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9

  ..續本文上一頁,以叁有衆生皆未超出苦因與苦果的緣故。不退逝者,以永斷我見種子之故,似薪成灰不可複原,不複退墮輪回之處,猶如傳染病痊愈,此處主要指解脫麻疹之人,終生不會複發,以此而作比喻。以此逝相,簡別于未斷我見種子的外道之道,彼等縱然修至非想非非想天也不能超出叁有藩籬。無余逝或圓滿逝者,斷證究竟功德之法,未獲得者絲毫亦無,猶如寶瓶以物充滿一般。以此簡別于聲緣,以彼等雖有不退轉,然爲斷證不圓滿的少分之故。

  此等之理即是:以心自性光明,障垢爲忽爾,並有根斷障垢的對治——殊勝證悟無我的智慧,而彼道亦以方便串習究竟之力,堪能圓滿斷證功德。對以事勢理成立之相引生定解極爲重要,廣于法稱論典等中了知。以上自利圓滿竟。

  以下他利圓滿者,爲“世間解”等。所謂世間,具有器、情、苦等諸義,而此處于盡虛空界一切有情以智慧徹見之故,具有如所化因緣而幻化遊戲的悲智自性,對此稱爲“世間解”。即佛遍知何者衰敗、何者痛苦、誰可調化,晝夜恒時觀照整個世間,對所化絲毫亦不越時。此爲他利圓滿之因。

  依靠如是大悲爲調禦丈夫、無上士者。丈夫”,即具有入道能力的所化;“調禦”,如世間共稱對馬車、馬匹等隨所欲趨而能自在調禦之人,如是薄伽梵乃是從叁有險崖之處將諸丈夫自在引往解脫之處的調禦者,故說此號。

  如何調禦之相,並非如國王以刑法施加痛苦而調禦,而是在趣入離二邊正道時,依于無盡安樂之源導引至解脫。即便極難調伏之人,如貪心熾盛的難陀、嗔心猛烈的指鬘、傲慢的迦葉、癡心暗鈍的周利槃特,亦以無量方便必皆調伏,在無限時方的整個法界中,不曾舍棄一位所化,調伏事業乃至虛空未盡之間轉入,由此稱爲“無上士”。以上即是真實調禦之相。

  以何種方便調禦?經雲“天人師”,即佛雖爲任一衆生的導師,但以人天直接從佛聞法,並是生起聖道的殊勝所依,故“天人師”以主要所化的人天代表對一切有情宣說四聖谛而作解脫相續。如是自己圓滿現前斷證之後,以慈悲宣說正法,即是無等之導師。了知自他大師的差別後,應發恭敬之心。

  對于此等,結說爲“佛薄伽梵”。如是二利究竟之佛,稱爲“薄伽梵”。以佛能顯示斷證二者,薄伽梵亦能表示斷證,其中佛義已述。所謂“薄伽梵”,義爲出有壞,即是佛陀能壞四魔,具有自在等六種妙德,出離有寂二邊,如是薄伽梵能超外道自在天等。因此,以佛薄伽梵之號實已含攝上述斷證功德。

  有釋“佛薄伽梵”爲差別基,其上諸號爲差別,實際悉無差別,但“如是佛陀薄伽梵者”,以其語氣是成爲差別基,故如是爲合理。

  丙二、廣說差別因與果分二:一、利他于世間顯現之相;二、自利斷證圓滿之相。

  丁一、利他于世間顯現之相分二:一、如何顯現;二、顯現後成辦事業。

  戊一、如何顯現:

  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安忍莊嚴,福藏根本,妙好間飾,衆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

  上來如是“諸如來者”,唯以利他大悲圓滿無量福德之因而得成就,故說“是福等流”。如經雲:“如來者,爲無漏善法之影相。”此福非如凡夫善根果熟即盡,亦非如聲緣善根,是于無余涅槃時亦無窮盡,即虛空未盡之間永無空耗。彼亦,世俗之中爲利他以回向善巧攝持,勝義之中以無緣智慧見善根與法界一味,在真實中獲得二谛雙運之智慧金剛身,依其加持而令善根無盡。

  此外,不但諸佛色身等是福等流,其福並非一次報盡,而是何時亦無空耗,依佛所種一切善根亦成永無空耗。《華嚴經》雲:“見聞供養彼等佛,亦增無量大福聚,愚癡輪回苦未盡,有爲法間終不亡。”如同經中以滴水喻等種種異門所說,譬如一爲鯨咬決定不脫,如來者,獲得四時平等無遷金剛之身,縱然于彼僅生一次勝解,亦如滴水墮大海中,永無窮盡。

  所謂“安忍莊嚴”,見佛色身無有違逆之主因,即是安忍,如雲:“忍得廣大勝妙相,金色悅意衆樂見。”如是由無量安忍波羅蜜多所生之故,就因而說“安忍莊嚴”。或釋爲,堅如金剛具無量力之佛身,任以何法亦不能摧,是爲“安忍莊嚴”。即佛以手斷取大千世界,擲過無數刹土之外,于有情亦無損害等,佛不食一餐,于無量劫安住,亦無憂愁、疲乏等,以佛身必無不堪能者。

  “福藏根本”者,“藏”是無盡之義,如來一毛孔之福亦無限量,故佛身爲無量福德所依之根本。又《抛石經》雲:“合贍部洲所有衆生福德,較統攝一洲鐵輪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如是,合二大部洲所有衆生福德,較統攝二洲銅輪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統攝四洲金輪王福德,較一四大天王眷屬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四大天王眷屬福德,較一四大天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四大天王福德,較一忉利天眷屬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忉利天眷屬之福,較一忉利天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例此,夜摩天衆夜摩天王,兜率天衆兜率天王,化樂天衆化樂天王,他化天衆他化天王,大梵天衆大梵天王,乃至色究竟天,前前福德萬億倍,較後後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色究竟天天王福德,較一獨覺羅漢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獨覺羅漢福德,較一安住慈心叁昧菩薩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安住慈心叁昧菩薩福德,較一一來菩薩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恒河沙數一來菩薩福德,較一佛陀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亦不能及。”

