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二册▪P61

  ..续本文上一页,出任为宰相。这就是“半个芋头,十年宰相”的公案。

  李泌是智慧超群的人,可是他在懒残禅师身边,行为毕恭毕敬,根本不是现代的浅薄青年可比。

  又如民国许止净居士,早年是光绪年间的翰林,虽然有很高深的学问道德,但居士虚怀谦下,遇僧必拜,见佛必礼,通身放下,恪守一个在家三宝弟子的身份,不存丝毫的骄矜傲慢。

  再以祖师大德来说,也都是以身示现恭敬僧相,比如阿底峡尊者每见到僧人经过,就合掌恭敬。明代莲池大师,见到小沙弥来礼拜,也都要还礼。弘一大师应倓虚老和尚的邀请,在青岛湛山寺讲律,每次僧人作礼时,大师必定还礼。所以出家人剃发染衣,现的是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连祖师大德都以身恭敬僧相,何况我们这些福薄障深的薄地凡夫,怎么能不恭敬僧宝和僧相呢?

  以上以公案讲了所应合掌、所应礼敬的意义。第二个方面就是应当种福,自己要主动在这样的福田中种福,自己能值遇这样一种利他无尽的福田,就应当善自把握,应当在这样殊胜的福田当中好好耕耘。福德对每个人来说都不能缺少,没有福德,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好事,都不可能现前。没有福德,怎么能安心修法呢?没有福德,怎么能成道呢?所以,小的方面要为自己种福,大的方面要为成佛利益一切众生而种福。以菩提心摄持来种福,就是种大乘福;没有发菩提心,只为自己解脱而种福,就是种小乘福;不为解脱只是为了现世或后世种福,那是种人天福。总而言之,在僧宝福田当中,随你自己种什么,就会得什么,而圣僧是应供者,以信施不会有任何障碍,他已经成就了这样不可思议的相续。所以经中说:“对这样的圣僧,你应当承事,他是殊胜的恭敬之处,你应当礼敬、赞叹、合掌。”

  因为圣僧的相续清净,所以就成为一切众生所应供养的对境。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求名、求利,但是,真正的美名是以功德而成就的,真正要留万世之名,要成为一切众生广大的福田,只有从内道走,只有内心清净功德,才能成为人天应供之处。杀贼和应供是两个侧面,只有杀贼者才能成为应供,只有相续清净才能成为应供,相续不清净而被人供养,那是非应供而受供,会成为堕落之因。所以经上说:“清净功德,净诸信施。”

  注释中说“由诸僧伽自相续清净,将成为他人应供等”,这一句其实是对前面两大科判——“丁一、相续清净”和“丁二、胜田功德”的一个总结。这一句当中有很重要的道理,什么道理呢?就是“自”和“他”之间的道理,“自相续清净”是自成就——具足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成为他人应供等”就是利他的成就,“等”字当中,展开来说,就是成为所应礼敬,成为所应承事,成为所应尊重,成为所应赞叹,成为所应随喜,成为所应随学,成为所应信解,成为所应皈依等等。也就是因为圣僧自相续清净,所以成为无量所化众生的依处,可以以他的清净心地,承载众生、养育众生、成熟众生,把众生安立在吉祥圆满之处,安立在安稳无畏之处。

  这个自他的关系,广一点讲,就是以自觉悟而能让他人觉悟,以自恭敬而能让他人恭敬,以自实行而能让他人效仿,以自安立而能让他人安立,以自调柔而能让他人受化。所以,确实只有内在成就圣德,才能德风远播,化及四海。

  一般我们凡夫总是要求别人要恭敬我、要承事我、要供养我、要听从我,这样可能只是我慢在作怪,真正来说,不是向外强求别人,而是只有向内成就道德,才能作为他人的依处。否则内心遍地荆棘,又怎么能负担众生的痛苦,或者自己心地不明,又怎么能破别人的无明呢?这是不合道理的。

  我们举二地菩萨和三地菩萨来说:

  《入中论》当中说:“佛子月放离垢光,非诸有摄有中祥,犹如秋季月光明,能除众生意热恼。”正因为二地菩萨持戒圆满,心放离垢光明,所以自然成为三有的吉祥,有情和他一接触,就能遣除他们心中的热恼。“发光佛子安住日,先除自身诸冥暗,复欲摧灭众生暗,此地极利而不嗔。”三地发光地的佛子破除了自地的无知冥暗,所以由此也能破除众生相应的无明。

  丙二、胜赞具彼功德无上福田:

  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念到这八个字,感觉这里面有世尊当年很殷切的嘱咐——所应惠施、普应惠施,仿佛世尊在对我们说:“后世的佛弟子们,对崇高清净的僧伽,你们应当供养,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世间普应供养。”

  下面看注释:

  “所应惠施”者,即如良田中生长庄稼,于彼供养有大利益,故能产生无量、第一、最胜利乐之果。

  有些人会想:为什么好好的财物自己不享用,要拿去供僧呢?因为供僧对你没有任何损害,而且是舍一得万报,对这样具有大利益的事为什么不作呢?就像一块良田能生出庄稼,你会悭吝种子而不播种吗?同样,对僧伽福田作供养的话,能产生无量、第一、最胜利乐的果,所以应当供僧。“无量”、“第一”、“最胜利乐”这三个词份量很重,因为供养的境是具有清净功德的僧伽,所以对这样殊胜的境供养,会得无量的果,用计算机根本无法衡量;是第一的果,超胜供养一般凡夫众的果;是最胜利乐的果,以这个因缘,将会得到出世间最殊胜的利益安乐。

