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一册▪P15

  ..续本文上一页《二规教言论》说:“何人表里为一致,所发誓愿极坚固,众人于彼亦欢喜,诸天喜之何须说。”

  灵源惟清一天和两个僧人入城,晚上才回来。晦堂和尚问:“今天你哪里去了?”灵源说:“刚从大宁回来。”当时死心禅师在旁边,大声呵斥说:“参禅欲超脱生死,发言先要诚实,清兄怎能妄语?”灵源脸热,不敢应对。从此之后,再不入城,不随意发言。(灵源所行与所言不一,即是行事有表里。后诚心悔过,言行不二。)

  下面讲一个阿寄的故事。阿寄是一个下层贫民,但有一颗象金子一般的善心。

  明朝时,徐氏兄弟分家产,老大分到一匹马,老二分到一头牛,三寡妇分到一个老仆人,就是阿寄,已经五十多岁。寡妇哭着说:“马可骑,牛可耕地,老仆人只能白吃饭。”阿寄对她说:“主人认为我阿寄连牛马都不如吗?”

  从此以后,阿寄尽心尽力为主人出谋划策,发家致富。寡妇的金银首饰,共有十二金,拿到山中卖漆,每年得到三倍利润,十二年后,家产达几万金。阿寄帮助主人嫁出三个女儿,又请来老师教育她的两个儿子。二子成人后,都娶了妻子,聘金达千金。阿寄又送他们入太学读书。阿寄见徐家人,即使小孩也必定礼拜,从未轻视过主人,主人女儿虽小,也不与她平坐。后来,阿寄得病,在他临死时,取出全家粗细帐目交给主人说:“两位小主人可以接管了,老奴已尽牛马之报!”阿寄自己的家,没有一寸丝一粒米,一妻一子,衣服仅能遮体。

  阿寄是忠诚守信之人,没有很多花言巧语,不会表面一套,里面一套。几十年当中,尽心尽力辅助主人,一直不变心,今天听到他的事迹都会被他的人格所感动。如果能具足阿寄这样的品行,不论修行,或者做事,都会坚固圆满,足以自立立人。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所以,人格是最关键的基础,人格若能圆满就可以成佛。

  莫作之事有三种:切莫自大与傲慢,

  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毁。

  不可作的事有三种,就是切莫傲慢自大,切莫暗中宣讲他人的过失,对谁也不要轻毁。

  ①切莫自大与傲慢:

  《君主法规论》说:“大士傲慢何必要,若无我慢更庄严,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如果是大士,傲慢有什么必要,没有我慢反而更庄严;如果是劣者,傲慢有何作用,有我慢更会受人轻辱。)

  《萨迦格言》说:“浅学之人极骄傲,学者谦逊又温和,溪水经常哗哗响,大海从来不喧嚣。” (往往学问浅薄之人极为骄傲,真正的学者一定是谦逊温和的,溪水很浅,所以经常哗哗地响个不停,但是深广的大海从来也不喧嚣。)

  ②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毁:

  宋代名臣韩琦,每见文字中有攻人隐恶之处,就亲手封记,不让人见。明代文征明,天性不喜欢听他人过失,见到有人想说过失,往往以其他方式善巧掉转话头。以上诸公都是忠厚自持,所以能够享大禄而贵为名臣。

  下面再讲反面公案:

  有个田霁的人,人很刻薄,对于古代圣贤和当代名士,喜欢评驳其短处。死后,地府以此业因,每天让三条蛇两只蜈蚣出入他的七窍,一年满后,受生为女人。

  《发觉净心经》中记载:一天佛在祇洹精舍说法,有六十人见佛,五体投地,悲泪如雨,他们请问自己前世之事。

  佛说:“以前在拘留孙佛时,你们出家学道,道心渐渐退失。当时有位虔诚施主,供养两位法师,非常恭敬。你们这时生起了嫉妒心,在施主前说法师坏话,让施主渐渐轻视、怠慢法师,断送他的善根。由此你们死后堕在四种地狱当中。很多万年以后,才又作人,五百世都是瞎子,愚痴无智,常常被人轻辱。将来五百年正法灭时,你们还会转生在恶国恶人之地,成为贱人,被人诽谤,迷失本心。又过五百年之后,才灭尽一切业障,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时,阿弥陀佛才给你们授记成佛。”

  宋代高庵禅师住在云居山时,见出家人攻讦他人隐恶,就会告诫说:“做人行事不应如此,林下人以学道为急要,和合是修身之本,怎能放纵贪嗔,坏人行止?”

