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61

  ..續本文上一頁,出任爲宰相。這就是“半個芋頭,十年宰相”的公案。

  李泌是智慧超群的人,可是他在懶殘禅師身邊,行爲畢恭畢敬,根本不是現代的淺薄青年可比。

  又如民國許止淨居士,早年是光緒年間的翰林,雖然有很高深的學問道德,但居士虛懷謙下,遇僧必拜,見佛必禮,通身放下,恪守一個在家叁寶弟子的身份,不存絲毫的驕矜傲慢。

  再以祖師大德來說,也都是以身示現恭敬僧相,比如阿底峽尊者每見到僧人經過,就合掌恭敬。明代蓮池大師,見到小沙彌來禮拜,也都要還禮。弘一大師應倓虛老和尚的邀請,在青島湛山寺講律,每次僧人作禮時,大師必定還禮。所以出家人剃發染衣,現的是叁世諸佛的清淨幢相,連祖師大德都以身恭敬僧相,何況我們這些福薄障深的薄地凡夫,怎麼能不恭敬僧寶和僧相呢?

  以上以公案講了所應合掌、所應禮敬的意義。第二個方面就是應當種福,自己要主動在這樣的福田中種福,自己能值遇這樣一種利他無盡的福田,就應當善自把握,應當在這樣殊勝的福田當中好好耕耘。福德對每個人來說都不能缺少,沒有福德,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好事,都不可能現前。沒有福德,怎麼能安心修法呢?沒有福德,怎麼能成道呢?所以,小的方面要爲自己種福,大的方面要爲成佛利益一切衆生而種福。以菩提心攝持來種福,就是種大乘福;沒有發菩提心,只爲自己解脫而種福,就是種小乘福;不爲解脫只是爲了現世或後世種福,那是種人天福。總而言之,在僧寶福田當中,隨你自己種什麼,就會得什麼,而聖僧是應供者,以信施不會有任何障礙,他已經成就了這樣不可思議的相續。所以經中說:“對這樣的聖僧,你應當承事,他是殊勝的恭敬之處,你應當禮敬、贊歎、合掌。”

  因爲聖僧的相續清淨,所以就成爲一切衆生所應供養的對境。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求名、求利,但是,真正的美名是以功德而成就的,真正要留萬世之名,要成爲一切衆生廣大的福田,只有從內道走,只有內心清淨功德,才能成爲人天應供之處。殺賊和應供是兩個側面,只有殺賊者才能成爲應供,只有相續清淨才能成爲應供,相續不清淨而被人供養,那是非應供而受供,會成爲墮落之因。所以經上說:“清淨功德,淨諸信施。”

  注釋中說“由諸僧伽自相續清淨,將成爲他人應供等”,這一句其實是對前面兩大科判——“丁一、相續清淨”和“丁二、勝田功德”的一個總結。這一句當中有很重要的道理,什麼道理呢?就是“自”和“他”之間的道理,“自相續清淨”是自成就——具足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成爲他人應供等”就是利他的成就,“等”字當中,展開來說,就是成爲所應禮敬,成爲所應承事,成爲所應尊重,成爲所應贊歎,成爲所應隨喜,成爲所應隨學,成爲所應信解,成爲所應皈依等等。也就是因爲聖僧自相續清淨,所以成爲無量所化衆生的依處,可以以他的清淨心地,承載衆生、養育衆生、成熟衆生,把衆生安立在吉祥圓滿之處,安立在安穩無畏之處。

  這個自他的關系,廣一點講,就是以自覺悟而能讓他人覺悟,以自恭敬而能讓他人恭敬,以自實行而能讓他人效仿,以自安立而能讓他人安立,以自調柔而能讓他人受化。所以,確實只有內在成就聖德,才能德風遠播,化及四海。

  一般我們凡夫總是要求別人要恭敬我、要承事我、要供養我、要聽從我,這樣可能只是我慢在作怪,真正來說,不是向外強求別人,而是只有向內成就道德,才能作爲他人的依處。否則內心遍地荊棘,又怎麼能負擔衆生的痛苦,或者自己心地不明,又怎麼能破別人的無明呢?這是不合道理的。

  我們舉二地菩薩和叁地菩薩來說:

  《入中論》當中說:“佛子月放離垢光,非諸有攝有中祥,猶如秋季月光明,能除衆生意熱惱。”正因爲二地菩薩持戒圓滿,心放離垢光明,所以自然成爲叁有的吉祥,有情和他一接觸,就能遣除他們心中的熱惱。“發光佛子安住日,先除自身諸冥暗,複欲摧滅衆生暗,此地極利而不嗔。”叁地發光地的佛子破除了自地的無知冥暗,所以由此也能破除衆生相應的無明。

  丙二、勝贊具彼功德無上福田:

  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念到這八個字,感覺這裏面有世尊當年很殷切的囑咐——所應惠施、普應惠施,仿佛世尊在對我們說:“後世的佛弟子們,對崇高清淨的僧伽,你們應當供養,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世間普應供養。”

  下面看注釋:

  “所應惠施”者,即如良田中生長莊稼,于彼供養有大利益,故能産生無量、第一、最勝利樂之果。

  有些人會想:爲什麼好好的財物自己不享用,要拿去供僧呢?因爲供僧對你沒有任何損害,而且是舍一得萬報,對這樣具有大利益的事爲什麼不作呢?就像一塊良田能生出莊稼,你會悭吝種子而不播種嗎?同樣,對僧伽福田作供養的話,能産生無量、第一、最勝利樂的果,所以應當供僧。“無量”、“第一”、“最勝利樂”這叁個詞份量很重,因爲供養的境是具有清淨功德的僧伽,所以對這樣殊勝的境供養,會得無量的果,用計算機根本無法衡量;是第一的果,超勝供養一般凡夫衆的果;是最勝利樂的果,以這個因緣,將會得到出世間最殊勝的利益安樂。

