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难尊者来到佛陀面前,以头顶礼亲吻世尊莲足后说:“世尊,您的身肉为何变得如此松缓?”佛说:“阿难,正如你所见般,如来身体皮肉已经松缓,不如以前。此色身为病所缠、为死所迫,如来已经衰老,年龄已过八十矣。”阿难闻佛所说,便悲伤哭泣,自言自语地说:“苦哉!到了老年,竟是这般光景。”此时佛陀教诲说:“诸比丘,世间无一法可依靠,应当舍弃世间,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有恩爱别离的寂灭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理。”
《华严经》云:“观十种义,示般涅槃。”即诸佛如来以十种必要而在众生面前示现涅槃。“十种义”即:
⑴示现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⑵示现一切三有无安;⑶示现大涅槃是安稳之处,远离一切怖畏;⑷人天众生执著色身,佛为人天示现色身是无常之法,令彼等希欲安住清净法身;⑸示现无常之力无法转变;⑹示现一切有为法不随自心而住,皆无自在;⑺示现一切三有如同幻化;⑻示现涅槃性究竟坚固,不可毁坏;⑼示现一切法无起,但有积聚、分离之相;⑽诸佛完成度生事业,所愿圆满,*轮已转,应度化者皆已度化,应授记者皆已授记,理应入于无变大涅槃。
因此,为向众生示现诸法无常等,诸佛菩萨在化缘已尽时,无一不在凡夫众生前示现涅槃。一切皆在显示寿命无常,故于三有世间,根本无法找到一坚固不变之法。
寂静净土桑耶宝顶洲,师君三尊眷属在世时,
一切圆满真是甚欢喜,如今思忆实乃极悲伤。
“寂静净土”是指“桑耶宝顶洲”,即非常寂静的桑耶寺。有缘者至桑耶寺朝拜,即可消除业障、不堕三涂。
“师君”花生大士、堪布菩提萨埵(静命论师)与藏王赤松德赞。“眷属”即二十五位君臣大成就者等。
“一切圆满”即当时具足五圆满——导师圆满、法圆满、眷属圆满、时圆满与处圆满。法王赤松德赞时期,迎请了大持明者莲花生大士等一百零八位班智达入藏,并建造桑耶寺。当时在桑耶寺,以法王赤松德赞作为施主,莲花生大士对二十五位君臣等诸多密乘根器者赐予灌顶,传授玛哈约嘎、阿努约嘎与阿底约嘎,令弟子们成熟相续。当时获得成就的人很多,比如,南喀娘布能够骑在日光上;桑结益西能以金刚橛插入山崖;杰瓦秋扬能直接现见本尊,且三次作马鸣;华季益西能以非人作奴仆;贝若扎那具有智慧眼;法王赤松德赞获得不动三摩地;玉扎宁布证得最高境界;多吉登炯风行无阻等等。二十五位大成就者皆有不共成就,其中多吉登炯即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前世。大堪布菩提萨埵则传授中观与戒律等显宗法门,并依照一切有部律度“预试七人”出家,创立了西藏僧团。另外,大译师贝若扎那等一百零八位译师学习翻译,翻译了印度圣地十分兴盛的经续论典。
因此,当时无论从导师、弟子、法、处所,或时节因缘等方方面面而言,都极为圆满。所以大恩上师说“一切圆满真是甚欢喜”,但如今想起,的确令人十分悲伤。在拉萨山南,虽仍有桑耶寺的遗址,但莲花生大士早已飞往西南铜色吉祥山,堪布菩提萨埵、法王赤松德赞及君臣二十五位大成就者亦皆示现圆寂。如今桑耶寺内冷冷清清,已无法再现前弘期佛法大兴、僧才隆盛的圆满景象。所以一切皆是无常,正如经典中所说:“积集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以下四颂,大恩上师主要是告诫我们:无常迅速,所以在短暂的一生中,当为解脱生死而勤修清净佛法。若不把握时机精进修持,将来便会现前如下所说的结局——临终时满负罪业而堕落。
若未如理闻思圣教海,以估计心不能断无明,
年老而成家眷九人官,临终阿伯无善转恶趣。
在青年时若未如理闻思广大圣教而生起智慧,则仅仅以估计心并不能断除无明。如是年老之时便会成为九人眷属的家长,临终时因老阿伯相续中没有积聚善法资粮,所以只能随着恶业转生恶趣。
以下以因果道理分析此颂含义。此颂第一句是因,后三句是果,即以“不如理闻思”为因,决定会产生“无法断除相续中无明”的结果。既然相续中的烦恼丝毫未能清净,则将来因缘会遇时,便会生起粗猛现行而强烈贪执世间八法。其结果即还俗流落红尘,将来成为九个子孙的家长,并且由于一生中都是为了现法不断造业,而未能修集善法资粮,所以临终时唯有满负罪障,在热恼中堕落恶趣。
具慧者理当明白:利用人身解决生死问题,方为人身真正意义所在,而欲解决生死问题,首须了知生死的由来。生死是果,其因即烦恼,而烦恼又是由颠倒执著所引发,颠倒执著的来源即是无明。若欲了脱生死,即须断除烦恼;而欲断除烦恼,又须消除执著;欲消执著,则须相续中具有清净智慧的对治力;而产生清净智慧的前提,便是如理闻思。此乃关要所在。
