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说:
于此处信解之后,仅念一遍此经,亦成为以三宝展开宣说的所有一切善根的源泉,何况演说等的功德,更是无量。应知,谛听一遍此经,仅以此亦令人身成为具有大义。
“于此处信解”是前提。
如果对前面所显示的深广的三宝功德生起信解,在这个基础上,仅仅念一遍此经,会成为何种结果呢?决定会成为以三宝展开所宣说的所有一切善根海的源泉。念一遍都是这样,何况把这样的道理开演出来,何况思惟、修习等的功德,更是无量了。这里,“以三宝展开宣说的所有一切善根”是指什么呢?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首先从真实三宝和住持三宝来说,在我们念诵而心里对三宝的功德相明了之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会真正发生全新的改变。也就是从此之后,依于佛宝的一切善根,比如礼敬、供养、承事、忆念、赞叹、随学,这无量善根的源泉就会开始开启,在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佛宝就会开始做这一切的善根了;对于法宝供养、听闻、讽诵、披读、演说、思惟、修习、书写,这无量的善根海的源泉也从此开启,从此之后,自己的心会主动融入于十法行当中;对于僧宝礼敬、供养、随喜、合掌、随学,这无量的善根海的源泉也从此开启。因为心中的信解发起来了,由这种信解的推动,行为就会转动起来,一个三宝弟子的清净行为之相就会开始出现。
第二从自性三宝的角度来说,所谓佛宝、法宝和僧宝,唯一只是从自性三个不同反体宣说而已,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己明白三宝功德大海实际是自心本具,从此之后,浪子回头,人生不会再在无意义当中度过,不会再在执著客尘当中流浪,知道自心本具三宝,就会开始内重己灵,开始善护自心,善显自心,这一切善根海的源泉从此可以开启,万德庄严的自性三宝从此可以显发。
《坛经》上讲:“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所以,可见这样一个入门,是何等重要的入门,这样一种教育,是何等重要的教育,因为她真正能开启人心无量善根的源泉,而随念三宝的功德也就成为人生最重要的开端。
应当了知,我们能够如理如法地谛听一遍此经,也会使得人生具有大意义,因为我们内具的如来藏以听闻这样殊胜的经典为助缘,相续当中的善根会象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起。从此之后,我们就能真正趣入成佛之道,真正能摄取无量的坚实义。
以上对《随念圣三宝经》的正文已经作了详细的解释。随念三宝的功德之后,在大家心上要作实修的就是皈依。皈依的根本因是信心,如果不了知三宝的功德,信心就很难发起,而以教理了知三宝的功德,就会对三宝产生胜解信,以这个为根本因,大家就应当实修皈依了。而且皈依之后,再随念三宝功德的话,效果就更好。为了让大家能够趣入皈依的实修,我们再作一点补充,补充的内容就是大恩上师在讲《文殊静修大圆满》时对有关共同皈依部分,所作的窍诀性开示,非常珍贵,我就逐段地为大家口译。当然,这里的皈依境是按照密宗文殊大圆满这个法来讲的,如果修学的是他宗他派的法门,自己变通一下就可以。如果是显宗的行者,就按显宗的仪轨来修。
先讲皈依的必要性:
皈依是一切道之基础。
总而言之,一切道无不依靠皈依,前提没有作皈依的话,任何正道在相续中都无法生起。所以,下至须要受一个别解脱的八关斋戒,前提也是需要对二足尊佛陀、离欲尊正法、众中尊僧伽作皈依。皈依之后,自己承诺我从现在开始,乃至明天太阳升起之前,应当护持好八关斋戒。同样,受持居士、沙弥、比丘等任何戒,如说:“受一切律仪,无皈依者不及。”所以首先必须作皈依,按照显教菩萨乘来讲,也是首先作三种垂念,以三次皈依作为基础之后,才生起愿行菩提心,所以没有作皈依,那菩萨戒也没有机会产生;按金刚密乘来说,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之间,作任何一种身口意的开许灌顶等,也是首先须要以皈依作基础,道的功德才能在相续当中产生。所以,没有皈依的话,内教中所讲的任何功德在相续中都没有生起的机会。所以,皈依是一切道的基础。
能令我们趣入佛门。