  《賢愚經》當中有一則金天的因緣:

  佛世舍衛國有一位長者很富裕,有無數的財寶。長者生了個男孩,身體是金色,讓人看了非常悅意。長者很高興,請了很多相士來占蔔吉凶,相士們抱起孩子,看他的相特別好,氣質超凡,就給他取名爲金天。這孩子不但是長得奇特,福報也非常深厚,出生的當天,家裏忽然出現了一口井水,深度和寬度分別都是八尺。這口井很奇特,井水能滿人的心願,想要衣服,就能撈出衣服,想要食品,就能撈出食品,金銀財寶隨便就能撈出來,是這樣的如意井。

  男孩長大之後才華出衆,知識又淵博,深得長者的喜愛。長者考慮他的婚事時,說我的孩子既聰明又英俊,無人可比,一定要選一名門閨秀,容貌姿色出類拔萃,並且身體也是金色的才行。他就招募了一些商人,到處去找媳婦。

  真是無巧不成書,當時閻波國有位長者,他的女兒叫金光明,這個女孩也是美麗非凡、光彩照人,在她出生時也有八尺井水,隨心所欲就能從裏面撈出衣服、飲食,珍寶。

  女孩長大之後,父親也想:我女兒這樣美麗,是妙絕的人物,如果要嫁一個賢士,必須要和我女兒的容貌光彩班配。這時姑娘的名聲遠播,傳到了舍衛國。金天的名聲也爲女家所聞。這兩位長者都很歡喜,互相上門來求婚。舉行婚禮時,金天家擺了宴席請佛和僧衆應供。

  佛受請來到金天家裏,飯後收拾缽具,佛爲長者夫婦、金天夫婦廣演妙法,長者全家都心開意解,得證初果。

  世尊回到精舍之後,金天和金光明一起向父母請求出家,父母就答應了。他們出家後都證了阿羅漢果。

  阿難問佛:“金天夫婦作過什麼善行,自生以來就具足財富,身體金色端正第一,又有井水能隨欲出生一切,請佛爲我們解說。”

  佛就說:

  那是過去九十一劫的遠古時代,當時是毗婆屍佛出世,佛滅度以後,在世上留下了教法,持法的比丘們到各處遊行教化。一天他們來到一個村落,當地的人民、豪賢長者都出來供養衣食等。有一對夫婦生活很貧困,丈夫心裏想:先父在世時,家中積滿了財寶,那種富裕真是難以形容,今天我卻窮得只能坐臥在草蓐之上,衣服不能遮體,連一升米都沒有,日子太苦了。從前那麼富裕,財寶無量,卻不遇聖衆之僧,今日有緣值遇又無錢供養。想到這裏,他感到很悲傷,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正好滴在妻子的手上。

  妻子就問:“你有什麼不稱心的事,這樣難受?”

  他就說:“你不知道嗎?今天有僧衆來了,賢者、居土們都爭著供養,我們家窮,一升米也沒有,現在不和僧衆結善緣,今生窮,來世會更窮,我想到這裏就流淚。”

  妻子說:“現在怎麼辦?”

  丈夫說:“沒有財物,光是一片心,還是不能滿願。”

  妻子就提醒他:“家裏過去的舊東西你去找一找,如果能找到一點,正好可以供養。”

  丈夫就在舊物堆裏到處尋找,結果找到一枚金錢,夫妻倆就用一個新瓶子,裝滿淨水,把金錢放到水瓶裏頭,又把妻子的一面明鏡蓋在上面,然後拿到僧衆的住所,誠心地供養僧衆。僧衆接受以後,大家各各取水用來洗缽,也有取水飲用的,夫妻倆因爲供養僧衆而內心充滿喜悅。作福之後,夫妻倆生病去世,一起轉生到忉利天。

  佛對阿難說:“當時拿一瓶淨水供養僧衆的窮夫妻,就是今天的金天夫婦,由于前世以一枚金錢、一瓶淨水和一面明鏡供養衆僧,感得九十一劫當中,世世容貌端正,身體金色,又因爲當時具有信心和恭敬心,所以能脫離生死,證得阿羅漢果。阿難,你要知道,一切福德不可不做,像這個窮人,以少量供養,得到無量福報。”

  從這個公案也可以看出,僧衆是大福田,窮夫妻只是以一枚金錢、一瓶水、一面明鏡,在福田當中播種,結果源源不斷地出生果實。感果的時間是九十一劫,一劫有多長呢?以比喻來說明,每邊四十裏的大石頭,天人幾百年才下來一次,用身上披的輕紗在石頭上輕輕一拂,直到把這塊巨石磨完,就是一劫。在九十一劫這樣漫長的時間當中,每一世都是容貌妙好,這就是無法計算的無量之果。從這裏可以反顯出僧伽是無量深廣的境,這種境在勢力上超過種種世間的團體、政黨、集團等的勢力,以境勢力無量的緣故,種下任何一種善因,都會得福無量。這種成果超過在世間其他對境中種植的成果,所以是第一之果。而且,只要以信心和恭敬與清淨的僧伽結緣,最後會引向出世間的解脫,所以是最勝利樂之果。既然成果是這樣殊勝,所以佛說僧伽是所應惠施,最下限度,爲了你自己,也應當供養僧寶。

  《賢愚經》上還講到這樣一則公案:

  當時佛的姨母大愛道(梵名“摩诃波阇波提”,也就是大恩上師的前世),在佛出家之後,自己親手紡織,預作了一件金色的細棉衣,心裏一直思念著佛陀,只盼望佛陀能…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