  又如雲:“以十倍所有有情福聚,成就佛一毛孔;以百倍所有毛孔福聚,成就佛一隨好;以千倍所有八十隨好福聚,成就佛二十九相之一相,除白毫、頂髻、法螺叁相;以萬倍所有二十九相福聚,成就佛白毫相;以十萬倍白毫相福聚,成就佛頂髻相;以萬億倍頂髻相福聚,成就佛法螺相。”

  此外,因地所修施等無量善行亦以智慧神變成熟之力,下地所集爾許功德,上地刹那即可成辦,以及佛身如何修持深廣二谛行境的修因圓滿之理,應以諸經及《行願品》爲例而了知。

  又不僅爲福藏根本,且依所依亦將增上無量福德,如頂生王、金色童子等因緣所說。如經雲:“由具衆多福德相,天衆世間福藏依,見聞慈顔即獲益,成辦有情無量利。”

  又果色身自功德者,以佛指赤銅色等八十隨好嚴飾,故爲“妙好間飾”;以手足掌千輻輪等叁十二相莊嚴,故爲“衆相花敷”,譬如鮮花開敷,悅人心目,叁十二相妙花,以八十隨好差別花蕊嚴飾,以此增長所有衆生之歡喜。

  如是因圓果滿之佛身,無論行住坐臥,甚至動一毛孔,無不成爲利益衆生。故誰人見佛,即顯現相應其根機意樂之行境,故爲行境相順,“行境”屬佛,“相”爲所化相續,“順”爲隨順適合,是就悅意之德而言。又見佛身時,見者絕無心生違逆,故從離過而說“見無違逆”。

  戊二、顯現後成辦事業分二:一、別說佛前晉見;二、總說。

  己一、別說佛前晉見:

  信解歡喜,慧無能勝,力無能屈。

  往詣佛所,有以信心及問難前往二種,其中初者,或爲往觀,或以宿善發動,或信解後爲供養等,彼者一見如來,當即垢滅信生。對此,以信爲因欲見佛者,增上比丘入定之樂亦不可喻的解脫憂惱大歡喜心,故爲“信解歡喜”。欲來問難者,亦至佛前,不禁戰慄,故如日出星光隱蔽,頓息驕慢而獲寂靜之樂。

  又如來相續智慧,于一切法無著無礙,故佛智何時亦無能勝。譬如,提婆達多各處收集碳灰,及釋迦大名從劫毗羅城逐戶索要一把大米,一一記下處所姓名,同米放入袋中,令象馱至佛前,問屬何人何處,佛陀一一回答,無不知見,決無差錯,故謂“慧無能勝”。

  如《抛石經》雲:“譬如有一大海,深達八萬由旬,廣闊無量,以等量墨塊投入,令海水悉成墨汁。複以山王置于海中,海面上下各八萬由旬,山王四面悉以金銀珠寶合成,四方複有四大部洲,如是盡成紙張。大地所有樹木草幹,作成筆管,四洲衆生皆共書寫,直至墨幹筆枯,如是于長老舍利子點滴智慧亦難描述。若有智慧如舍利子者,遍滿叁千大千世界,其智總和,亦不能比如來智慧,百分千分不及其一,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不但佛陀相續具有無邊智慧,如來身力等其余所有之力亦皆無上無比,故以十方叁世何人亦不能奪,此即是“力無能屈”。對此,有將“力”解釋爲十力或身力,實際十力僅是以所緣劃分而已,均爲智慧之力,又不但指身力,亦定須包括神變等力。如來身力雖爲廣大無量,此處僅略作表示而說:

  往昔,世尊在多惡蠶之地的森林中暫住,當地力士請佛應供,拘屍那城與那提城之間的道中,有塊巨石,高十五庹,寬七庹半,力士們心想:應將道中巨石挪開,不僅請佛應供便利,我們也會聲譽鵲起。

  拘屍那城的力士們聚會後,有些將數百只牛、馬、駱駝、小象、大象趕至石旁;有些用繩將石捆住;有些架雲梯,用菟絲草繩等纏繞,拉動巨石;有些以鐵犁鋤出石底;有些揮斧劈石;有些揳入鐵釺,想把石頭撬開,人與牲畜來來往往,亦有依仗藥咒之力欲將巨石摧爲粉末,但巨石卻巋然不動,人們因此而疲倦。

  此時世尊莅臨,人們喜迎世尊。

  世尊安住一處後,問道:“你們辛苦嗎?”

  力士們述說:“連續二十九日,未能讓巨石移動,人很疲倦。”

  世尊說:“是否想把巨石挪至它處?”

  人們回答:“是的,世尊!”

  世尊走到巨石前,以右腳拇指舉起巨石,還以手接,安置在右掌之中。世尊沈思片刻,順手一抛,便抛至梵天世界,巨石頃刻無影無蹤,所發聲響令人驚怖。

  世尊說:“不必畏懼!”

  隨著巨石呼嘯而去,空中出微妙音,其音演暢“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不久,石頭從天返降,落于世尊掌上,世尊吹令碎末,再撒向四方,碎末紛紛飄落。

  世尊了知力士無石將會不悅,便將碎末複合如初,放置它處。

  力士們歎未曾有,問道:“如是舉指之力,爲如來父母所生之力,或神變力與修習力?”

  佛言:“此爲父母所生之力,出生無常等妙音是神變力,以佛吹氣令石成粉,又複還原置于它…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