是不是趣入佛门,唯一是依靠这个皈依,所以无等阿底峡尊者也说:“内外以皈依别,大小以发心别。”即使有很高的见解,或者很殊胜的修法,或者很稀奇的行为,假如没有对三宝不退转的信心,以及随学三宝的承诺,那也不能称他是“佛教徒”,因为内教当中所讲的见修行三者的功德一分也没有。何处某人具有很确定的以对三宝的殊胜信解所引发的皈依三宝的承诺,就对他称为是佛教徒,比如按讲经论的方式来讲,我们讲正量部当中的犊子部等,见解虽然是外道,但是由于具有对于三宝的皈依,所以归在内教当中。所以,观察是不是佛教徒,观察的根本点是在“皈依”上,此外不是以见解方面来区分内外道,也不是以修、行、果来区分。无等阿底峡尊者曾经说:“我的上师圆寂了,又因为我已经来到西藏的缘故,所以现在在印度虽然有六大智者等,但是知道区分内外道差别的人很少。”尊者所说这句话的关要密意就是:知道内外道以皈依而辨其差别的人很少。
比如要入一个地方籍,首先是要对当地的君主臣服,供养身体,承诺反正好坏都属于你这一边,这样才会成为这个团体的一员。假如不是这样,即使对君主给很多钱,而且对团体的成员作一些大的帮助,但不一定是属于团体的内部成员。看了这些比喻之后就会明白,承诺以三宝作为究竟皈依处而立下誓言,这就好象是对君主臣服一样。对佛作导师想之后,心里想:自己的导师除了佛之外,再不依止其他的导师。又对当地的群众,不论有哪种好坏的事,大家都同心协力,就是小到收一些东西,大到胜伏怨敌,都须要一起来分担。同样,心里想:佛所说的万法,我需要按所说那样实修。再就是和当地所有的居民一同做事,同样和圣者的道伴接触,就象在某一个君主面前臣服一样,“自己对三宝皈依处何时也不舍弃”这个意乐是需要有的。
这样想:“我的导师是佛陀,我所修的是正法,我接触的是圣僧。”有了这样的信念之后,就叫作佛教徒,这时候就进入佛教苦乐与共的行列当中。没有皈依的话,任何其它的心念、行为都算不了“入佛门”。
按摄义来讲,皈依是一切道的基础,以及是趣入佛门的标志,以这个为根据就宣说了修习皈依之理。
下面是讲如何明观皈依境,这里特殊的地方,是把三宝总摄于根本上师,这是密宗修皈依的窍诀之处。
因此,应当按照仪轨中所说而明观皈依境。
修皈依时,首先比如对君主臣服的话,需要在君主能听到、能了知的地方作承诺,在此外的其他地方作承诺没有意义,同样皈依也要以皈依境上师三宝作证明而需要在他们面前承诺发誓。
空性之中,于自己前方虚空中极为庄严的虹光白云中,观想本体为根本上师。
也就是说,无论修哪一种天尊,本体需要观为根本上师,对自己有一个殊胜因缘的关系,因此,如果对根本上师祈祷的话,一切加持悉地都容易生长,它的根据是这样的:现在自己的根本上师,面也见了,声音也听到了,对自己也以大慈大悲作了摄持,如果心里认为在上师以外还有其余的本尊而单独作祈祷的话,获得一切加持与悉地是很困难的。根据是:我们修一种本尊,要修很多年才能现见本尊颜面,听闻说法,被本尊摄持,以大慈大悲灌顶,赐予窍诀教言,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而对根本上师祈祷,和这个不一样。因为是三世诸佛合而为一,在自己面前显现为根本上师,而一切诸佛的度生事业又恒时也不会越时,就象《百业经》所说,鲸鱼安住的大海,没有波浪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可能越时”成立的话,我们又决定是佛教徒,是佛陀的所化,那么佛的事业又不会越时,所以也决定会观照到我们。
某个所化以佛的形相能够调伏,就幻化佛相;以诸菩萨的相能作调伏,就幻化菩萨相;以声闻缘觉的相能调伏,就幻化声闻缘觉的相;甚至以山河草木等方式能调伏的话,就幻化那些相。如果是以上师能调伏,就会幻化上师的相。所以佛薄伽梵说:“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应当了知,现在五浊黑暗的时代,一切诸佛是归摄于一位上师的自性而在自己面前显现的。因此,显现一个好的上师,证明自己有很好的业相。如果上师显现一种拙劣的相,那表明自己的业是一种没有很大福德的相。虽然从根本上师的角度讲,没有功德和过失之分,但是就象胆病者前海螺显现为黄色,无胆病者前海螺显现为白色一样。因此今天五浊恶世刚强难化的一切众生面前,不是以佛陀相好调伏的缘故,所以不现佛陀相,不是以菩萨相好调伏的缘故,所以不现菩萨相,是以根本上师调伏的缘故,所以显现为上师。
如果有人想:以二利究竟圆满的如来像释迦佛那样都没有调伏,而以根本上师那种过失和功德相杂的相,又怎么可能调伏呢?
决定可以调伏。比如对鸟幻化鸟、对其它动物幻化动物才能调伏,否则在一只鸟面前幻化一个人之后宣说正法,不能直接调伏鸟。所以,当今五浊黑暗时代,根本上师显现为功德和过失混杂。也就是说,在儿童时代,好像过失比功德大一点,中间一段好像过失和功德参半,现在显现为比自己好的成就。这样的话,弟子们就会想:“我的根本上师往昔也是最初是这样,中间是那样,现在具有无量功德,所以如果现在我也修习正道,将会成为根本上师那样”,这样就不会退屈。如果一开始就现为像释迦佛那样一切过失断尽,一切功德具足,他就会想:“要无量劫修集两种资粮才能成佛,我肯定没有这个机会”而退屈,所以修任何本尊,本体需要观为根本上师。
上师的形相也需要观…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