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者是有,無者爲無,真者爲真,妄者爲妄,這樣在一切法中拈取無爲法的叁寶作爲無上的堅固供養處。以上內容合起來,就是世尊所說的八個字“所應惠施,普應惠施”。這個內容就判爲“對無上福田的殊勝贊歎”。所以,佛經語深,具無量義,全知麥彭仁波切的金剛句極爲殊勝,對這些應當恭敬,應當善思維,千萬不要把她看低。
下面列舉其他的注釋:
對以上六句,有注釋對應解釋爲:于資糧道者所應合掌,于加行道者所應禮敬,于預流者清淨功德,于一來者淨諸信施,于不來者所應惠施,于無學道阿羅漢者普應惠施。
前面的六句,有些注釋分別對應于小乘資糧道乃至于無學道阿羅漢。
總而言之,正道聖法若以理成立爲真實,則于學修聖法之僧及學修究竟之佛,將會産生信解。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要對叁寶産生信解,關鍵是在以理成立聖法爲真實這一點上。如果能以理成立聖法是真實,那同時對持法的僧和修法究竟的佛就會産生信解。正是由于認識到聖僧是行持聖法的人,他們安住于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之中,時時都在修持聖法,都在宣演聖法,都在聖法上精進,念念都是以聖法爲依,這樣的僧伽如果不是殊勝福田,請問誰是殊勝福田?這樣的僧伽如果不是是殊勝的道伴,請問誰是殊勝道伴?再者,由于認識到佛是究竟證悟聖法的量士夫,以智慧無礙轉入一切所知,如果佛不是導師,還有誰是導師呢?難道沒有證悟聖法墮在迷亂中的人具足導師的體相嗎?
因此,若以對如來具有四谛甚深緣起之理産生真實定解的方法,勵力精勤,對叁寶將會産生不退轉的堅固信心。
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對叁寶的不退轉的信心,但是以什麼方便才能發起呢?全知麥彭仁波切告訴我們,方法就是對于四谛甚深緣起之理産生定解,以這個方法來努力,信心就會不斷湧發,就會不斷增上,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信心和定解有因果的關系,信心是建立在定解上的,不是建立在外表上的。如果我們能在四谛緣起的理上下功夫,對于這個甚深緣起之理,自己能夠認識,那就會從心底深處決定聖法是真實不虛,而能決定聖法是真實的話,那對叁寶的信心自然就會同時發起。換句話說,越能體認到佛法的真實,對說法者的佛以及持法者的僧也就越能産生由衷的信解,這樣以信解攝持的皈依就是真切的皈依。四谛的緣起,就是世間雜染和出世間清淨兩重因果的相,如果對四谛緣起的道理能理解得越來越深、越來越廣的話,對叁寶也會越來越生信心,所以要在這個正理上下功夫培養定解,這是關要。
如是于真實僧伽及僅持僧相,亦了知爲聖法寶之功德後,應盡力承事供養,以生無量福德之故。如是經雲:“恒于月月中,百千大供施,若于僧淨信,福勝十六倍”,以此爲例,廣于經中應當了知。
