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为凡夫那样子吗?换句话说,有些人太过分,形相也要观想为衰老、皱纹满面、白发苍苍、弯腰驼背。实际上显现有漏血肉之相,只是由自己不清净的业力而显现的,所以为什么要按不清净那样观想呢?因此按续部所说,应当是清净的金刚身,不能观想为有漏人身的形相,而是观想为相好圆满之相。那么应当如何观修呢?以现在这个法门来讲,唯一是观为文殊勇士,所以根本上师的形相就是要观为文殊菩萨的形相。
“形相为文殊智慧勇士,寂静含笑、相好庄严的童子身相,身色金黄如彩虹般,佩带珍宝、绫罗饰品,右手高擎智慧宝剑于空中,左手持执上置经函的莲花,在圆月莲花垫上,双足跏趺傲然而坐,身体每一汗毛孔中显现无数自然续部坛城,上下方隅虹光密布之中,自现的一切上师、空行、护法众如日尘般聚集。”(形相也可以是弥陀、观音等等。)
(观想之后,就是承诺,也就是发起皈依心。皈依的自性就是誓言,这里也是从密宗的角度讲,乃至成佛之间,唯一皈依三宝的总集根本上师。)
承诺的次第。
观想完毕,应当思维从今起乃至菩提果之间,我只皈依您。
您明白!您了知!除了大恩上师您以外,甚至在梦中也不寻求其余的皈依处。这是把上师观为导师佛陀而作的皈依,如云:“心转向上师,乃是皈依之究竟。”那么,在显教当中,把佛观为导师,把法观为正道,把僧观为助伴。和这个类似,这里观想三宝总集的上师之后,唯一皈依您,唯一祈祷您,唯一依止您。这样作意。
依教奉行。
就是对法观为正道之后实修。显教共同乘按佛语实修的随顺分,以不共大圆满来说,就是承许按根本上师所说那样去行持之外,再没有一个更殊胜的法。所以在一切密续当中,假如上师的语言和佛的善说有抵触时,需要按哪个来行持呢?这时决定要听上师的,决定要按上师所说那样行持。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具有视为真佛的信心的人,如果仅仅按上师的语言那样进行修行,那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全是学作一种不善的行为,但是实际意义上,全都成为善法,就象大成就者那洛巴依止帝洛巴时,那洛巴有过十二种大苦行、十二种小苦行,有二十四种苦行,这一切当中,这个肯定是真法,那个肯定是善法,这样的一个也没有,但仍然成为成佛的殊胜因缘。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当中,还有一些类似的传记。
总而言之,对根本上师具有视为真佛、按根本上师所说那样修行,比修其他很多的法门更为殊胜,所以按上师所说那样实行,就是将法观为道。
《普贤行愿品》当中的“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和“与见行相同的诸位道友一并不断勤修”相同,是讲因皈依。“在未得怙主上师果位之前”,是讲果皈依。《宝性论》中说:“了义之中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按显教大乘的观点,所谓果皈依,就是决定修习究竟佛果之想,在这个里面也包括了。因为所谓法,就是佛相续中的功德,所以包括在“欲修究竟佛果”里面。所谓僧,是积聚一切功德,这也包括在那里面。
此处,以金刚乘来说,三宝的总集自性是上师,那么“在未得怙主上师果位之前”,也就是说,在没有获得和根本上师同等成就之间精勤修行的誓言,这就是果皈依。这样承诺,它和显教的因皈依及果皈依,有相似之处,所以叫作“显教共同的皈依法”,所以以共显教的这种道理,向三宝总集的上师作皈依。
总而言之,所谓皈依,就是一种誓言。这种誓言,主要是需要心里不散乱、专注来念诵皈依偈。如果心里散乱不专注的话,仅仅是空口念多少皈依偈,也没有很大的意义。假如真正具有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的的誓言,那从这以后,无论是哪一种补特伽罗,在他的相续当中已经产生了皈依戒。从此之后,就叫真实的佛教徒。
但这个不是那么容易,比如在文化大革命那段时期,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彼此都很清楚,甚至对于一切过失断尽、一切功德圆满、具有善巧方便和大悲的我等大师,也公然抨击说“十二相全部是假的”,诸如此类,作了很多的毁谤。现在自己的心放松下来想一下:呀!比如今天,制定一个大的法律,规定一条:舍弃三宝者不杀,否则现在就枪决,这时候自己心里不舍弃三宝,还能做到吗?口中说不舍弃三宝,还说得了吗?如果做得到的话,你的名字就叫作真正内道的佛教徒。否则,在相续当中没有生起这个之间,不但是念十万遍皈依偈,就是念一亿遍,也不能真正得到佛教徒的名称。
这样的誓言如果真正具有,即使仅念三遍皈依偈,也能在相续中产生皈依的戒体。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知道,就象堪布根霍所说那样,祈祷和皈依这两者需要详细地辨别。也就是说,所谓的皈依,是一种誓言,而所谓的祈祷是你知,你明了,我欲求所求之义的一种希求。没有作皈依也可以作祈祷,但是皈依后再作祈祷的话,加持会增大一百倍。
所以,了知一切三宝总集的自性是根本上师之后,以此,把根本上师和文殊勇士观为无二无别,然后在一种坚固的信解当中皈依上师,修行上师的教言,以及接触一切上师心爱的金刚道友之后,修习正道之想这样的承诺,起码要念一万遍皈依偈。对着重闻思的你们来说,作这一点也不会没有时间。假如昼夜只是以因明当中的“遣余”度日子,而没有作真实皈依的话,遣余辩论的最终结局,只是成为非佛教徒,那一切正道都将无法建立。所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这是最根本的。成为佛教徒之后,再是什么都没有关系,不然就是通达五部大论,不必翻书也能全都讲得下来,说实在话,要说是真正的佛教徒,还不敢决定啊!凭一个傲慢说:“我们是大德,是智者,对我们不叫佛教徒,对谁叫佛教徒?”实际意义上,观察自相续时,如果对三宝从心底深处没有一种信解以及发誓承诺,那根本不能叫作佛教徒。仅仅以通达五部大论,以及有很多信众恭敬承事等,哪里能决定成为佛教徒呢?所以,如果仔细观察自心的话,确实是很困难。
另外,在法座和伞盖之间端坐的名声象龙声一样的大喇嘛,如果观察不来自己的相续,那将导致最后产生多大数我不是佛教徒的念头。所以,我们首先是需要作一个纯粹的佛教徒,明后天讲的菩提心,也是讲需要在作一个纯粹的大乘行者之后,次第修行正道,这样做是很好的。否则,一个不是佛教徒的人,来看一个佛经,对自己的相续起不到利益,自己的心自己心里有数,所以首先要作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大家要铭记在心!要精进修皈依!
