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一冊▪P10

  ..續本文上一頁到你們身邊度化,直至你們往生極樂世界。”

  大恩上師一生最大的心願即令無量衆生往生極樂世界,衆多授記亦一致承許,凡與上師結緣之衆生能往生極樂世界。此頌中,大恩上師亦著重交待:“我們師徒從今以後應當依靠懷業,引導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我等皆爲大恩上師以法乳培育的受教弟子,今後何時何地亦不能忘記上師教言,定須盡己力令一切老母衆生,皆往生極樂淨土。此即爲我等須努力的共同事業,此亦爲繼承大恩上師偉大的佛行事業。望學人能牢記于心。再者,凡與大恩上師結過法緣之衆生,皆須堅信上師願力不虛、加持不虛,以上師與阿彌陀佛本尊無二之方式觀想祈禱,念誦阿彌陀佛名號、心咒,努力圓滿淨土資糧,如是以上師大願之加持,以不可思議的緣起力,定可往生極樂世界。

  以上宣說教言的五個內容。此爲學人須生生世世奉行之教言,亦爲行持菩提道極爲重要之教言。

  此五個教言:

  1、須不離開佛子行積資淨障之修行;

  2、切莫舍法、謗法,修持自己有緣之本尊法門,對一切佛教皆須以清淨心觀想;

  3、須發起平等廣大之菩提心,作苦海衆生之商主;

  4、須護持高尚善規;

  5、須修持懷業引導衆生往生極樂世界。

  時時處處皆應對照此五條,逐一檢點,要求自己,如是上師的金剛句定能極大饒益學人。學人恭敬谛聽後,最爲關鍵者,即須于日常中真正受持大恩上師從淨心乳海中流露的珍貴教言,如是方爲真實受持。

  最後回向善根:

  甲叁、後善:

  以此善根彙合叁世資,祈願彼果成熟于衆生,

  趨至究竟斷證功德海,無勤廣利無邊諸有情。

  以此宣說教言之善根,彙合過去、現在、未來所積一切資糧,祈願其果成熟在衆生相續中,終達究竟斷證功德之大海,無勤廣大利益無邊諸有情。

  此乃藏曆十七勝生鐵龍年五月初八上午座間時,輪涅自在(上師名號)即性而言。隨即由戒律清淨、受持叁藏之堪布南震與齊美仁真造成文字。芒嘎郞!

  二○○五年藏曆九月二十八日于喇榮聖地由錄音整理成文。

  

  自我教言

  

  華智仁波切  造論

  索達吉堪布  譯頌

  切莫遺忘有叁種:莫忘恩重善知識,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與正知。

  恒需憶念有叁種:恒念傳戒之上師,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儀與誓言。

  恒時應具有叁種:身體恒時應有心,

  床榻恒時應有身,心中恒時應放松。

  急須忘掉有叁種:急須忘掉生貪友,

  急須忘掉生嗔敵,急須忘掉癡睡眠。

  恒需謹慎有叁種:衆中出言當謹慎,

  獨處行爲當謹慎,平常觀心當謹慎。

  恒需隱秘有叁種:隱秘自己之功德,

  隱秘他人之過失,隱秘未來之計劃。

  不可宣說有叁種:不宣偶爾出離心,

  不宣自己狡詐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不可去處有叁種:怨仇爭處不可去,

  衆人聚處不可去,玩樂之處不可去。

  不宜言說有叁種:無信者前不說法,

  未問不說自經曆,不說不符實際語。

  不該之事有叁種:友前不該有喜怒,

  承諾不該有變動,行事不該有表裏。

  莫作之事有叁種:切莫自大與傲慢,

  切莫暗中說他過,于誰亦莫作輕毀。

  不應之事有叁種:不于富人施財物,

  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誰亦莫說密語。

  不應觀察有叁種:不應觀察美女身,

  不應觀察友之事,不應觀察己功德。

  隨順之事有叁種:語言隨順于親友,

  衣飾隨順于當地,自心相應于佛法。

  不應聽聞有叁種,不聞他人贊己德,

  不聞喜新者之語,不聞愚者之教誨。

  不能希求有叁種:不求富人之財物,

  不求高貴之地位,不求華麗之衣飾。

  不能誹謗有叁種:不謗衆望所歸者,

  不謗他人買賣物,不謗慈己善知識。

  不能贊歎有叁種:不贊衆夫所指者,

  不贊自大愚昧者,不贊幼稚之孩童。

  不贊不謗有叁種:不贊不謗自親屬,

  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

  如此竅訣尚衆多,總之時時刻刻中,

  自觀自己極爲要,世出世法亦歸此。

  如是略說之教言,無垢智慧瑜伽士,

  爲調自心而宣說,極爲甚深當修持。

  

  自我教言講記

  

  益西彭措堪布 講解

  什麼是“自我教言”?就是自己對自己教誡的語言。什麼是“自我教誡”?就是自己作自己的老師,回光反照,檢點自己的身心行爲,對的地方就要行持,不對的地方就要改正。爲什麼要“自我教誡”呢?用本教言的兩句話來說,就是“自觀自己極爲要,世出世法亦歸此。”(自己反觀自己極爲重要,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成就都歸結在自覺這一點上。)如果不能常常反觀自己,在行爲、語言、心念上就會出生無量過失,勿論出世法,世間法也無法成就。《地藏經》上說,閻浮提衆生,舉步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假如不能時時回光反照,調伏自心,不知不覺當中,就會積罪如山。相反,能夠反觀自律,不但世間法容易成就,出世法也一定能成就。

