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除了感受痛苦以外,無有絲毫真實安樂之時。所以對于恒時不變、究竟安樂的無漏勝果,今日正是精進修持之時。諸位好不容易暫獲此如意寶般的暇滿人身,又值遇善知識而有緣修習佛法,即應善加把握此千載難逢的良機,盡此一報身,往生極樂國。
道歌的正文至此已宣講完畢,下面是大恩上師的發願回向偈:
願我從今乃至虛空盡,怙主文殊上師常敬禮,
爲度困苦衆生傳深法,誓同文殊勇士偉大心。
大恩上師如是發願:願我從今日起直至虛空窮盡之間,恒常恭敬禮拜怙主文殊上師——全知麥彭仁波切,並爲救度沈溺于生死苦海中的無量有情而爲彼傳授甚深妙法,願我的發心與文殊菩薩的願心一般偉大。
我們都是承蒙大恩上師法恩的受教弟子,應當隨學上師的偉大發心,與上師一樣發願,即一方面要發願生生世世不離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另一方面須發願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盡未來際救度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希望諸位道友都能如是發願,立志作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此同于叁十二妙相數字之頌,乃以道友俄仔亞納反複勸請爲助緣,兼以自己心相續中對無常生起厭離心爲能作因,故依心中顯現如實而作,阿旺羅珠宗美于甲辰年元月二十七日。願一切吉祥!
最後,請諸位將此次講聞善根,回向漢地佛教興盛廣大,有情都能生起無常正念,離苦得樂!
二00五年藏曆十一月十五日(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涅槃二周年紀念日)在喇榮聖地,由錄音整理成文。
隨 念 叁 寶 經
法尊法師 譯
頂禮一切智智尊!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安忍莊嚴,福藏根本,妙好間飾,衆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信解歡喜,慧無能勝,力無能屈。諸有情師,諸菩薩父,衆聖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妙智無量,辯才難思,語言清淨,音聲和美;觀身無厭,身無與等。不染諸欲,不染衆色,不染無色。解脫衆苦,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衆瀑流。妙智圓滿;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實際。安住遍觀一切有情之地。是爲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淨、鮮白。佛、薄伽梵,善說法律。正得,無病,時無間斷。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法律善顯。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
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所應合掌,所應禮敬。清淨功德,淨諸信施。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隨念叁寶經釋•無盡吉祥妙音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益西彭措堪布 譯
南無格日曼紮郭喀雅!
(頂禮上師曼殊師利!)
解脫叁有寂手持慧劍,摧伏輪回欺诳四魔軍,
駕馭幻輪文殊勇士者,彼之足蓮爲我頂莊嚴。
智悲滿分佛陀皎月輪,聖衆星鬘圍繞而嚴飾,
散發能消叁有瘟疫惱,聖法甘露妙光願吉祥。
此處,茫茫叁有大海之中,自他一切叁有有情的希欲,唯一是希求安樂。然而以宿因力所致,從無間地獄乃至有頂之間的苦樂舍受諸顯現,猶如多色圖畫一般,對于彼等善加思惟、斟酌的話,則如一鍋沸水中煮著上下翻滾的大米,這尊卑、興衰、苦樂等一切,必定如瞬間戲劇、閃電一般遷移而不定于一處。
進而言之,以無明一向欺诳的心識,之所以對福善之業,縱以勉強牽引亦不趣入,不善業卻自然隨轉,正是由于宿世積習之力,勢如鴨入池塘,鷹赴屍林。因此,以無明之因非但難獲幸福安樂,還將轉令痛苦加劇。倘離聖道,輪回漂蕩,將無休止而流轉叁有。
對此善思惟後,試問:感受如此廣大漫長之苦、曾經爲我慈母的遍滿虛空界有情,彼等由皈依誰而能從一切衰敗之中徹底獲救?
