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難尊者來到佛陀面前,以頭頂禮親吻世尊蓮足後說:“世尊,您的身肉爲何變得如此松緩?”佛說:“阿難,正如你所見般,如來身體皮肉已經松緩,不如以前。此色身爲病所纏、爲死所迫,如來已經衰老,年齡已過八十矣。”阿難聞佛所說,便悲傷哭泣,自言自語地說:“苦哉!到了老年,竟是這般光景。”此時佛陀教誨說:“諸比丘,世間無一法可依靠,應當舍棄世間,尋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無有恩愛別離的寂滅涅槃,汝等應常念無常遷變之理。”
《華嚴經》雲:“觀十種義,示般涅槃。”即諸佛如來以十種必要而在衆生面前示現涅槃。“十種義”即:
⑴示現一切有爲法皆是無常;⑵示現一切叁有無安;⑶示現大涅槃是安穩之處,遠離一切怖畏;⑷人天衆生執著色身,佛爲人天示現色身是無常之法,令彼等希欲安住清淨法身;⑸示現無常之力無法轉變;⑹示現一切有爲法不隨自心而住,皆無自在;⑺示現一切叁有如同幻化;⑻示現涅槃性究竟堅固,不可毀壞;⑼示現一切法無起,但有積聚、分離之相;⑽諸佛完成度生事業,所願圓滿,*輪已轉,應度化者皆已度化,應授記者皆已授記,理應入于無變大涅槃。
因此,爲向衆生示現諸法無常等,諸佛菩薩在化緣已盡時,無一不在凡夫衆生前示現涅槃。一切皆在顯示壽命無常,故于叁有世間,根本無法找到一堅固不變之法。
寂靜淨土桑耶寶頂洲,師君叁尊眷屬在世時,
一切圓滿真是甚歡喜,如今思憶實乃極悲傷。
“寂靜淨土”是指“桑耶寶頂洲”,即非常寂靜的桑耶寺。有緣者至桑耶寺朝拜,即可消除業障、不墮叁塗。
“師君”花生大士、堪布菩提薩埵(靜命論師)與藏王赤松德贊。“眷屬”即二十五位君臣大成就者等。
“一切圓滿”即當時具足五圓滿——導師圓滿、法圓滿、眷屬圓滿、時圓滿與處圓滿。法王赤松德贊時期,迎請了大持明者蓮花生大士等一百零八位班智達入藏,並建造桑耶寺。當時在桑耶寺,以法王赤松德贊作爲施主,蓮花生大士對二十五位君臣等諸多密乘根器者賜予灌頂,傳授瑪哈約嘎、阿努約嘎與阿底約嘎,令弟子們成熟相續。當時獲得成就的人很多,比如,南喀娘布能夠騎在日光上;桑結益西能以金剛橛插入山崖;傑瓦秋揚能直接現見本尊,且叁次作馬鳴;華季益西能以非人作奴仆;貝若紮那具有智慧眼;法王赤松德贊獲得不動叁摩地;玉紮甯布證得最高境界;多吉登炯風行無阻等等。二十五位大成就者皆有不共成就,其中多吉登炯即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前世。大堪布菩提薩埵則傳授中觀與戒律等顯宗法門,並依照一切有部律度“預試七人”出家,創立了西藏僧團。另外,大譯師貝若紮那等一百零八位譯師學習翻譯,翻譯了印度聖地十分興盛的經續論典。
因此,當時無論從導師、弟子、法、處所,或時節因緣等方方面面而言,都極爲圓滿。所以大恩上師說“一切圓滿真是甚歡喜”,但如今想起,的確令人十分悲傷。在拉薩山南,雖仍有桑耶寺的遺址,但蓮花生大士早已飛往西南銅色吉祥山,堪布菩提薩埵、法王赤松德贊及君臣二十五位大成就者亦皆示現圓寂。如今桑耶寺內冷冷清清,已無法再現前弘期佛法大興、僧才隆盛的圓滿景象。所以一切皆是無常,正如經典中所說:“積集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
以下四頌,大恩上師主要是告誡我們:無常迅速,所以在短暫的一生中,當爲解脫生死而勤修清淨佛法。若不把握時機精進修持,將來便會現前如下所說的結局——臨終時滿負罪業而墮落。
若未如理聞思聖教海,以估計心不能斷無明,
年老而成家眷九人官,臨終阿伯無善轉惡趣。
在青年時若未如理聞思廣大聖教而生起智慧,則僅僅以估計心並不能斷除無明。如是年老之時便會成爲九人眷屬的家長,臨終時因老阿伯相續中沒有積聚善法資糧,所以只能隨著惡業轉生惡趣。
以下以因果道理分析此頌含義。此頌第一句是因,後叁句是果,即以“不如理聞思”爲因,決定會産生“無法斷除相續中無明”的結果。既然相續中的煩惱絲毫未能清淨,則將來因緣會遇時,便會生起粗猛現行而強烈貪執世間八法。其結果即還俗流落紅塵,將來成爲九個子孫的家長,並且由于一生中都是爲了現法不斷造業,而未能修集善法資糧,所以臨終時唯有滿負罪障,在熱惱中墮落惡趣。
具慧者理當明白:利用人身解決生死問題,方爲人身真正意義所在,而欲解決生死問題,首須了知生死的由來。生死是果,其因即煩惱,而煩惱又是由顛倒執著所引發,顛倒執著的來源即是無明。若欲了脫生死,即須斷除煩惱;而欲斷除煩惱,又須消除執著;欲消執著,則須相續中具有清淨智慧的對治力;而産生清淨智慧的前提,便是如理聞思。此乃關要所在。
