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早日歸來。後來見到佛,大愛道從心底歡喜,就拿著這件金色衣奉獻給世尊。
佛對大愛道說:“你把這件金色衣拿去供養僧衆。”
大愛道再次祈求佛陀說:“自從佛陀出家以來,我每次想佛時,就自己動手紡織,我是心裏一直盼著佛歸來,佛哀愍我,接受我的一片心意吧!”
佛這樣開導姨母:“我很理解姨母是一心想獻給我,可是一個人以恩愛之心,福德就不會廣大。假如能供養僧衆,福報會更多。我明了這個事實,所以才勸姨母轉供給僧衆。”
當時大愛道聽了佛的開示,心就開解,她以金色衣供養衆僧,在僧衆當中一直走,其他僧人都沒有取,走到彌勒菩薩前,菩薩收了下來。
大愛道把佛陀從小一手帶大,養育之恩極爲深重,佛對自己的姨母所說的話,自然也是極爲真切、能作饒益的話。所以從佛語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僧是極爲殊勝的對境,是我們所應惠施的吉祥福田。
《普廣經》上說:
“四輩弟子,若行齋戒,心當存想,請十方僧,不擇善惡持戒毀戒高下之行。到諸塔寺,請僧之時,僧次供養,無別異想,其福最多,無量無邊。若值羅漢、四果道人,及大心者,緣此功德,受福無窮,一聞說法,可得至道,無上涅槃。”
(四輩弟子,在行持齋戒時,心裏應當存想,迎請十方僧伽,不分善惡、持戒毀戒、崇高低下。到寺院迎請僧衆時,依次供養,不要有別異之想,就是不要分別一類僧我供養、另一類僧就不供養,這樣以平等心恭敬供養僧衆整體,得福最多,無量無邊。如果值遇羅漢四果聖人以及發大心的菩薩,緣這個功德,將來福報無窮,一聽到說法就可以獲得至道無上涅槃。)
“普應惠施”者,即一切時處堪爲所有世間的大供養處,亦即無與倫比的供養處,世間凡夫是以煩惱染汙相續,僧則從彼解脫,故如無垢如意寶王。
對于普應惠施,注釋中前一句是從事相上說明普應惠施,後一句是從理上成立普應惠施。我們要抓住事相和道理這兩個方面。以事顯理,以理成事,這就是關要。
普應惠施,從事相上講,就是“一切時處堪爲所有世間的大供養處,亦即無與倫比的供養處。”在這一句裏面包含叁個一切,就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世間,這是在顯示“普”的含義。
爲了把這個“相”清晰地開演出來,我們要比較廣大地認識一下所謂“供養處”的意思。實際上,在世間每一個有情的心識前,都會有種種的供養處。如果有人反對說:“不正確,因爲我這個人是誰都不供養的。”我的回答是:“那你供養的就是你自己。”
人們在心目中如果把某個法持爲有功德,自然就會引發供養的心和行爲,實際上供養處和人們心前具德的境是可以劃等號的。如果你心裏不認爲他有功德,你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供養之心,相反,不具德的境你錯認爲具德,你也會恭敬他、供養他。當然這裏供養不僅僅局限在以財物供養,凡是身口意方面向對境發出的隨順之相,都是供養。
舉例來說,過去建築行業,供奉魯班;水利行業,供奉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商業界人士供奉陶朱公範蠡;行醫的郎中供奉黃帝、孫思邈等的醫聖;書法家供奉王羲之;軍事界人士供奉孫武、諸葛亮;天文學家供奉一行禅師。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傳到中國,新一代的人,在音樂上供奉貝多芬,在文學上供奉莎士比亞,在科學上供奉牛頓、愛因斯坦等等。從宗教上來說,各種宗教,都有他們所供奉的教主以及其他重要人物。在民間,比如東北有供奉胡黃白柳四大仙的,在閩南一帶有供奉媽祖的,還有的供天神、土地、山神、河神等。這是從大的方面講。
在二十世紀後半頁,人們也曾經供奉英雄、供奉勞動模範。到了今天現世美思想風行的時代,新一代的青少年不管祖宗後代,不信六道輪回,不信道德,也不想探索宇宙,他們的心裏就是要享樂,要任性地玩。因此,以往神聖的供養處,完全都隱沒了,他們的供養處是歌星、球星、影視明星。這些是他們崇拜的偶像,傳統的畢恭畢敬的燒香頂禮獻供的莊重方式,變成大膽、自由、開放、新奇,人們對他所崇拜的對境,用鮮花、用掌聲、用激動的淚水、用心潮澎湃、用擁抱等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癡迷。
這就是可憐的現代人,沒有了叁世因果的觀念,沒有了天人合一的觀念,沒有了道德仁義的觀念,沒有了聖賢祖宗的觀念,沒有了佛道的觀念。所以他們不可能去供奉古代聖賢,不可能去供奉天地祖宗,也不可能去供奉智者仁人,他只供養以他的價值觀所認同的所謂顯現這一價值的偶像。
下面再說世間有漏供養處的相,這個相,用一句話說,就是並非一切時堪爲供養,並非一切處堪爲供養,並非一切世間堪爲供養。比如,人們所供奉的叁十叁天的天主玉皇大帝,雖然在很長時間當中能成爲供奉之處,但是天福一享盡,墮落時,誰還供養呢?比如他墮落爲一頭驢,那時只是主人的一個工具。而且玉皇大帝也只堪爲一個世界的叁十叁天之下,某些凡夫的供養處,並不能成爲他方世界,並不能成爲更高層天人等的供養處。所以不具足“普”的相。
再看我們人間的帝王,在他福德現前時,確實是萬民的供養之處,可是因緣一盡,也就無人理睬。比如法國的路易十六,在他福報現前時窮奢極欲,可是最後上斷頭臺時,卻成爲千夫所指的唾罵之處。或者說宋朝的徽宗皇帝,最後成了淒淒慘慘的亡國奴。再比如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在她春風得意時,極享榮華富貴,可是後來被呂後殘酷地砍去手腳,挖出雙眼,還逼她吃啞藥,把她扔在廁所裏,在這時,誰還供養她呢?