具德的真實僧伽,以及僅僅持一個僧相,對這一切,你要了知是聖法寶的功德。有人懷疑:這裏明明是在講補特伽羅的僧和僧相,爲什麼又說是聖法的功德呢?現在我反問你:除了法之外,你能說出安立功德的另一種所依嗎?所以功德決定是在法上安立的,離開法是談不上功德的,就象離開光明安立不上燈的功德一樣。所以真實僧伽,它的功德完全體現在持法上,決不在其他上面。我們認識了聖法的功德,很容易就能認識僧伽的功德,因爲僧是如理行持聖法、宣說聖法、思維聖法、受持聖法、供養聖法、依止聖法、作聖法事業的士夫,所以功德極大。《贊僧功德經》中說:“佛日滅沒雖久遠,僧寶連晖傳法燈,猶如龍王降甘雨,大地萌芽普洽潤,和合僧寶亦如是,雨于如來妙法雨,滋潤枯渴諸群生,長養善芽功德種。(佛陀示現涅槃雖然時已久遠,但是以僧寶傳燈,使佛法之光綿延不斷,就象龍王普降甘露、雨水,普遍滋潤,使大地草木萌芽一樣,和合的僧寶也是如此,普雨如來微妙聖法的大雨,滋潤一切衆生幹枯的心地,長養善根苗芽,成熟功德種子。)于多劫中宿植田,得爲如來弟子衆,處在賢聖法海中,飲妙解脫甘露味,傳持世尊末代教,流化十方諸國土,利益一切諸衆生,令佛*輪恒不絕。(由于多劫當中種植善根,所以才成爲如來教下的弟子僧衆,和聖賢一同處在聖法大海之中,受用的是解脫甘露妙味,肩負的使命是傳揚住持世尊末代的聖教,流通教化于十方國土,利益一切衆生,讓佛法的*輪常轉,恒時不斷。)
爲什麼只持一個僧相,也有巨大的功德呢?打個比方,在輪回世間充滿各種染汙的相,各種引人墮落的相。比如各種服飾、各種穿著、各種發型的相,都有它暗示的作用,許多相都是讓人增上貪嗔癡,讓人陷入迷亂趣入惡趣。相反即使一個人相續中不具足戒律,但他示現的是僧相,這就有巨大的功德,爲什麼呢?因爲以這個清淨幢相能啓發人心,能顯示涅槃之道,能引導人趣入于聖法。而且在《悲華經》當中說,釋迦牟尼佛往昔在寶藏佛那裏,發大菩提心,願我成佛時,令我袈裟具有五種功德:第一,我成佛之後,如果有衆生入到我聖法中出家穿著袈裟,或者犯重禁戒,或者生邪見,如果對叁寶輕毀不信,集諸嚴重罪業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果在一念中産生恭敬心,尊重佛法僧,如是衆生,乃至一人必與授記,在叁乘中得不退轉。第二,我成佛後,天龍鬼神人和非人,如果能夠對于這個身穿袈裟者,恭敬供養尊重贊歎其人,如果能見到這袈裟的少分,就能獲得于叁乘中不退轉的功德。第叁,如果有衆生被饑渴逼迫,或者貧窮鬼神、地位下賤的諸人,乃至餓鬼旁生,如果獲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這個人就獲得飲食充足,隨他的所願,很快獲得成就。第四,如果有衆生互相違反,起怨賊想,展轉鬥诤,或者諸天龍八部人和非人互相鬥诤時,憶念此袈裟,隨後將生悲心、柔軟心、無怨賊心、寂滅之心、調伏善心。第五,如果有人在兵甲、鬥訟、斷事當中,持有這袈裟的少分,到了此輩當中,爲了保護自己,供養恭敬、尊重袈裟,此等人不能被侵犯毀壞、觸撓輕弄,常能勝伏于他,能越過此諸障難。如果我的袈裟不能成就如是五種聖功德,則爲欺诳十方世界現在諸佛,于未來世不成菩提作佛。
