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二册▪P8

  ..续本文上一页,除了感受痛苦以外,无有丝毫真实安乐之时。所以对于恒时不变、究竟安乐的无漏胜果,今日正是精进修持之时。诸位好不容易暂获此如意宝般的暇满人身,又值遇善知识而有缘修习佛法,即应善加把握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尽此一报身,往生极乐国。

  道歌的正文至此已宣讲完毕,下面是大恩上师的发愿回向偈:

  愿我从今乃至虚空尽,怙主文殊上师常敬礼,

  为度困苦众生传深法,誓同文殊勇士伟大心。

  大恩上师如是发愿:愿我从今日起直至虚空穷尽之间,恒常恭敬礼拜怙主文殊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并为救度沉溺于生死苦海中的无量有情而为彼传授甚深妙法,愿我的发心与文殊菩萨的愿心一般伟大。

  我们都是承蒙大恩上师法恩的受教弟子,应当随学上师的伟大发心,与上师一样发愿,即一方面要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另一方面须发愿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尽未来际救度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希望诸位道友都能如是发愿,立志作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此同于三十二妙相数字之颂,乃以道友俄仔亚纳反复劝请为助缘,兼以自己心相续中对无常生起厌离心为能作因,故依心中显现如实而作,阿旺罗珠宗美于甲辰年元月二十七日。愿一切吉祥!

  最后,请诸位将此次讲闻善根,回向汉地佛教兴盛广大,有情都能生起无常正念,离苦得乐!

  二00五年藏历十一月十五日(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涅槃二周年纪念日)在喇荣圣地,由录音整理成文。

  

  

  随 念 三 宝 经

  

  法尊法师 译

  顶礼一切智智尊!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实际。安住遍观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所应合掌,所应礼敬。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随念三宝经释•无尽吉祥妙音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益西彭措堪布  译

  南无格日曼扎郭喀雅!

  (顶礼上师曼殊师利!)

  解脱三有寂手持慧剑,摧伏轮回欺诳四魔军,

  驾驭幻轮文殊勇士者,彼之足莲为我顶庄严。

  智悲满分佛陀皎月轮,圣众星鬘围绕而严饰,

  散发能消三有瘟疫恼,圣法甘露妙光愿吉祥。

  此处,茫茫三有大海之中,自他一切三有有情的希欲,唯一是希求安乐。然而以宿因力所致,从无间地狱乃至有顶之间的苦乐舍受诸显现,犹如多色图画一般,对于彼等善加思惟、斟酌的话,则如一锅沸水中煮着上下翻滚的大米,这尊卑、兴衰、苦乐等一切,必定如瞬间戏剧、闪电一般迁移而不定于一处。

  进而言之,以无明一向欺诳的心识,之所以对福善之业,纵以勉强牵引亦不趣入,不善业却自然随转,正是由于宿世积习之力,势如鸭入池塘,鹰赴尸林。因此,以无明之因非但难获幸福安乐,还将转令痛苦加剧。倘离圣道,轮回漂荡,将无休止而流转三有。

  对此善思惟后,试问:感受如此广大漫长之苦、曾经为我慈母的遍满虚空界有情,彼等由皈依谁而能从一切衰败之中彻底获救?

  智者们善加观察:于此世间,谁方具有通达灭苦方便之智慧、欲拯群生之慈悲,以及具备救护能力之事业?善加思惟时,对梵天、帝释、淡黄仙人等方,不生嗔恨,对佛薄伽梵亦不起贪执,唯以谁能彻底救拔,即应持彼为皈依处。如是以事势理衡量,如导师释迦王,我们虽不能现见,然而其所说正道——以三种观察清净之轨,真实见为是堪能止息三有的方便,从此处推证,宣说此方便而自已具有现见之智慧、为他宣说之慈悲,以及以如是方便从三有衰败中彻底救拔之能力者,唯一是佛薄伽梵。由此引生胜解。

  并且,如果以循着依怙所说教法光辉的无垢智慧作观察,则茫茫三有轮回诸苦,并非无因自然而生,若无因生则决定有恒有恒无的过失。同样,也非常法大自在天等非因产生,因为并非因果以彼有则随有、以彼无则随无的缘故。一切万法唯是因缘积聚的缘起显现而已,倘若不是从因缘缘起而生,则如石女儿般无有显现可见,如是以具足正量的定解坚固的方式了知确有能断尽痛苦的正道。复次,譬如将损害有情执为正法的邪道,以及为净除业障依靠五火等的非道,彼等并未与三有之因相违,而宣说能断一切三有轮回之根本——无明种子的无我之理,即是正道。经云:“诸遭怖畏人,多皈依山林,及皈诸园囿,皈所供树木。其皈非尊胜,其皈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若时有皈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此皈为尊胜,此皈是第一,由皈此皈处,能解脱众苦。”

