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一册▪P10

  ..续本文上一页到你们身边度化,直至你们往生极乐世界。”

  大恩上师一生最大的心愿即令无量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众多授记亦一致承许,凡与上师结缘之众生能往生极乐世界。此颂中,大恩上师亦着重交待:“我们师徒从今以后应当依靠怀业,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我等皆为大恩上师以法乳培育的受教弟子,今后何时何地亦不能忘记上师教言,定须尽己力令一切老母众生,皆往生极乐净土。此即为我等须努力的共同事业,此亦为继承大恩上师伟大的佛行事业。望学人能牢记于心。再者,凡与大恩上师结过法缘之众生,皆须坚信上师愿力不虚、加持不虚,以上师与阿弥陀佛本尊无二之方式观想祈祷,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心咒,努力圆满净土资粮,如是以上师大愿之加持,以不可思议的缘起力,定可往生极乐世界。

  以上宣说教言的五个内容。此为学人须生生世世奉行之教言,亦为行持菩提道极为重要之教言。

  此五个教言:

  1、须不离开佛子行积资净障之修行;

  2、切莫舍法、谤法,修持自己有缘之本尊法门,对一切佛教皆须以清净心观想;

  3、须发起平等广大之菩提心,作苦海众生之商主;

  4、须护持高尚善规;

  5、须修持怀业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时时处处皆应对照此五条,逐一检点,要求自己,如是上师的金刚句定能极大饶益学人。学人恭敬谛听后,最为关键者,即须于日常中真正受持大恩上师从净心乳海中流露的珍贵教言,如是方为真实受持。

  最后回向善根:

  甲三、后善:

  以此善根汇合三世资,祈愿彼果成熟于众生,

  趋至究竟断证功德海,无勤广利无边诸有情。

  以此宣说教言之善根,汇合过去、现在、未来所积一切资粮,祈愿其果成熟在众生相续中,终达究竟断证功德之大海,无勤广大利益无边诸有情。

  此乃藏历十七胜生铁龙年五月初八上午座间时,轮涅自在(上师名号)即性而言。随即由戒律清净、受持三藏之堪布南震与齐美仁真造成文字。芒嘎郞!

  二○○五年藏历九月二十八日于喇荣圣地由录音整理成文。

  

  自我教言

  

  华智仁波切  造论

  索达吉堪布  译颂

  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

  恒需忆念有三种:恒念传戒之上师,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仪与誓言。

  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

  床榻恒时应有身,心中恒时应放松。

  急须忘掉有三种:急须忘掉生贪友,

  急须忘掉生嗔敌,急须忘掉痴睡眠。

  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当谨慎,

  独处行为当谨慎,平常观心当谨慎。

  恒需隐秘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不可宣说有三种:不宣偶尔出离心,

  不宣自己狡诈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不可去处有三种:怨仇争处不可去,

  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

  不宜言说有三种:无信者前不说法,

  未问不说自经历,不说不符实际语。

  不该之事有三种:友前不该有喜怒,

  承诺不该有变动,行事不该有表里。

  莫作之事有三种:切莫自大与傲慢,

  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毁。

  不应之事有三种:不于富人施财物,

  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谁亦莫说密语。

  不应观察有三种:不应观察美女身,

  不应观察友之事,不应观察己功德。

  随顺之事有三种:语言随顺于亲友,

  衣饰随顺于当地,自心相应于佛法。

  不应听闻有三种,不闻他人赞己德,

  不闻喜新者之语,不闻愚者之教诲。

  不能希求有三种:不求富人之财物,

  不求高贵之地位,不求华丽之衣饰。

  不能诽谤有三种:不谤众望所归者,

  不谤他人买卖物,不谤慈己善知识。

  不能赞叹有三种:不赞众夫所指者,

  不赞自大愚昧者,不赞幼稚之孩童。

  不赞不谤有三种:不赞不谤自亲属,

  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

  如此窍诀尚众多,总之时时刻刻中,

  自观自己极为要,世出世法亦归此。

  如是略说之教言,无垢智慧瑜伽士,

  为调自心而宣说,极为甚深当修持。

  

  自我教言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

  什么是“自我教言”?就是自己对自己教诫的语言。什么是“自我教诫”?就是自己作自己的老师,回光反照,检点自己的身心行为,对的地方就要行持,不对的地方就要改正。为什么要“自我教诫”呢?用本教言的两句话来说,就是“自观自己极为要,世出世法亦归此。”(自己反观自己极为重要,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成就都归结在自觉这一点上。)如果不能常常反观自己,在行为、语言、心念上就会出生无量过失,勿论出世法,世间法也无法成就。《地藏经》上说,阎浮提众生,举步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假如不能时时回光反照,调伏自心,不知不觉当中,就会积罪如山。相反,能够反观自律,不但世间法容易成就,出世法也一定能成就。

