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66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全知麥彭仁波切說:

  于此處信解之後,僅念一遍此經,亦成爲以叁寶展開宣說的所有一切善根的源泉,何況演說等的功德,更是無量。應知,谛聽一遍此經,僅以此亦令人身成爲具有大義。

  “于此處信解”是前提。

  如果對前面所顯示的深廣的叁寶功德生起信解,在這個基礎上,僅僅念一遍此經,會成爲何種結果呢?決定會成爲以叁寶展開所宣說的所有一切善根海的源泉。念一遍都是這樣,何況把這樣的道理開演出來,何況思惟、修習等的功德,更是無量了。這裏,“以叁寶展開宣說的所有一切善根”是指什麼呢?可以從兩方面來解釋,首先從真實叁寶和住持叁寶來說,在我們念誦而心裏對叁寶的功德相明了之後,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會真正發生全新的改變。也就是從此之後,依于佛寶的一切善根,比如禮敬、供養、承事、憶念、贊歎、隨學,這無量善根的源泉就會開始開啓,在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對于佛寶就會開始做這一切的善根了;對于法寶供養、聽聞、諷誦、披讀、演說、思惟、修習、書寫,這無量的善根海的源泉也從此開啓,從此之後,自己的心會主動融入于十法行當中;對于僧寶禮敬、供養、隨喜、合掌、隨學,這無量的善根海的源泉也從此開啓。因爲心中的信解發起來了,由這種信解的推動,行爲就會轉動起來,一個叁寶弟子的清淨行爲之相就會開始出現。

  第二從自性叁寶的角度來說,所謂佛寶、法寶和僧寶,唯一只是從自性叁個不同反體宣說而已,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己明白叁寶功德大海實際是自心本具,從此之後,浪子回頭,人生不會再在無意義當中度過,不會再在執著客塵當中流浪,知道自心本具叁寶,就會開始內重己靈,開始善護自心,善顯自心,這一切善根海的源泉從此可以開啓,萬德莊嚴的自性叁寶從此可以顯發。

  《壇經》上講:“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二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衆中尊。”

  所以,可見這樣一個入門,是何等重要的入門,這樣一種教育,是何等重要的教育,因爲她真正能開啓人心無量善根的源泉,而隨念叁寶的功德也就成爲人生最重要的開端。

  應當了知,我們能夠如理如法地谛聽一遍此經,也會使得人生具有大意義,因爲我們內具的如來藏以聽聞這樣殊勝的經典爲助緣,相續當中的善根會象雨後春筍一般蓬勃發起。從此之後,我們就能真正趣入成佛之道,真正能攝取無量的堅實義。

  以上對《隨念聖叁寶經》的正文已經作了詳細的解釋。隨念叁寶的功德之後,在大家心上要作實修的就是皈依。皈依的根本因是信心,如果不了知叁寶的功德,信心就很難發起,而以教理了知叁寶的功德,就會對叁寶産生勝解信,以這個爲根本因,大家就應當實修皈依了。而且皈依之後,再隨念叁寶功德的話,效果就更好。爲了讓大家能夠趣入皈依的實修,我們再作一點補充,補充的內容就是大恩上師在講《文殊靜修大圓滿》時對有關共同皈依部分,所作的竅訣性開示,非常珍貴,我就逐段地爲大家口譯。當然,這裏的皈依境是按照密宗文殊大圓滿這個法來講的,如果修學的是他宗他派的法門,自己變通一下就可以。如果是顯宗的行者,就按顯宗的儀軌來修。

  先講皈依的必要性:

  皈依是一切道之基礎。

  總而言之,一切道無不依靠皈依,前提沒有作皈依的話,任何正道在相續中都無法生起。所以,下至須要受一個別解脫的八關齋戒,前提也是需要對二足尊佛陀、離欲尊正法、衆中尊僧伽作皈依。皈依之後,自己承諾我從現在開始,乃至明天太陽升起之前,應當護持好八關齋戒。同樣,受持居士、沙彌、比丘等任何戒,如說:“受一切律儀,無皈依者不及。”所以首先必須作皈依,按照顯教菩薩乘來講,也是首先作叁種垂念,以叁次皈依作爲基礎之後,才生起願行菩提心,所以沒有作皈依,那菩薩戒也沒有機會産生;按金剛密乘來說,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之間,作任何一種身口意的開許灌頂等,也是首先須要以皈依作基礎,道的功德才能在相續當中産生。所以,沒有皈依的話,內教中所講的任何功德在相續中都沒有生起的機會。所以,皈依是一切道的基礎。

  能令我們趣入佛門。

  是不是趣入佛門,唯一是依靠這個皈依,所以無等阿底峽尊者也說:“內外以皈依別,大小以發心別。”即使有很高的見解,或者很殊勝的修法,或者很稀奇的行爲,假如沒有對叁寶不退轉的信心,以及隨學叁寶的承諾,那也不能稱他是“佛教徒”,因爲內教當中所講的見修行叁者的功德一分也沒有。何處某人具有很確定的以對叁寶的殊勝信解所引發的皈依叁寶的承諾,就對他稱爲是佛教徒,比如按講經論的方式來講,我們講正量部當中的犢子部等,見解雖然是外道,但是由于具有對于叁寶的皈依,所以歸在內教當中。所以,觀察是不是佛教徒,觀察的根本點是在“皈依”上,此外不是以見解方面來區分內外道,也不是以修、行、果來區分。無等阿底峽尊者曾經說:“我的上師圓寂了,又因爲我已經來到西藏的緣故,所以現在在印度雖然有六大智者等,但是知道區分內外道差別的人很少。”尊者所說這句話的關要密意就是:知道內外道以皈依而辨其差別的人很少。