又比如非洲土著所供奉的境,受過現代文明教育的人會不屑一顧。而二十一世紀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古代志求聖賢之道的人會認爲極其鄙薄。再比如一方供奉的戰爭英雄,另一方卻唾棄爲戰爭殺人犯,第叁方認爲是應當以大悲心超度的孤魂。或者一方供奉爲王,另一方卻指責爲寇。所以,這些都並非一切處堪爲供奉。
再比如,像張國榮這樣影視歌叁棲的頂級巨星,曾經一度令歌迷癡迷不已,成爲他們崇拜的偶像,但是在他跳樓自殺之後,他還有什麼功德之相呢?
再比如,在這個有漏世間,有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具有世間功德,能爲人類帶來暫時的利樂,也在很長時間當中爲人們所供奉。可是徹底一點說,等到劫末叁千大千世界化爲烏有時,再怎麼也不可能成爲後一個大劫人們的供養處。
所以,叁有世間的有漏法,都是此一時彼一時、叁十年河東叁十年河西,並沒有一種法能成爲一切時處堪爲所有有情的大供養處。
和有漏世間的凡夫相比,我們可以看到聖人是一切時處堪爲所有世間的大供養處。
舉例來說,中國的六祖大師,他是萬世師表的聖人,千百年以來一直被人們所供奉、所紀念、所禮拜,他就是一切時處堪爲所有世間的大供養處。供養者不必要懷疑:他過去是聖人,現在是不是功德退失已墮落成凡夫;也不必要懷疑:他只是在東方成爲聖人,在西方他的功德會不會變質;也不必懷疑:他是不是只能成爲某一局部世間的供養處,不成爲欲界天色界天等的供養處。
再比如,在許多寺院當中,都供奉有諸大菩薩以及五百大阿羅漢塑像,人們在這些聖像前虔誠地頂禮、供養、祈禱,這些決定是一切時處堪爲所有世間的大供養處。我們不必懷疑舍利弗尊者是不是已經下崗、已經腐化墮落,我們不必懷疑龍樹菩薩是不是在漢地能賜加持的能力已經喪失,我們不必懷疑他們的功德在梵天之下。
又比如,觀世音菩薩成爲盡未來際人們朝拜、供養的對境,無論在何時何處,你都可以向觀世音菩薩供養。再比如在西藏的山南曾經出現過許多前譯甯瑪巴的大成就者,他們一直爲虔誠的西藏修行者所禮拜、所供養,絕沒有一時一處不堪成爲供養處的情況。
這些聖人們,從他成爲聖人的這一天起,一直盡未來際,在一切十方世界,都堪爲所有世間有情的供養處。他們真正是萬古流芳,千秋永在,他們爲四海欽承,爲萬流朝拱,這就是大供養處的相。
以上顯示出世間供養處和出世間供養處在事相上的極大差別,一者是普,一者是不普。這樣的辨別是不是出于宗教偏見呢?如果是出于宗教偏見,那當然不需要決定信受,但這是真理,沒有任何偏見,所以是決定要信受的,而且無論你接受還是反對,這都是以事勢理決定成立的差別,決不可能會因爲你的意見不同而被推翻。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事不離理,事以理成,一切事相都不可能離開理而獨立存在,一切事相都是以理而決定成立的。現在問:此處的理是什麼呢?就是“凡夫是以煩惱染汙相續,僧則從彼解脫,故如無垢如意寶王。”
也就是一般的世間有漏供養處,在現相上,是以有漏分別心爲體性的客塵現相,它是生滅法的本性,隨因緣會遷變。也就是此時有、彼時無,此處有、彼處無,觀待此種因緣有,觀待彼種因緣無,此時現圓滿,彼時爲衰敗,此處爲崇高彼處爲下賤,所以這樣一種假立的有漏法在名言中決定不具有普應惠施的含義。但是聖者在如來藏從客塵煩惱中解脫時,這種無漏的功德成爲曆萬古而不衰,遍十方而保有,超越一切有漏世間,所以在事相上就可以決定,她是一切時、一切處堪爲所有世間的大供養處,猶如無垢如意寶王,以事勢理成立是“普應惠施”,以她的勢力決定能成爲叁有衆生殊勝、永恒的大福田。
聖者們心光顯露,光照十方,光照萬世,光照叁有。既然有如是功德,所以決定是一切時處堪爲所有世間的大供養處。我們如果懂得這個無垢如意寶王所指的意義,知道外供諸聖,也就知道內供己靈,自己的自然本智是遍十方、遍叁世、遍一切世間,不失不壞,不離不斷,這不是大供養處又是什麼?所以這也是普應惠施。
世間人愚癡無智,他們把本有執爲無有,把本無執爲本有,把有漏法執爲堅固,所以供得也是五花八門,當然把有漏法中具世間功德的境作爲供養的境,也是理所當然。但是對于真正的大供養處不懂得陳供,確實是沒有大智慧。我們應當取法于上、取法于真,應當不增益不損減地認定…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