  比如,宋朝大居士趙清獻,時稱鐵面禦史,平日所作之事,每晚必整衣戴帽,恭恭敬敬地焚香告天,他曾經自言:“晝之所爲,夜必焚香告天,不敢告者則不爲也。”四十余歲,開始究心于宗教,政事之余,常常宴坐,一天宴坐當中,忽聞霹雳聲而大悟,即作偈曰:“默坐公堂虛隱幾,心源不動湛如水,一聲霹雳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趙清獻以如此精誠之心參扣自心,能夠發悟,絕非偶然。

  “自我”二字極爲重要。宋代大禅師英邵武對隱士潘延之說:“古之學者治心,今之學者治迹,然心與迹,相去霄壤矣。”(古代學道之士,一切時中屏息諸緣,一心究道,始終治自己的心,這就是根本。今天的學者,只是向外奔逐,在形相、文字上做,所以是枝末。心和影相,相差有天壤之別。)所以,如果只是一味向外觀察、向外分別、向外攀緣,就是忘記自己,失掉根本。只有時時回光反照,才能修治身心,趣入聖賢之道。六祖說:“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改過必生智慧。”這都是教人要反觀自己,在自己心上修,不是在外相上分別、計較,不是光看別人不觀自己,不是光教訓別人不改正自己。

  上古時代,人都居于巢穴,人人自律,無外在規矩,都自成規矩。現代人,住在高樓大廈中,有規矩也不遵循,都是放縱身心,任性而爲,所以都是自廢。人的成敗安危,不是在外面安立,唯一是在自己的心上安立。不能反觀自心、自我教誡,一定會隨煩惱而墮落。只有往內反觀自心、修好自己的心,才是修行。

  這個自我教言,華智仁波切列舉了五十七條,包括日常取舍的方方面面。學了之後,關鍵是要實行。說得一百句,不說行得一句。平常不提醒自己,人都很容易糊塗。在昏昧時,一定要回光反照,反問自己:對于上師、佛陀,有沒有念恩,有沒有報答之心?行住坐臥中,有沒有提起正知正念?有沒有念師念法念戒?有沒有把誓言放在心上?這樣對照五十七條,要一條條反問,逐一檢點,就會發現自己的很多缺點,這樣改過自新,才能有所進步。

  下面正式講教言。

  切莫遺忘有叁種:莫忘恩重善知識,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與正知。

  切不可忘記的有叁種,就是不能忘掉恩德深重的善知識,不能忘記大慈大悲的佛陀,不能忘記正念與正知。

  ①莫忘恩重善知識:

  善知識是我們的法身父母,恩德最爲深重。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善知識的恩德。我們和善知識結上了法緣,這個因緣是永遠不能斷的,生生世世都不能分離。每天都應發願:“生生世世不離師,恒時享用勝法樂。”所以,師徒關系,不是世間一般關系,確實是最特殊、最重大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一旦建立,雙方都不可以舍離,生生世世都要融合在一起,直至成佛都不能分離。以弟子方面來說,就是要常常念恩報恩,這是第一個最重要的根本,離開這個,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說:“父母上師長老等,利己人前不報恩,護法諸天恥笑彼,失卻助伴如僵屍。”在父母、上師、長老等曾經饒益過自己的恩人面前,如果不報恩,護法諸天都會恥笑他,這個忘恩負義者會失去助伴,如僵屍一般。相反,如果能常常憶念師恩,一定可以得到意傳加持。《贊戒論》說:“恩德勝佛具相上師尊,了知叁寶總集之本體,當以堅信誠心作祈禱,獲得意傳證悟乃特法。”上師是叁寶總集的本體,常念上師,以堅信誠心而祈禱,就能得到意傳證悟,這就是特法。

  公案:

  唐代石霜慶諸禅師,在道吾大師前得法,後來隱居浏陽洞山,有“浏陽古佛”之稱,學者多依他學道。道吾快圓寂時,離開徒衆,和慶諸一起住。慶諸迎師住正堂,傳記上講他當時“行必掖,坐必侍,備極敬養之禮。”意思就是行走一定攙扶,坐時一定在旁侍候,敬養之禮作得極爲周到。

  宋仁宗國師大覺懷琏,曾問道于舜老夫。後來舜老夫被官吏誣陷,被迫還俗穿俗衣。舜老夫上京城走訪懷琏。懷琏讓師父住在正堂,自己住偏房。一次皇帝在淨因禅院齋僧,使臣見懷琏侍奉舜老夫,執弟子禮,極爲恭敬,感到很驚訝。當時懷琏禅師說:“我年青時曾問道于師,豈可以師改換俗衣而變心?”懷琏禅師身爲國師仍不忘法乳之恩,堪爲後世楷模。

  以學院弟子來說,上師如意寶的傳法恩德,大家都不能忘記。人世間的因緣轉變很快,人的一生會有很多變化,可是不論周遭人事如何遷變,對于上師的念恩不能改變,要常常飲水思源。不論是在靜處閉關修行,還是在世間弘法利生,不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不論是遭遇順境,還是逆境,都不能忘記師恩。這個念恩心一直不能失去。如果沒有了念恩心,那就很危險,生生世世不會得到救度。上師們以菩提心生生世世攝受、饒益我們,盡心盡力利益我們,如果忘恩負義,情理難容。只有常念師恩,才能心心相印,得到上師意傳加持。

  ②莫忘大慈大悲佛:

  這裏“佛”,就是指十方如來,“莫忘”就是要念佛之意。念佛的範圍很廣,《叁千威儀》上說:“當念有五事,一當念佛功德,二當…

《《正法妙音》第一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