  比如要入一個地方籍,首先是要對當地的君主臣服,供養身體,承諾反正好壞都屬于你這一邊,這樣才會成爲這個團體的一員。假如不是這樣,即使對君主給很多錢,而且對團體的成員作一些大的幫助,但不一定是屬于團體的內部成員。看了這些比喻之後就會明白,承諾以叁寶作爲究竟皈依處而立下誓言,這就好象是對君主臣服一樣。對佛作導師想之後,心裏想:自己的導師除了佛之外,再不依止其他的導師。又對當地的群衆,不論有哪種好壞的事,大家都同心協力,就是小到收一些東西,大到勝伏怨敵,都須要一起來分擔。同樣,心裏想:佛所說的萬法,我需要按所說那樣實修。再就是和當地所有的居民一同做事,同樣和聖者的道伴接觸,就象在某一個君主面前臣服一樣,“自己對叁寶皈依處何時也不舍棄”這個意樂是需要有的。

  這樣想:“我的導師是佛陀,我所修的是正法,我接觸的是聖僧。”有了這樣的信念之後,就叫作佛教徒,這時候就進入佛教苦樂與共的行列當中。沒有皈依的話,任何其它的心念、行爲都算不了“入佛門”。

  按攝義來講,皈依是一切道的基礎,以及是趣入佛門的標志,以這個爲根據就宣說了修習皈依之理。

  下面是講如何明觀皈依境,這裏特殊的地方,是把叁寶總攝于根本上師,這是密宗修皈依的竅訣之處。

  因此,應當按照儀軌中所說而明觀皈依境。

  修皈依時,首先比如對君主臣服的話,需要在君主能聽到、能了知的地方作承諾,在此外的其他地方作承諾沒有意義,同樣皈依也要以皈依境上師叁寶作證明而需要在他們面前承諾發誓。

  空性之中,于自己前方虛空中極爲莊嚴的虹光白雲中,觀想本體爲根本上師。

  也就是說,無論修哪一種天尊,本體需要觀爲根本上師,對自己有一個殊勝因緣的關系,因此,如果對根本上師祈禱的話,一切加持悉地都容易生長,它的根據是這樣的:現在自己的根本上師,面也見了,聲音也聽到了,對自己也以大慈大悲作了攝持,如果心裏認爲在上師以外還有其余的本尊而單獨作祈禱的話,獲得一切加持與悉地是很困難的。根據是:我們修一種本尊,要修很多年才能現見本尊顔面,聽聞說法,被本尊攝持,以大慈大悲灌頂,賜予竅訣教言,這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而對根本上師祈禱,和這個不一樣。因爲是叁世諸佛合而爲一,在自己面前顯現爲根本上師,而一切諸佛的度生事業又恒時也不會越時,就象《百業經》所說,鯨魚安住的大海,沒有波浪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可能越時”成立的話,我們又決定是佛教徒,是佛陀的所化,那麼佛的事業又不會越時,所以也決定會觀照到我們。

  某個所化以佛的形相能夠調伏,就幻化佛相;以諸菩薩的相能作調伏,就幻化菩薩相;以聲聞緣覺的相能調伏,就幻化聲聞緣覺的相;甚至以山河草木等方式能調伏的話,就幻化那些相。如果是以上師能調伏,就會幻化上師的相。所以佛薄伽梵說:“阿難勿痛苦,阿難勿呻吟,我于未來世,幻化善知識,利益汝等衆。”

  應當了知,現在五濁黑暗的時代,一切諸佛是歸攝于一位上師的自性而在自己面前顯現的。因此,顯現一個好的上師,證明自己有很好的業相。如果上師顯現一種拙劣的相,那表明自己的業是一種沒有很大福德的相。雖然從根本上師的角度講,沒有功德和過失之分,但是就象膽病者前海螺顯現爲黃色,無膽病者前海螺顯現爲白色一樣。因此今天五濁惡世剛強難化的一切衆生面前,不是以佛陀相好調伏的緣故,所以不現佛陀相,不是以菩薩相好調伏的緣故,所以不現菩薩相,是以根本上師調伏的緣故,所以顯現爲上師。

  如果有人想:以二利究竟圓滿的如來像釋迦佛那樣都沒有調伏,而以根本上師那種過失和功德相雜的相,又怎麼可能調伏呢?

  決定可以調伏。比如對鳥幻化鳥、對其它動物幻化動物才能調伏,否則在一只鳥面前幻化一個人之後宣說正法,不能直接調伏鳥。所以,當今五濁黑暗時代,根本上師顯現爲功德和過失混雜。也就是說,在兒童時代,好像過失比功德大一點,中間一段好像過失和功德參半,現在顯現爲比自己好的成就。這樣的話,弟子們就會想:“我的根本上師往昔也是最初是這樣,中間是那樣,現在具有無量功德,所以如果現在我也修習正道,將會成爲根本上師那樣”,這樣就不會退屈。如果一開始就現爲像釋迦佛那樣一切過失斷盡,一切功德具足,他就會想:“要無量劫修集兩種資糧才能成佛,我肯定沒有這個機會”而退屈,所以修任何本尊,本體需要觀爲根本上師。

  上師的形相也需要觀…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