  《贤愚经》当中有一则金天的因缘:

  佛世舍卫国有一位长者很富裕,有无数的财宝。长者生了个男孩,身体是金色,让人看了非常悦意。长者很高兴,请了很多相士来占卜吉凶,相士们抱起孩子,看他的相特别好,气质超凡,就给他取名为金天。这孩子不但是长得奇特,福报也非常深厚,出生的当天,家里忽然出现了一口井水,深度和宽度分别都是八尺。这口井很奇特,井水能满人的心愿,想要衣服,就能捞出衣服,想要食品,就能捞出食品,金银财宝随便就能捞出来,是这样的如意井。

  男孩长大之后才华出众,知识又渊博,深得长者的喜爱。长者考虑他的婚事时,说我的孩子既聪明又英俊,无人可比,一定要选一名门闺秀,容貌姿色出类拔萃,并且身体也是金色的才行。他就招募了一些商人,到处去找媳妇。

  真是无巧不成书,当时阎波国有位长者,他的女儿叫金光明,这个女孩也是美丽非凡、光彩照人,在她出生时也有八尺井水,随心所欲就能从里面捞出衣服、饮食,珍宝。

  女孩长大之后,父亲也想:我女儿这样美丽,是妙绝的人物,如果要嫁一个贤士,必须要和我女儿的容貌光彩班配。这时姑娘的名声远播,传到了舍卫国。金天的名声也为女家所闻。这两位长者都很欢喜,互相上门来求婚。举行婚礼时,金天家摆了宴席请佛和僧众应供。

  佛受请来到金天家里,饭后收拾钵具,佛为长者夫妇、金天夫妇广演妙法,长者全家都心开意解,得证初果。

  世尊回到精舍之后,金天和金光明一起向父母请求出家,父母就答应了。他们出家后都证了阿罗汉果。

  阿难问佛:“金天夫妇作过什么善行,自生以来就具足财富,身体金色端正第一,又有井水能随欲出生一切,请佛为我们解说。”

  佛就说:

  那是过去九十一劫的远古时代,当时是毗婆尸佛出世,佛灭度以后,在世上留下了教法,持法的比丘们到各处游行教化。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村落,当地的人民、豪贤长者都出来供养衣食等。有一对夫妇生活很贫困,丈夫心里想:先父在世时,家中积满了财宝,那种富裕真是难以形容,今天我却穷得只能坐卧在草蓐之上,衣服不能遮体,连一升米都没有,日子太苦了。从前那么富裕,财宝无量,却不遇圣众之僧,今日有缘值遇又无钱供养。想到这里,他感到很悲伤,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正好滴在妻子的手上。

  妻子就问:“你有什么不称心的事,这样难受?”

  他就说:“你不知道吗?今天有僧众来了,贤者、居土们都争着供养,我们家穷,一升米也没有,现在不和僧众结善缘,今生穷,来世会更穷,我想到这里就流泪。”

  妻子说:“现在怎么办?”

  丈夫说:“没有财物,光是一片心,还是不能满愿。”

  妻子就提醒他:“家里过去的旧东西你去找一找,如果能找到一点,正好可以供养。”

  丈夫就在旧物堆里到处寻找,结果找到一枚金钱,夫妻俩就用一个新瓶子,装满净水,把金钱放到水瓶里头,又把妻子的一面明镜盖在上面,然后拿到僧众的住所,诚心地供养僧众。僧众接受以后,大家各各取水用来洗钵,也有取水饮用的,夫妻俩因为供养僧众而内心充满喜悦。作福之后,夫妻俩生病去世,一起转生到忉利天。

  佛对阿难说:“当时拿一瓶净水供养僧众的穷夫妻,就是今天的金天夫妇,由于前世以一枚金钱、一瓶净水和一面明镜供养众僧,感得九十一劫当中,世世容貌端正,身体金色,又因为当时具有信心和恭敬心,所以能脱离生死,证得阿罗汉果。阿难,你要知道,一切福德不可不做,像这个穷人,以少量供养,得到无量福报。”

  从这个公案也可以看出,僧众是大福田,穷夫妻只是以一枚金钱、一瓶水、一面明镜,在福田当中播种,结果源源不断地出生果实。感果的时间是九十一劫,一劫有多长呢?以比喻来说明,每边四十里的大石头,天人几百年才下来一次,用身上披的轻纱在石头上轻轻一拂,直到把这块巨石磨完,就是一劫。在九十一劫这样漫长的时间当中,每一世都是容貌妙好,这就是无法计算的无量之果。从这里可以反显出僧伽是无量深广的境,这种境在势力上超过种种世间的团体、政党、集团等的势力,以境势力无量的缘故,种下任何一种善因,都会得福无量。这种成果超过在世间其他对境中种植的成果,所以是第一之果。而且,只要以信心和恭敬与清净的僧伽结缘,最后会引向出世间的解脱,所以是最胜利乐之果。既然成果是这样殊胜,所以佛说僧伽是所应惠施,最下限度,为了你自己,也应当供养僧宝。

  《贤愚经》上还讲到这样一则公案:

  当时佛的姨母大爱道(梵名“摩诃波阇波提”,也就是大恩上师的前世),在佛出家之后,自己亲手纺织,预作了一件金色的细棉衣,心里一直思念着佛陀,只盼望佛陀能…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