通過這一段經文就可以了知,以本師大願力的加持,袈裟具有極大的功德。如果恭敬袈裟,就會獲得大利益。尤其是在家人,一定要恭敬僧相。袈裟是福田衣,是解脫服,袈裟又被比喻爲蓮花,不被汙泥所染汙,也叫幢相,不被邪衆所傾,也叫田文之相,不使見者産生邪惡,也叫救龍之服,龍得到袈裟一縷,就不爲金翅鳥所吃,也叫降邪之衣,不被外道所損壞,也叫不正之色,不爲俗貪所染。因爲出家依于內教,所以是穿著諸佛的法服,行持諸佛的法行,現的是這樣的僧相。在剃度時,有一首偈這樣說:“金刀剃去娘生發,除卻塵勞不淨身,圓頂方袍僧相現,法王座下又添孫。”所以在這個世間,僧相是最尊貴的表相。對于這個持叁世諸佛清淨幢相的人,如果象恭敬佛塔一樣恭敬,就能滅罪生福,如果輕視亵渎毀辱,那就是罪過彌天,因爲輕視、亵渎的是叁世諸佛清淨的幢相,是在挑壞人天眼目,是在損壞佛的形相。所以,在這一點上,在家人尤其要注意。打個比方,國旗是一個國家政權的象征,如果毀壞首都的國旗,那就等于是在反對政府,性質很嚴重。現在僧相比國旗的意義要大無量倍,所以必須要十分恭敬,否則以自己的無知會毀滅自己。
我們這樣了知後,對于具德的僧、對于沙門相,一定要作護持,一定要盡力承事供養。爲什麼要這樣作呢?因爲以此會産生無量福德。爲什麼會産生無量福德呢?因爲承事供養的不是一般人,是如理行持聖法的人,是諸佛的清淨幢相。所以經上說:“一個人每個月不間斷地拿百千的殊勝物質去作大供養,這個功德雖然很大,但是只要對僧伽從心裏産生清淨的信心,就已經超過前面外財供養的十六倍。”可見信心是最主要的。以這個爲例,應該廣大地從經中尋求了解,這樣作的結果就是會産生更堅固的定解。
《贊僧功德經》中說:“殊勝妙寶大德僧,長養衆生功德種,能與人天勝果者,無過佛法僧寶衆。(殊勝妙寶的大德僧伽,長養衆生心中的功德種子,能給予人天殊勝果報的對境,無過于佛法僧寶衆。)善心僧中施掬水,獲福多于大海量,微塵尚可有算期,僧中施寶無有盡。(掬水,就是雙手捧取的水。能以善心在僧衆當中供養一掬之水,當來所獲的福德,超過大海之量,大地微塵的數目還可以算清,但是在僧中供養的福德無有窮盡。)若人當來求遠離,越于生死貧窮河,應當速疾志誠心,于僧寶中樹因果。(如果一個人欲求未來越過生死貧窮的大河,那就應當快快以至誠心在僧寶大福田中樹立因果。)于此最妙良福田,若有種植功德子,當來收獲無邊畔,猶如雲中含大雨。(在這個最微妙的良田當中,如果有人種植功德種子,將來的收獲無邊無際,就象雲中蘊含傾盆大雨一般。)”
在《大集月藏經》上,本師釋迦牟尼佛說:“往昔爲了一切衆生,我修了各種苦行,發起大悲心,我舍棄過的身體頭目耳鼻舌等,各各都如毗福羅山那樣多,又舍棄象馬國城妻子,經曆叁大阿僧祇劫那樣漫長的時間。我悲愍一切苦惱衆生,以及毀謗正法、輕毀賢聖的無慚無愧的不善衆生,以及一切清淨佛國所遺棄的衆生,我是爲了這些衆生的緣故,發願自己在五濁惡世成佛。如果有衆生在我的聖法當中爲我出家,剃除須發,身著袈裟,即使不受戒,或者受而毀犯,如果有人能護持供養此人,將會獲得大福報,何況供養具戒之人?在未來世,如果有國王、大臣以及裁決事物的人,對于我的弟子以及身穿袈裟的人,辱罵、捶打、綁縛,或者驅使,以及劫奪財物資生之具,這人就是毀壞叁世諸佛的真實報身,就是挑壞一切人天的眼目,就是隱沒一切諸佛的正法,就是讓諸天人民墮于地獄。”
當時憍陳如和大梵天王,向佛請問:“有人爲佛陀剃除須發,身披袈裟,沒有受持禁戒,或者受持之後毀犯,假如國王大臣和裁決事物的人對他辱罵…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