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67

  ..續本文上一頁想爲凡夫那樣子嗎?換句話說,有些人太過分,形相也要觀想爲衰老、皺紋滿面、白發蒼蒼、彎腰駝背。實際上顯現有漏血肉之相,只是由自己不清淨的業力而顯現的,所以爲什麼要按不清淨那樣觀想呢?因此按續部所說,應當是清淨的金剛身,不能觀想爲有漏人身的形相,而是觀想爲相好圓滿之相。那麼應當如何觀修呢?以現在這個法門來講,唯一是觀爲文殊勇士,所以根本上師的形相就是要觀爲文殊菩薩的形相。

  “形相爲文殊智慧勇士,寂靜含笑、相好莊嚴的童子身相,身色金黃如彩虹般,佩帶珍寶、绫羅飾品,右手高擎智慧寶劍于空中,左手持執上置經函的蓮花,在圓月蓮花墊上,雙足跏趺傲然而坐,身體每一汗毛孔中顯現無數自然續部壇城,上下方隅虹光密布之中,自現的一切上師、空行、護法衆如日塵般聚集。”(形相也可以是彌陀、觀音等等。)

  (觀想之後,就是承諾,也就是發起皈依心。皈依的自性就是誓言,這裏也是從密宗的角度講,乃至成佛之間,唯一皈依叁寶的總集根本上師。)

  承諾的次第。

  觀想完畢,應當思維從今起乃至菩提果之間,我只皈依您。

  您明白!您了知!除了大恩上師您以外,甚至在夢中也不尋求其余的皈依處。這是把上師觀爲導師佛陀而作的皈依,如雲:“心轉向上師,乃是皈依之究竟。”那麼,在顯教當中,把佛觀爲導師,把法觀爲正道,把僧觀爲助伴。和這個類似,這裏觀想叁寶總集的上師之後,唯一皈依您,唯一祈禱您,唯一依止您。這樣作意。

  依教奉行。

  就是對法觀爲正道之後實修。顯教共同乘按佛語實修的隨順分,以不共大圓滿來說,就是承許按根本上師所說那樣去行持之外,再沒有一個更殊勝的法。所以在一切密續當中,假如上師的語言和佛的善說有抵觸時,需要按哪個來行持呢?這時決定要聽上師的,決定要按上師所說那樣行持。對自己的根本上師具有視爲真佛的信心的人,如果僅僅按上師的語言那樣進行修行,那表面上看起來,好象全是學作一種不善的行爲,但是實際意義上,全都成爲善法,就象大成就者那洛巴依止帝洛巴時,那洛巴有過十二種大苦行、十二種小苦行,有二十四種苦行,這一切當中,這個肯定是真法,那個肯定是善法,這樣的一個也沒有,但仍然成爲成佛的殊勝因緣。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當中,還有一些類似的傳記。

  總而言之,對根本上師具有視爲真佛、按根本上師所說那樣修行,比修其他很多的法門更爲殊勝,所以按上師所說那樣實行,就是將法觀爲道。

  《普賢行願品》當中的“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和“與見行相同的諸位道友一並不斷勤修”相同,是講因皈依。“在未得怙主上師果位之前”,是講果皈依。《寶性論》中說:“了義之中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按顯教大乘的觀點,所謂果皈依,就是決定修習究竟佛果之想,在這個裏面也包括了。因爲所謂法,就是佛相續中的功德,所以包括在“欲修究竟佛果”裏面。所謂僧,是積聚一切功德,這也包括在那裏面。

  此處,以金剛乘來說,叁寶的總集自性是上師,那麼“在未得怙主上師果位之前”,也就是說,在沒有獲得和根本上師同等成就之間精勤修行的誓言,這就是果皈依。這樣承諾,它和顯教的因皈依及果皈依,有相似之處,所以叫作“顯教共同的皈依法”,所以以共顯教的這種道理,向叁寶總集的上師作皈依。

  總而言之,所謂皈依,就是一種誓言。這種誓言,主要是需要心裏不散亂、專注來念誦皈依偈。如果心裏散亂不專注的話,僅僅是空口念多少皈依偈,也沒有很大的意義。假如真正具有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舍棄叁寶的的誓言,那從這以後,無論是哪一種補特伽羅,在他的相續當中已經産生了皈依戒。從此之後,就叫真實的佛教徒。

  但這個不是那麼容易,比如在文化大革命那段時期,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彼此都很清楚,甚至對于一切過失斷盡、一切功德圓滿、具有善巧方便和大悲的我等大師,也公然抨擊說“十二相全部是假的”,諸如此類,作了很多的毀謗。現在自己的心放松下來想一下:呀!比如今天,製定一個大的法律,規定一條:舍棄叁寶者不殺,否則現在就槍決,這時候自己心裏不舍棄叁寶,還能做到嗎?口中說不舍棄叁寶,還說得了嗎?如果做得到的話,你的名字就叫作真正內道的佛教徒。否則,在相續當中沒有生起這個之間,不但是念十萬遍皈依偈,就是念一億遍,也不能真正得到佛教徒的名稱。

  這樣的誓言如果真正具有,即使僅念叁遍皈依偈,也能在相續中産生皈依的戒體。不僅如此,我們還需要知道,就象堪布根霍所說那樣,祈禱和皈依這兩者需要詳細地辨別。也就是說,所謂的皈依,是一種誓言,而所謂的祈禱是你知,你明了,我欲求所求之義的一種希求。沒有作皈依也可以作祈禱,但是皈依後再作祈禱的話,加持會增大一百倍。

