沖起,叁禅天以下皆被風災毀滅。如是,包括十億個四大洲、須彌山與天界在內的叁千大千世界全部同時毀滅,最後一切皆變成如虛空般一無所有。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大地草木皆磨滅,須彌巨海亦崩竭,諸天住處皆燒盡,爾時世界何物常。”
下面以對比的方式來分析:
比如在天人眼中,人間的住宅即如同人類眼中的蟻穴般,渺小脆弱。以人類的角度觀看蟻穴,即知其脆弱無比,稍以水淹、腳踩便毀壞無余。如是,天人看人間的住宅也是如此,以小小的地震、洪水、火災便可將其毀壞。既然連廣大、堅固的大千世界最後都會變成虛空而無任何實義,則相比之下,人類如芝麻般大的房舍庭院又有何保障可言呢?一般人的身軀尚不足兩米,每日所食亦不過叁餐,本來在此人間一切皆應隨緣度過,但世人反以久住現法的執著,爲衣食房舍等費…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