智者們善加觀察:于此世間,誰方具有通達滅苦方便之智慧、欲拯群生之慈悲,以及具備救護能力之事業?善加思惟時,對梵天、帝釋、淡黃仙人等方,不生嗔恨,對佛薄伽梵亦不起貪執,唯以誰能徹底救拔,即應持彼爲皈依處。如是以事勢理衡量,如導師釋迦王,我們雖不能現見,然而其所說正道——以叁種觀察清淨之軌,真實見爲是堪能止息叁有的方便,從此處推證,宣說此方便而自已具有現見之智慧、爲他宣說之慈悲,以及以如是方便從叁有衰敗中徹底救拔之能力者,唯一是佛薄伽梵。由此引生勝解。
並且,如果以循著依怙所說教法光輝的無垢智慧作觀察,則茫茫叁有輪回諸苦,並非無因自然而生,若無因生則決定有恒有恒無的過失。同樣,也非常法大自在天等非因産生,因爲並非因果以彼有則隨有、以彼無則隨無的緣故。一切萬法唯是因緣積聚的緣起顯現而已,倘若不是從因緣緣起而生,則如石女兒般無有顯現可見,如是以具足正量的定解堅固的方式了知確有能斷盡痛苦的正道。複次,譬如將損害有情執爲正法的邪道,以及爲淨除業障依靠五火等的非道,彼等並未與叁有之因相違,而宣說能斷一切叁有輪回之根本——無明種子的無我之理,即是正道。經雲:“諸遭怖畏人,多皈依山林,及皈諸園囿,皈所供樹木。其皈非尊勝,其皈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衆苦。若時有皈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谛理。此皈爲尊勝,此皈是第一,由皈此皈處,能解脫衆苦。”
如是唯佛薄伽梵是諸求解脫者的唯一怙主,其教法是唯一途徑,其僧伽是無比福田,亦是道伴,以對此確認的勝解信作爲因後,應需隨念皈依處叁寶的功德。如《贊頌韻文論》雲:“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皈依誰。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贊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因此,一切正道的根本即是隨念叁寶功德的信解,故在此簡釋《隨念聖叁寶經》。
本經分四:一、名義;二、譯禮;叁、正文;四、末義。
甲一、名義:
梵語雲:阿呀 那紮呀阿呢莫德斯紮
藏語雲:帕巴棍秋勝傑色咱布多
漢語雲:隨念聖叁寶經
“阿呀”對應“帕巴”(聖),“ 那”對應“棍秋”(寶),“紮呀”對應“勝”(叁),“阿呢”對應“傑色”(隨),“莫德”對應“咱布”(念),“斯紮”對應“多”(經)。
所謂“聖”,就某個超勝之境而言,可以從不同側面解釋,此處是對超越世間的一切法,稱之爲聖。所謂“寶”,即以罕見等六法與寶相似,故名爲寶。所謂“叁”,即是導師、正法、隨學者數目決定爲叁。“功德”者,即是應贊之差別。所謂“隨念”,即對歸依境本具的功德,遠離增益損減而以無顛倒心隨念。“經”者,唯成根本或精華,名之爲經。
甲二、譯禮:
頂禮一切智智尊!
向對于以如所有法與盡所有法所攝的一切所知法之相無亂無障而遍知的佛陀,譯師譯前致以敬禮。
甲叁、正文分叁:一、隨念佛陀功德;二、隨念聖法功德;叁、隨念僧伽功德。
乙一、隨念佛陀功德分叁:一、略說差別基導師功德;二、廣說差別因與果;叁、攝義。
丙一、略說差別基導師功德: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所謂“如是佛陀薄伽梵”,即是共稱的名號,成立彼爲無上導師。此又包括自利圓滿與他利圓滿,前者如下:
諸法實相如實徹悟,即是如來,亦有自己無誤徹悟真如後令他趣入徹悟之義。
“應供”,藏譯爲“滅敵者”,所謂敵,譬如世間共稱掠奪吉祥並給予不悅意,此處則以一切過患根源的煩惱爲敵,並稱斷盡煩惱及其習氣者,爲“滅敵者”。
“正等覺”,梵語“布達”,主要是證德之義,可以理解爲覺醒,或如蓮花盛開,故此處也以從無明睡眠之中覺醒,並于所知智慧廣大,猶如解脫沈溺的蓮花盛開一般,是表示證悟之相之義。因此,藏語爲了突出聲力,將不同諸義集于一處,譯爲“桑傑”,其前加“叁”等,成爲真正圓滿。即是:僅“布達”之義也可以用于緣覺、第十地菩薩,故爲有別于此,稱爲圓滿;此音也可具有如魔王幻化佛形或十地智慧各自究竟之義,故爲簡別,又稱真正。總之,證德智慧並非不清淨與不圓滿,而是獲得無上究竟之義,故稱正等覺。
如是“如來”是成爲諸法真如中密意一味的自性,對此從所斷無余斷除的角度,稱爲“滅敵者”,從所證無余證悟的角度,稱爲“正等覺”,這也是從不同反體分析,以一本體故,需要能表示其余。
對如是佛陀,若就因果而分類,前者因即是經中所說的“明行圓滿”,從因而言,雖有無量道相,但可以正攝于戒定慧叁學中。在聖者地安立的八聖道中,正見即是明,其余七支稱爲行。此處“明”與“見”同義,即是如人行路時,目視之處以足履行,故一般對明行圓滿,學道位對應爲勝觀與寂止,無學道位則對應爲宿住智證明等叁明與四神足、四圓滿,如是有諸多對應的解釋,然其實際則是同一關要,因爲見義與入義二者何時也須要雙運的緣故。因此,分析別別位而領取其義,在解釋一切教典尤其經典時,不可或缺。是故,正見智慧猶如眼目,即是“明”或“見”,屬于慧學範疇,其余正業等七支歸攝在前二學中。以遣除對過去、未來、中間分的無明的方式,由必要而安立的無學道叁明,亦不出于智慧。
依于如是安樂之道後,獲得無上安樂之果,稱之爲善逝。其道如何安立,如經雲:“乘如虛空無量殿,能得喜樂之勝乘,乘彼有情皆滅度。”如是依靠由空性慧與方便——悲、願、定、通等無量遊戲成辦二利的不奪之力後,于殊勝之果妙逝、不退逝、無余逝叁者。其中前者——雜染輪回方面的苦集過失障垢,縱然微細分亦永盡而逝者——善逝或妙逝,猶如冠如美玉之士夫。以此簡別于輪回…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