  如是唯佛薄伽梵是诸求解脱者的唯一怙主,其教法是唯一途径,其僧伽是无比福田,亦是道伴,以对此确认的胜解信作为因后,应需随念皈依处三宝的功德。如《赞颂韵文论》云:“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皈依谁。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设是有心者,即应归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因此,一切正道的根本即是随念三宝功德的信解,故在此简释《随念圣三宝经》。

  本经分四:一、名义;二、译礼;三、正文;四、末义。

  甲一、名义:

  梵语云:阿呀 那扎呀阿呢莫德斯扎

  藏语云:帕巴棍秋胜杰色咱布多

  汉语云:随念圣三宝经

  “阿呀”对应“帕巴”(圣),“ 那”对应“棍秋”(宝),“扎呀”对应“胜”(三),“阿呢”对应“杰色”(随),“莫德”对应“咱布”(念),“斯扎”对应“多”(经)。

  所谓“圣”,就某个超胜之境而言,可以从不同侧面解释,此处是对超越世间的一切法,称之为圣。所谓“宝”,即以罕见等六法与宝相似,故名为宝。所谓“三”,即是导师、正法、随学者数目决定为三。“功德”者,即是应赞之差别。所谓“随念”,即对归依境本具的功德,远离增益损减而以无颠倒心随念。“经”者,唯成根本或精华,名之为经。

  甲二、译礼:

  顶礼一切智智尊!

  向对于以如所有法与尽所有法所摄的一切所知法之相无乱无障而遍知的佛陀,译师译前致以敬礼。

  甲三、正文分三:一、随念佛陀功德;二、随念圣法功德;三、随念僧伽功德。

  乙一、随念佛陀功德分三:一、略说差别基导师功德;二、广说差别因与果;三、摄义。

  丙一、略说差别基导师功德: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所谓“如是佛陀薄伽梵”,即是共称的名号,成立彼为无上导师。此又包括自利圆满与他利圆满,前者如下:

  诸法实相如实彻悟,即是如来,亦有自己无误彻悟真如后令他趣入彻悟之义。

  “应供”,藏译为“灭敌者”,所谓敌,譬如世间共称掠夺吉祥并给予不悦意,此处则以一切过患根源的烦恼为敌,并称断尽烦恼及其习气者,为“灭敌者”。

  “正等觉”,梵语“布达”,主要是证德之义,可以理解为觉醒,或如莲花盛开,故此处也以从无明睡眠之中觉醒,并于所知智慧广大,犹如解脱沉溺的莲花盛开一般,是表示证悟之相之义。因此,藏语为了突出声力,将不同诸义集于一处,译为“桑杰”,其前加“三”等,成为真正圆满。即是:仅“布达”之义也可以用于缘觉、第十地菩萨,故为有别于此,称为圆满;此音也可具有如魔王幻化佛形或十地智慧各自究竟之义,故为简别,又称真正。总之,证德智慧并非不清净与不圆满,而是获得无上究竟之义,故称正等觉。

  如是“如来”是成为诸法真如中密意一味的自性,对此从所断无余断除的角度,称为“灭敌者”,从所证无余证悟的角度,称为“正等觉”,这也是从不同反体分析,以一本体故,需要能表示其余。

  对如是佛陀,若就因果而分类,前者因即是经中所说的“明行圆满”,从因而言,虽有无量道相,但可以正摄于戒定慧三学中。在圣者地安立的八圣道中,正见即是明,其余七支称为行。此处“明”与“见”同义,即是如人行路时,目视之处以足履行,故一般对明行圆满,学道位对应为胜观与寂止,无学道位则对应为宿住智证明等三明与四神足、四圆满,如是有诸多对应的解释,然其实际则是同一关要,因为见义与入义二者何时也须要双运的缘故。因此,分析别别位而领取其义,在解释一切教典尤其经典时,不可或缺。是故,正见智慧犹如眼目,即是“明”或“见”,属于慧学范畴,其余正业等七支归摄在前二学中。以遣除对过去、未来、中间分的无明的方式,由必要而安立的无学道三明,亦不出于智慧。

  依于如是安乐之道后,获得无上安乐之果,称之为善逝。其道如何安立,如经云:“乘如虚空无量殿,能得喜乐之胜乘,乘彼有情皆灭度。”如是依靠由空性慧与方便——悲、愿、定、通等无量游戏成办二利的不夺之力后,于殊胜之果妙逝、不退逝、无余逝三者。其中前者——杂染轮回方面的苦集过失障垢,纵然微细分亦永尽而逝者——善逝或妙逝,犹如冠如美玉之士夫。以此简别于轮回…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