  所以,了知一切叁寶總集的自性是根本上師之後,以此,把根本上師和文殊勇士觀爲無二無別,然後在一種堅固的信解當中皈依上師,修行上師的教言,以及接觸一切上師心愛的金剛道友之後,修習正道之想這樣的承諾,起碼要念一萬遍皈依偈。對著重聞思的你們來說,作這一點也不會沒有時間。假如晝夜只是以因明當中的“遣余”度日子,而沒有作真實皈依的話,遣余辯論的最終結局,只是成爲非佛教徒,那一切正道都將無法建立。所以,成爲一個真正的佛教徒,這是最根本的。成爲佛教徒之後,再是什麼都沒有關系,不然就是通達五部大論,不必翻書也能全都講得下來,說實在話,要說是真正的佛教徒,還不敢決定啊!憑一個傲慢說:“我們是大德,是智者,對我們不叫佛教徒,對誰叫佛教徒?”實際意義上,觀察自相續時,如果對叁寶從心底深處沒有一種信解以及發誓承諾,那根本不能叫作佛教徒。僅僅以通達五部大論,以及有很多信衆恭敬承事等,哪裏能決定成爲佛教徒呢?所以,如果仔細觀察自心的話,確實是很困難。

  另外,在法座和傘蓋之間端坐的名聲象龍聲一樣的大喇嘛,如果觀察不來自己的相續,那將導致最後産生多大數我不是佛教徒的念頭。所以,我們首先是需要作一個純粹的佛教徒,明後天講的菩提心,也是講需要在作一個純粹的大乘行者之後,次第修行正道,這樣做是很好的。否則,一個不是佛教徒的人,來看一個佛經,對自己的相續起不到利益,自己的心自己心裏有數,所以首先要作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大家要銘記在心!要精進修皈依!

  下面再回到本注釋的後跋:

  具德萬千吉祥之勝源,叁寶悅耳飛揚五彩幡,

  乘騎善說香風飄動時,流唱無盡吉祥之妙音,

  截斷所有世間之衰敗,亦于常享圓滿諸吉祥,

  緣起善道光明之要門,以彼吉祥法藏而開啓。

  具德萬千吉祥的殊勝源泉,就是指叁寶。“悅耳飛揚五彩幡”,是指這部經當中所诠的叁寶功德。“善說香風”,是指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注釋。五彩幡騎著善說的香風而飄動,就是比喻佛陀善說的經文依靠殊勝的注釋而開演出妙義,所以是“流唱無盡吉祥的妙音”。無盡吉祥是指妙音的作用,以這種妙音覺悟人心,可以顯現乃至虛空與輪回未盡之間無盡的善相吉祥。從斷的方面來說,就是能“截斷所有世間之衰敗”——一切世間生老病死等的衰敗、一切惡趣和善趣的衰敗,都可以以這個妙音截斷。從趣入聖道的方面來說,恒時享用圓滿吉祥的緣起善道光明的要門,從此以吉祥的聖法寶藏將會開啓。光明之門,就是緣起的善道,以這個緣起的善道,才能真正恒時享受圓滿的吉祥。這是關要。

  增上意樂皎潔滿月輪,恒時安住勝慧虛空界,

  利樂銀光遍灑于世間,祈願增勝安樂之吉祥。

  心中增上意樂的皎潔月輪,恒時安住在殊勝智慧的虛空界之中,而且以心的月輪所發出的利樂銀光,遍照于所有世間界中,全知麥彭仁波切祈願大家增勝世間和出世間安樂的吉祥。

  吉祥拉則殊勝聖地中,吉祥上師弟衆聚會時,

  吉祥種種祥瑞妙相故,吉祥不滅語言勝幢立。

  前面叁句是從緣起吉祥上講,地點吉祥是在石渠拉則殊勝聖地當中,時間吉祥是上師和弟子們聚會之時,相吉祥就是出現種種祥瑞的妙相,以緣起吉祥的緣故,結果必定吉祥——不滅的語言勝幢已經豎立起來。

  願依此善具德師久住,僧團增勝事業亦究竟,

  衆生利益安樂之吉祥,何時不退恒常而增上。

  這是回向偈。以造這個善妙注釋的善根,祈願具德的上師長久住世,祈願僧團和合增勝,而且一切弘法利生的事業都得到究竟,祈願衆生利益安樂的吉祥,何時也不減退而日日恒時增上。

  此文由對具備希有智尊妙叁德之聖喇嘛紮西勸請之語頂戴受持,四大紊亂病觸雖于體內如湯湧沸,

  當時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顯現上代衆生受苦,示現很重的病苦。

  然而心中作意叁寶甘露之月,未講究修辭文法而善釋要義之注釋,麥彭南嘉九月上旬八九二日中撰著。

  這樣殊勝的注釋,在兩天當中就完成,所以都是從大光明藏中流現,根本不是凡夫分別念的境界,句句都是從智慧中流現出來的,希望大家頂戴受持這樣殊勝的注釋。

  以此願成所有衆生善願如意成辦之因!

  二00六年藏曆四月初八日于喇榮五明佛學院*輪區,由錄音整理成文。

  

  瀑布妙音講記思考題

  

  1、解釋:瀑布妙音

  2、無常本來周遍一切時處,爲何還要顯示呢?

  3、爲什麼要以思惟諸法的衰亡之相而顯示壽命無常呢?這樣思惟有何種效果?

  4、爲什麼要以變化迅速的譬喻顯示壽命無常?

  5、爲什麼要以對比人與大千世界、世間尊主、諸佛菩薩而顯示壽命無常?這樣思惟有何種效果?

  6、諸佛菩薩示現涅槃有什麼必要?

  7、“若未如理聞思聖教海,以估計心不能斷無明,年老而成家眷九人官,臨終阿伯無善轉惡趣。”從因果的角度解釋頌詞含義。

  8、爲什麼說“死路並非很遙遠”?

  9、解釋:“正如夢中短暫迷亂現,追求今生有何精要義?”

  10、…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