下面再回到本注释的后跋:
具德万千吉祥之胜源,三宝悦耳飞扬五彩幡,
乘骑善说香风飘动时,流唱无尽吉祥之妙音,
截断所有世间之衰败,亦于常享圆满诸吉祥,
缘起善道光明之要门,以彼吉祥法藏而开启。
具德万千吉祥的殊胜源泉,就是指三宝。“悦耳飞扬五彩幡”,是指这部经当中所诠的三宝功德。“善说香风”,是指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五彩幡骑着善说的香风而飘动,就是比喻佛陀善说的经文依靠殊胜的注释而开演出妙义,所以是“流唱无尽吉祥的妙音”。无尽吉祥是指妙音的作用,以这种妙音觉悟人心,可以显现乃至虚空与轮回未尽之间无尽的善相吉祥。从断的方面来说,就是能“截断所有世间之衰败”——一切世间生老病死等的衰败、一切恶趣和善趣的衰败,都可以以这个妙音截断。从趣入圣道的方面来说,恒时享用圆满吉祥的缘起善道光明的要门,从此以吉祥的圣法宝藏将会开启。光明之门,就是缘起的善道,以这个缘起的善道,才能真正恒时享受圆满的吉祥。这是关要。
增上意乐皎洁满月轮,恒时安住胜慧虚空界,
利乐银光遍洒于世间,祈愿增胜安乐之吉祥。
心中增上意乐的皎洁月轮,恒时安住在殊胜智慧的虚空界之中,而且以心的月轮所发出的利乐银光,遍照于所有世间界中,全知麦彭仁波切祈愿大家增胜世间和出世间安乐的吉祥。
吉祥拉则殊胜圣地中,吉祥上师弟众聚会时,
吉祥种种祥瑞妙相故,吉祥不灭语言胜幢立。
前面三句是从缘起吉祥上讲,地点吉祥是在石渠拉则殊胜圣地当中,时间吉祥是上师和弟子们聚会之时,相吉祥就是出现种种祥瑞的妙相,以缘起吉祥的缘故,结果必定吉祥——不灭的语言胜幢已经竖立起来。
愿依此善具德师久住,僧团增胜事业亦究竟,
众生利益安乐之吉祥,何时不退恒常而增上。
这是回向偈。以造这个善妙注释的善根,祈愿具德的上师长久住世,祈愿僧团和合增胜,而且一切弘法利生的事业都得到究竟,祈愿众生利益安乐的吉祥,何时也不减退而日日恒时增上。
此文由对具备希有智尊妙三德之圣喇嘛扎西劝请之语顶戴受持,四大紊乱病触虽于体内如汤涌沸,
当时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显现上代众生受苦,示现很重的病苦。
然而心中作意三宝甘露之月,未讲究修辞文法而善释要义之注释,麦彭南嘉九月上旬八九二日中撰著。
这样殊胜的注释,在两天当中就完成,所以都是从大光明藏中流现,根本不是凡夫分别念的境界,句句都是从智慧中流现出来的,希望大家顶戴受持这样殊胜的注释。
以此愿成所有众生善愿如意成办之因!
二00六年藏历四月初八日于喇荣五明佛学院*轮区,由录音整理成文。
瀑布妙音讲记思考题
1、解释:瀑布妙音
2、无常本来周遍一切时处,为何还要显示呢?
3、为什么要以思惟诸法的衰亡之相而显示寿命无常呢?这样思惟有何种效果?
4、为什么要以变化迅速的譬喻显示寿命无常?
5、为什么要以对比人与大千世界、世间尊主、诸佛菩萨而显示寿命无常?这样思惟有何种效果?
6、诸佛菩萨示现涅槃有什么必要?
7、“若未如理闻思圣教海,以估计心不能断无明,年老而成家眷九人官,临终阿伯无善转恶趣。”从因果的角度解释颂词含义。
8、为什么说“死路并非很遥远”?
9、解释:“正如梦中短暂迷乱现,追求今生有何精要义?”
10、…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