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早日归来。后来见到佛,大爱道从心底欢喜,就拿着这件金色衣奉献给世尊。
佛对大爱道说:“你把这件金色衣拿去供养僧众。”
大爱道再次祈求佛陀说:“自从佛陀出家以来,我每次想佛时,就自己动手纺织,我是心里一直盼着佛归来,佛哀愍我,接受我的一片心意吧!”
佛这样开导姨母:“我很理解姨母是一心想献给我,可是一个人以恩爱之心,福德就不会广大。假如能供养僧众,福报会更多。我明了这个事实,所以才劝姨母转供给僧众。”
当时大爱道听了佛的开示,心就开解,她以金色衣供养众僧,在僧众当中一直走,其他僧人都没有取,走到弥勒菩萨前,菩萨收了下来。
大爱道把佛陀从小一手带大,养育之恩极为深重,佛对自己的姨母所说的话,自然也是极为真切、能作饶益的话。所以从佛语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僧是极为殊胜的对境,是我们所应惠施的吉祥福田。
《普广经》上说:
“四辈弟子,若行斋戒,心当存想,请十方僧,不择善恶持戒毁戒高下之行。到诸塔寺,请僧之时,僧次供养,无别异想,其福最多,无量无边。若值罗汉、四果道人,及大心者,缘此功德,受福无穷,一闻说法,可得至道,无上涅槃。”
(四辈弟子,在行持斋戒时,心里应当存想,迎请十方僧伽,不分善恶、持戒毁戒、崇高低下。到寺院迎请僧众时,依次供养,不要有别异之想,就是不要分别一类僧我供养、另一类僧就不供养,这样以平等心恭敬供养僧众整体,得福最多,无量无边。如果值遇罗汉四果圣人以及发大心的菩萨,缘这个功德,将来福报无穷,一听到说法就可以获得至道无上涅槃。)
“普应惠施”者,即一切时处堪为所有世间的大供养处,亦即无与伦比的供养处,世间凡夫是以烦恼染污相续,僧则从彼解脱,故如无垢如意宝王。
对于普应惠施,注释中前一句是从事相上说明普应惠施,后一句是从理上成立普应惠施。我们要抓住事相和道理这两个方面。以事显理,以理成事,这就是关要。
普应惠施,从事相上讲,就是“一切时处堪为所有世间的大供养处,亦即无与伦比的供养处。”在这一句里面包含三个一切,就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世间,这是在显示“普”的含义。
为了把这个“相”清晰地开演出来,我们要比较广大地认识一下所谓“供养处”的意思。实际上,在世间每一个有情的心识前,都会有种种的供养处。如果有人反对说:“不正确,因为我这个人是谁都不供养的。”我的回答是:“那你供养的就是你自己。”
人们在心目中如果把某个法持为有功德,自然就会引发供养的心和行为,实际上供养处和人们心前具德的境是可以划等号的。如果你心里不认为他有功德,你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供养之心,相反,不具德的境你错认为具德,你也会恭敬他、供养他。当然这里供养不仅仅局限在以财物供养,凡是身口意方面向对境发出的随顺之相,都是供养。
举例来说,过去建筑行业,供奉鲁班;水利行业,供奉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商业界人士供奉陶朱公范蠡;行医的郎中供奉黄帝、孙思邈等的医圣;书法家供奉王羲之;军事界人士供奉孙武、诸葛亮;天文学家供奉一行禅师。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到中国,新一代的人,在音乐上供奉贝多芬,在文学上供奉莎士比亚,在科学上供奉牛顿、爱因斯坦等等。从宗教上来说,各种宗教,都有他们所供奉的教主以及其他重要人物。在民间,比如东北有供奉胡黄白柳四大仙的,在闽南一带有供奉妈祖的,还有的供天神、土地、山神、河神等。这是从大的方面讲。
在二十世纪后半页,人们也曾经供奉英雄、供奉劳动模范。到了今天现世美思想风行的时代,新一代的青少年不管祖宗后代,不信六道轮回,不信道德,也不想探索宇宙,他们的心里就是要享乐,要任性地玩。因此,以往神圣的供养处,完全都隐没了,他们的供养处是歌星、球星、影视明星。这些是他们崇拜的偶像,传统的毕恭毕敬的烧香顶礼献供的庄重方式,变成大胆、自由、开放、新奇,人们对他所崇拜的对境,用鲜花、用掌声、用激动的泪水、用心潮澎湃、用拥抱等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痴迷。
这就是可怜的现代人,没有了三世因果的观念,没有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没有了道德仁义的观念,没有了圣贤祖宗的观念,没有了佛道的观念。所以他们不可能去供奉古代圣贤,不可能去供奉天地祖宗,也不可能去供奉智者仁人,他只供养以他的价值观所认同的所谓显现这一价值的偶像。
下面再说世间有漏供养处的相,这个相,用一句话说,就是并非一切时堪为供养,并非一切处堪为供养,并非一切世间堪为供养。比如,人们所供奉的三十三天的天主玉皇大帝,虽然在很长时间当中能成为供奉之处,但是天福一享尽,堕落时,谁还供养呢?比如他堕落为一头驴,那时只是主人的一个工具。而且玉皇大帝也只堪为一个世界的三十三天之下,某些凡夫的供养处,并不能成为他方世界,并不能成为更高层天人等的供养处。所以不具足“普”的相。
再看我们人间的帝王,在他福德现前时,确实是万民的供养之处,可是因缘一尽,也就无人理睬。比如法国的路易十六,在他福报现前时穷奢极欲,可是最后上断头台时,却成为千夫所指的唾骂之处。或者说宋朝的徽宗皇帝,最后成了凄凄惨惨的亡国奴。再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在她春风得意时,极享荣华富贵,可是后来被吕后残酷地砍去手脚,挖出双眼,还逼她吃哑药,把她扔在厕所里,在这时,谁还供养她呢?