若未經數數如理聞思,則相續中串習堅固的凡夫知見,畢竟無法轉變成佛法知見。若于此根本上無有轉變,則決定仍在世間的範疇起惑造業。所以,首先應如理聽聞諸佛菩薩所開示的清淨知見,以此産生聞慧,應從此處入手,作轉變凡夫知見的工夫。在以聞慧憶持法義之後,方可進一步如理思維,即以思擇力運用四種道理來抉擇法義,以此便能斷除疑惑、通達法義。爾後在此如理聞思的基礎上,以心數數串習聞思所決定的法義,此即是修。以如理如法的實修方能真正改變以往的顛倒執著,從而才有希望從根本上解決生死問題。
人生是如此短暫,而修持正法又往往需要一個艱辛漫長的過程。所以,一定要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完全投注于聞思修行,盡快如理如量地完成這個過程。倘若青年時代未能如理聞思修學,一旦錯失良機,相續中固有的知見未能轉化,而僅僅是外表上剃了頭、披著袈裟,則十分危險。因爲一旦遭遇強勢境緣,則極易起惑造業,與在家人無異,最終決定陷入世間八法的迷網中,無法自拔。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說:“最初出家之時,發心必定猛利,當趁此時一氣作工夫,令自己有所成立。若悠悠揚揚錯過此時,日後或住持寺院,或收門徒,或信施衆多,如是大多被名利所累,不但了脫生死無有希望,連最初學道的志向亦被埋沒,修行人不可不知此理。”蓮池大師的教言與大恩上師此處所言意趣一致。古人有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我們須特別注重因地,若因地不真,果便遭受迂曲。所以,倘若今日不能把握時機如理聞思,將來便有墮落的危險。
舍棄實修經續竅訣義,甚深法要只當吹敲唱,
無厭貪享信衆之財物,臨終命斷自罪極明顯。
如果平時舍棄實修經典、續部、竅訣的意義,而只是利用這些甚深法要來敲打唱念,以這種有口無心的唱念,貪得無厭地享用信衆的財物,則臨終命斷之時,自己的罪業一定會極明顯地顯露出來,屆時只有以痛苦來償還這筆業債。
下面引用《竹窗隨筆》中的公案來作說明:明代在浙江烏鎮利濟寺,有師徒二位出家人。衆人皆稱此二出家人謹慎厚道,所以委托他們作經忏的人越來越多,如是很快便積聚衆多資財。但老師父十分悭吝,既舍不得自己受用,又不願作上供下施。後來他患病,家人將其請回去治療,沒過多久便不治身亡,其一生積蓄皆歸族人所有。十年後的某日夜晚,老師父托夢給他的親人說:“我因生時爲人作經忏有錯漏之處,而陰府的考核又非常嚴格,故苦不堪言。人間傳說接受信財替人念經拜忏,如果念誦稍有脫落差錯,到陰間後,須借閃電的光來認字讀還的說法,確實如此。”
另有一則公案說:有位僧人病重,某日夜晚,外面正在放焰口施食,病僧對探病的人說:“方才有鬼來要帶我一起出去吃飯,我推辭未去。沒過多久,鬼回來說:“那個施食的法師心不誠,害我們白跑一趟,一定要收拾他。”然後就牽著我的手前去。當時我見到許多鬼手拿鈎索,說要將法師從臺上拖下來,我心裏很害怕便叫起來,衆鬼才因此四散而去。”
此外,還有許多類似的事例:有一僧人施食時心無誠念,結果被鬼擡至河中,欲將其沈入水中。又有一僧人因忘記鎖住衣箱,施食時心中仍惦念著鑰匙,結果衆鬼見到飯上都是鐵片而無法食用。另有一僧人,晾曬衣服適逢下雨而未及時收回,所以施食時心中一直作意那件衣服,結果衆鬼見到飯上皆是獸毛而無法進食。這幾位未如法施食的法師,日後都遭到報應。還有一人入了冥府,見黑房子中有幾百位僧人,個個身體枯瘦、面色憔悴,皆顯出憂苦不堪的神態。此人便詢問這些僧人其中緣由,才知他們都是生前未如法施食的法師,死後來此受苦。
通過上述公案,我們應當反省自己,假如未能真實修習法義,而僅僅是以外表形相的敲打唱念來享用信財,最終所積罪業必定大如須彌,死後決定感受猛厲痛苦。所以,大恩上師在此處以大悲心告誡我們:在短暫的一生中,若以此種方式貪求信財,則臨命終時,自己的罪業必定會極明顯地現前。大恩上師曾于《岩洞老人顫抖道歌》中說:“于此因果無欺正道中,若不慎重行持取舍理,墮落痛苦泥潭之中時,顛倒心相真正顯露出。”在這因果無欺的正道中,如果不謹慎行持取舍的道理,一旦墮入痛苦泥潭時,顛倒的心相便會真正顯露出來。我們常常可以見聞類似的公案,如有些人雖然生前地位崇高、聲望顯赫,一生中享用諸多信財,但其心中唯喜名利,完全與世人無異。結果臨終時便會顯現神智不清、異常恐懼等極其顛倒的死相,所以大恩上師說:“在斷命根時,顛倒的心相必定會充分顯露出來。”
《本生論》中亦有一頌,即釋迦佛的前世——王子月所說:“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于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世間規律即是如此,造罪之人必定會于臨終時生起憂悔,而且由于一生從未行持善法,以致臨終時心中無有絲毫把握,面對後世墮落惡趣感受劇苦的果報,心中將生起無比的恐懼憂怖。
所以,我們應對無常、業因果等有一種警惕畏懼之心,才能行持清淨的正法。人生如此短暫,我們現有福分出家,即應明白…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