若未经数数如理闻思,则相续中串习坚固的凡夫知见,毕竟无法转变成佛法知见。若于此根本上无有转变,则决定仍在世间的范畴起惑造业。所以,首先应如理听闻诸佛菩萨所开示的清净知见,以此产生闻慧,应从此处入手,作转变凡夫知见的工夫。在以闻慧忆持法义之后,方可进一步如理思维,即以思择力运用四种道理来抉择法义,以此便能断除疑惑、通达法义。尔后在此如理闻思的基础上,以心数数串习闻思所决定的法义,此即是修。以如理如法的实修方能真正改变以往的颠倒执著,从而才有希望从根本上解决生死问题。
人生是如此短暂,而修持正法又往往需要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所以,一定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完全投注于闻思修行,尽快如理如量地完成这个过程。倘若青年时代未能如理闻思修学,一旦错失良机,相续中固有的知见未能转化,而仅仅是外表上剃了头、披著袈裟,则十分危险。因为一旦遭遇强势境缘,则极易起惑造业,与在家人无异,最终决定陷入世间八法的迷网中,无法自拔。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最初出家之时,发心必定猛利,当趁此时一气作工夫,令自己有所成立。若悠悠扬扬错过此时,日后或住持寺院,或收门徒,或信施众多,如是大多被名利所累,不但了脱生死无有希望,连最初学道的志向亦被埋没,修行人不可不知此理。”莲池大师的教言与大恩上师此处所言意趣一致。古人有言:“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须特别注重因地,若因地不真,果便遭受迂曲。所以,倘若今日不能把握时机如理闻思,将来便有堕落的危险。
舍弃实修经续窍诀义,甚深法要只当吹敲唱,
无厌贪享信众之财物,临终命断自罪极明显。
如果平时舍弃实修经典、续部、窍诀的意义,而只是利用这些甚深法要来敲打唱念,以这种有口无心的唱念,贪得无厌地享用信众的财物,则临终命断之时,自己的罪业一定会极明显地显露出来,届时只有以痛苦来偿还这笔业债。
下面引用《竹窗随笔》中的公案来作说明:明代在浙江乌镇利济寺,有师徒二位出家人。众人皆称此二出家人谨慎厚道,所以委托他们作经忏的人越来越多,如是很快便积聚众多资财。但老师父十分悭吝,既舍不得自己受用,又不愿作上供下施。后来他患病,家人将其请回去治疗,没过多久便不治身亡,其一生积蓄皆归族人所有。十年后的某日夜晚,老师父托梦给他的亲人说:“我因生时为人作经忏有错漏之处,而阴府的考核又非常严格,故苦不堪言。人间传说接受信财替人念经拜忏,如果念诵稍有脱落差错,到阴间后,须借闪电的光来认字读还的说法,确实如此。”
另有一则公案说:有位僧人病重,某日夜晚,外面正在放焰口施食,病僧对探病的人说:“方才有鬼来要带我一起出去吃饭,我推辞未去。没过多久,鬼回来说:“那个施食的法师心不诚,害我们白跑一趟,一定要收拾他。”然后就牵着我的手前去。当时我见到许多鬼手拿钩索,说要将法师从台上拖下来,我心里很害怕便叫起来,众鬼才因此四散而去。”
此外,还有许多类似的事例:有一僧人施食时心无诚念,结果被鬼抬至河中,欲将其沉入水中。又有一僧人因忘记锁住衣箱,施食时心中仍惦念着钥匙,结果众鬼见到饭上都是铁片而无法食用。另有一僧人,晾晒衣服适逢下雨而未及时收回,所以施食时心中一直作意那件衣服,结果众鬼见到饭上皆是兽毛而无法进食。这几位未如法施食的法师,日后都遭到报应。还有一人入了冥府,见黑房子中有几百位僧人,个个身体枯瘦、面色憔悴,皆显出忧苦不堪的神态。此人便询问这些僧人其中缘由,才知他们都是生前未如法施食的法师,死后来此受苦。
通过上述公案,我们应当反省自己,假如未能真实修习法义,而仅仅是以外表形相的敲打唱念来享用信财,最终所积罪业必定大如须弥,死后决定感受猛厉痛苦。所以,大恩上师在此处以大悲心告诫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若以此种方式贪求信财,则临命终时,自己的罪业必定会极明显地现前。大恩上师曾于《岩洞老人颤抖道歌》中说:“于此因果无欺正道中,若不慎重行持取舍理,堕落痛苦泥潭之中时,颠倒心相真正显露出。”在这因果无欺的正道中,如果不谨慎行持取舍的道理,一旦堕入痛苦泥潭时,颠倒的心相便会真正显露出来。我们常常可以见闻类似的公案,如有些人虽然生前地位崇高、声望显赫,一生中享用诸多信财,但其心中唯喜名利,完全与世人无异。结果临终时便会显现神智不清、异常恐惧等极其颠倒的死相,所以大恩上师说:“在断命根时,颠倒的心相必定会充分显露出来。”
《本生论》中亦有一颂,即释迦佛的前世——王子月所说:“如是若观世法性,诸人作罪当忧悔,又未善作诸妙业,恐于后法起诸苦,临终畏惧而蒙昧。”世间规律即是如此,造罪之人必定会于临终时生起忧悔,而且由于一生从未行持善法,以致临终时心中无有丝毫把握,面对后世堕落恶趣感受剧苦的果报,心中将生起无比的恐惧忧怖。
所以,我们应对无常、业因果等有一种警惕畏惧之心,才能行持清净的正法。人生如此短暂,我们现有福分出家,即应明白…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