  比如,宋朝大居士赵清献,时称铁面御史,平日所作之事,每晚必整衣戴帽,恭恭敬敬地焚香告天,他曾经自言:“昼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天,不敢告者则不为也。”四十余岁,开始究心于宗教,政事之余,常常宴坐,一天宴坐当中,忽闻霹雳声而大悟,即作偈曰:“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赵清献以如此精诚之心参扣自心,能够发悟,绝非偶然。

  “自我”二字极为重要。宋代大禅师英邵武对隐士潘延之说:“古之学者治心,今之学者治迹,然心与迹,相去霄壤矣。”(古代学道之士,一切时中屏息诸缘,一心究道,始终治自己的心,这就是根本。今天的学者,只是向外奔逐,在形相、文字上做,所以是枝末。心和影相,相差有天壤之别。)所以,如果只是一味向外观察、向外分别、向外攀缘,就是忘记自己,失掉根本。只有时时回光反照,才能修治身心,趣入圣贤之道。六祖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改过必生智慧。”这都是教人要反观自己,在自己心上修,不是在外相上分别、计较,不是光看别人不观自己,不是光教训别人不改正自己。

  上古时代,人都居于巢穴,人人自律,无外在规矩,都自成规矩。现代人,住在高楼大厦中,有规矩也不遵循,都是放纵身心,任性而为,所以都是自废。人的成败安危,不是在外面安立,唯一是在自己的心上安立。不能反观自心、自我教诫,一定会随烦恼而堕落。只有往内反观自心、修好自己的心,才是修行。

  这个自我教言,华智仁波切列举了五十七条,包括日常取舍的方方面面。学了之后,关键是要实行。说得一百句,不说行得一句。平常不提醒自己,人都很容易糊涂。在昏昧时,一定要回光反照,反问自己:对于上师、佛陀,有没有念恩,有没有报答之心?行住坐卧中,有没有提起正知正念?有没有念师念法念戒?有没有把誓言放在心上?这样对照五十七条,要一条条反问,逐一检点,就会发现自己的很多缺点,这样改过自新,才能有所进步。

  下面正式讲教言。

  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

  切不可忘记的有三种,就是不能忘掉恩德深重的善知识,不能忘记大慈大悲的佛陀,不能忘记正念与正知。

  ①莫忘恩重善知识:

  善知识是我们的法身父母,恩德最为深重。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善知识的恩德。我们和善知识结上了法缘,这个因缘是永远不能断的,生生世世都不能分离。每天都应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所以,师徒关系,不是世间一般关系,确实是最特殊、最重大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建立,双方都不可以舍离,生生世世都要融合在一起,直至成佛都不能分离。以弟子方面来说,就是要常常念恩报恩,这是第一个最重要的根本,离开这个,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在父母、上师、长老等曾经饶益过自己的恩人面前,如果不报恩,护法诸天都会耻笑他,这个忘恩负义者会失去助伴,如僵尸一般。相反,如果能常常忆念师恩,一定可以得到意传加持。《赞戒论》说:“恩德胜佛具相上师尊,了知三宝总集之本体,当以坚信诚心作祈祷,获得意传证悟乃特法。”上师是三宝总集的本体,常念上师,以坚信诚心而祈祷,就能得到意传证悟,这就是特法。

  公案:

  唐代石霜庆诸禅师,在道吾大师前得法,后来隐居浏阳洞山,有“浏阳古佛”之称,学者多依他学道。道吾快圆寂时,离开徒众,和庆诸一起住。庆诸迎师住正堂,传记上讲他当时“行必掖,坐必侍,备极敬养之礼。”意思就是行走一定搀扶,坐时一定在旁侍候,敬养之礼作得极为周到。

  宋仁宗国师大觉怀琏,曾问道于舜老夫。后来舜老夫被官吏诬陷,被迫还俗穿俗衣。舜老夫上京城走访怀琏。怀琏让师父住在正堂,自己住偏房。一次皇帝在净因禅院斋僧,使臣见怀琏侍奉舜老夫,执弟子礼,极为恭敬,感到很惊讶。当时怀琏禅师说:“我年青时曾问道于师,岂可以师改换俗衣而变心?”怀琏禅师身为国师仍不忘法乳之恩,堪为后世楷模。

  以学院弟子来说,上师如意宝的传法恩德,大家都不能忘记。人世间的因缘转变很快,人的一生会有很多变化,可是不论周遭人事如何迁变,对于上师的念恩不能改变,要常常饮水思源。不论是在静处闭关修行,还是在世间弘法利生,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不论是遭遇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能忘记师恩。这个念恩心一直不能失去。如果没有了念恩心,那就很危险,生生世世不会得到救度。上师们以菩提心生生世世摄受、饶益我们,尽心尽力利益我们,如果忘恩负义,情理难容。只有常念师恩,才能心心相印,得到上师意传加持。

  ②莫忘大慈大悲佛:

  这里“佛”,就是指十方如来,“莫忘”就是要念佛之意。念佛的范围很广,《三千威仪》上说:“当念有五事,一当念佛功德,二当…

《《正法妙音》第一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