又比如非洲土著所供奉的境,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人会不屑一顾。而二十一世纪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古代志求圣贤之道的人会认为极其鄙薄。再比如一方供奉的战争英雄,另一方却唾弃为战争杀人犯,第三方认为是应当以大悲心超度的孤魂。或者一方供奉为王,另一方却指责为寇。所以,这些都并非一切处堪为供奉。
再比如,像张国荣这样影视歌三栖的顶级巨星,曾经一度令歌迷痴迷不已,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但是在他跳楼自杀之后,他还有什么功德之相呢?
再比如,在这个有漏世间,有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具有世间功德,能为人类带来暂时的利乐,也在很长时间当中为人们所供奉。可是彻底一点说,等到劫末三千大千世界化为乌有时,再怎么也不可能成为后一个大劫人们的供养处。
所以,三有世间的有漏法,都是此一时彼一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并没有一种法能成为一切时处堪为所有有情的大供养处。
和有漏世间的凡夫相比,我们可以看到圣人是一切时处堪为所有世间的大供养处。
举例来说,中国的六祖大师,他是万世师表的圣人,千百年以来一直被人们所供奉、所纪念、所礼拜,他就是一切时处堪为所有世间的大供养处。供养者不必要怀疑:他过去是圣人,现在是不是功德退失已堕落成凡夫;也不必要怀疑:他只是在东方成为圣人,在西方他的功德会不会变质;也不必怀疑:他是不是只能成为某一局部世间的供养处,不成为欲界天色界天等的供养处。
再比如,在许多寺院当中,都供奉有诸大菩萨以及五百大阿罗汉塑像,人们在这些圣像前虔诚地顶礼、供养、祈祷,这些决定是一切时处堪为所有世间的大供养处。我们不必怀疑舍利弗尊者是不是已经下岗、已经腐化堕落,我们不必怀疑龙树菩萨是不是在汉地能赐加持的能力已经丧失,我们不必怀疑他们的功德在梵天之下。
又比如,观世音菩萨成为尽未来际人们朝拜、供养的对境,无论在何时何处,你都可以向观世音菩萨供养。再比如在西藏的山南曾经出现过许多前译宁玛巴的大成就者,他们一直为虔诚的西藏修行者所礼拜、所供养,绝没有一时一处不堪成为供养处的情况。
这些圣人们,从他成为圣人的这一天起,一直尽未来际,在一切十方世界,都堪为所有世间有情的供养处。他们真正是万古流芳,千秋永在,他们为四海钦承,为万流朝拱,这就是大供养处的相。
以上显示出世间供养处和出世间供养处在事相上的极大差别,一者是普,一者是不普。这样的辨别是不是出于宗教偏见呢?如果是出于宗教偏见,那当然不需要决定信受,但这是真理,没有任何偏见,所以是决定要信受的,而且无论你接受还是反对,这都是以事势理决定成立的差别,决不可能会因为你的意见不同而被推翻。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事不离理,事以理成,一切事相都不可能离开理而独立存在,一切事相都是以理而决定成立的。现在问:此处的理是什么呢?就是“凡夫是以烦恼染污相续,僧则从彼解脱,故如无垢如意宝王。”
也就是一般的世间有漏供养处,在现相上,是以有漏分别心为体性的客尘现相,它是生灭法的本性,随因缘会迁变。也就是此时有、彼时无,此处有、彼处无,观待此种因缘有,观待彼种因缘无,此时现圆满,彼时为衰败,此处为崇高彼处为下贱,所以这样一种假立的有漏法在名言中决定不具有普应惠施的含义。但是圣者在如来藏从客尘烦恼中解脱时,这种无漏的功德成为历万古而不衰,遍十方而保有,超越一切有漏世间,所以在事相上就可以决定,她是一切时、一切处堪为所有世间的大供养处,犹如无垢如意宝王,以事势理成立是“普应惠施”,以她的势力决定能成为三有众生殊胜、永恒的大福田。
圣者们心光显露,光照十方,光照万世,光照三有。既然有如是功德,所以决定是一切时处堪为所有世间的大供养处。我们如果懂得这个无垢如意宝王所指的意义,知道外供诸圣,也就知道内供己灵,自己的自然本智是遍十方、遍三世、遍一切世间,不失不坏,不离不断,这不是大供养处又是什么?所以这也是普应惠施。
世间人愚痴无智,他们把本有执为无有,把本无执为本有,把有漏法执为坚固,所以供得也是五花八门,当然把有漏法中具世间功德的境作为供养的境,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对于真正的大供养处不懂得陈供,确实是没有大智慧。我们应当取法于上、取法于真,应当不增益不损减地认定…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