  不应之事有三种:不于富人施财物,

  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谁亦莫说密语。

  不应作的事情有三种,就是不应对富人布施财物,不应对狡诈者生起信心,对任何人不应宣说应密之语。

  ①不于富人施财物:

  这是教诫我们,对人不必锦上添花,应当雪中送炭。富人钱财多,对他布施财物,不会有很大意义。比如,天天吃山珍海味的人,你送给他一碗小白菜,他心里会想:我家肉多得天天喂狗,送我白菜干什么?但是,如果是一个三日没有进食的乞丐,你施给他一碗饭,他终生难忘这一饭之恩,因为你是在生命攸关时救了他的命。再比如,一个文盲,对他讲解一些书本上的简单道理,就很相应,他会很感恩,但是如果对大学者这样讲,他根本无兴趣,徒增啰嗦而已。所以,任何事情都不能不观察,帮助人应在别人所需之处帮助,如果能作到急他人所急,供他人所需,那就很恰当,不但能对别人提供实际帮助,自己也成就了清净的功德。

  在《左传》上记载一个故事:

  晋国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见桑树荫下,有一个饿汉,知道这人已经三天没有进食,宣子就下马取出食物给他吃。饿汉吃到一半,停下不吃,宣子问他原因,他说:“我想拿回去给老母亲吃。”宣子叫他吃完,另外给他一些肉食,让他带回去。

  后来,晋灵公想要杀害宣子,在门内埋伏士兵,对宣子突然袭击,万分危急之时,忽然有一位勇士把宣子救了。

  宣子脱险之后,就问勇士:“你为什么要救我?”

  勇士说:“我就是桑树下的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址,他不告而别。

  急难之时,能够救济别人,受恩之人心里记得特别深,都会感恩图报,所以以布施解人危难一定会得到善报。布施时对境要观察好,对不愁吃穿的富人不必作财布施,如果有智慧、有能力,可为他们传讲佛法,作法布施,因为法布施对于凡夫来说,都极有必要,但财布施并不是对每个人都相应。

  以前有位冯善人,一生爱作善事。某年隆冬早起,路遇一人,倒卧在雪地中,半身已经冻僵。善人就解下自己的皮袄给他穿,还给他饮食,照顾得很周到。不久,梦见东岳圣帝对他说:“你命中本来无子,因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上天特遣韩琦作你儿子。”后来果生一子,取名为“琦”。孩子从小聪明,三十六岁就作宰相。

  上面公案中被救的人,都是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急需帮助,这时若能伸出援助之手,自己所费虽然不多,但对他人的利益很深,所以得福无量。《菜根潭》上说:“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之人。”

  ②不于狡者起信心:

  什么是狡者呢?表里不一的人,就是狡者。《萨迦格言》说:“狡者伪装语甜蜜,未经观察勿轻信,孔雀身美声悦耳,然彼所食皆为毒。”狡诈者外表装得很好,语言特别甜蜜,未经观察,不能轻易相信他。就象孔雀,外表非常美丽,声音很悦耳动听,但是它所吃的都是毒物。所以外表上好看,话说得好听,并不代表内心的贤善。作为一个修行人,对于好坏、是否有意义等都应该观察、辨别而作取舍,对于狡诈者不能起信心,因为这对自己不仅毫无利益,反而是祸害无穷。

  有时候观察人是很困难的事。藏族有句俗话说,孔雀老虎等动物的斑纹现在外面,有形相,容易看清楚,而人的内心没有形相,不容易了知。人的狡诈往往深藏在心里,不是现在外境的形相上,所以,不观察容易上当。随狡诈者造作恶业,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可能对自他没有实义,甚至有很大危害。所以要特别注意,如果不是按照因果来作取舍,不是按照传承上师、诸佛菩萨的教言来行持,一般人往往会安住在狡诈的心态中,不会做到诚敬、正直。有些人的话虽然动听,但实际行为一点也不相符;有些人没有口才,拙于言辞,实际上心特别好,而且事情也做得好。所以不能单从外相上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一定要仔细观察他的内在有没有清净的善心,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善人。如果不具有清净的善心,所作所为都会成为狡诈的行为。但是,只要仔细观察,再狡诈的人也会露出马脚的。

  经上也这样说:“恶知识者有四辈,一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里面有怨心,但是外表冒充是善知识);二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人恶(在别人面前说好听的话,背后却说人隐恶);三有急时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在有急事的时候,在他人面前愁苦,背后却是心生欢喜);四外如亲厚,内兴怨谋(外表看起来非常亲热、厚道,里面却有各种害人的阴谋)。”以上讲了四种恶知识的差别,都是讲狡诈者的相,认识之后,我们不能对这些人产生信心。

  为什么不能对狡诈者起信心呢?

  《二规教言论》当中说:“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直士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宁可和正直之士结怨仇,直士对于自己的事还是会有利益,但不能与狡诈者交友,因为饶益他们只会遭到损害。正直之士心地正直,他的行为必定会护持他人,不可能损害人,和正直之士相交,情谊绵长,会如江河一般绵延不断。而狡者交友的初衷只是为了获取私利,所以与他交往,即使以慈爱相待,最终仍会成为怨敌。

  由以上论文可知,狡诈者本无利他的善心,只是以自私自利之心,想骗取名闻利养,如果对他起信心,绝无真实利益。

  但是末世众生,喜欢外相,不重内在品德,狡诈者往往受人恭敬、崇拜,这是时代颠倒的恶相。大恩上师在《厌离今生之歌》中说:“自境所住智者看亦不欲看,他处而来精通欺骗手段者,老奸巨猾敬如天尊思此景,佛教真实接近隐没之征兆。”本地安住的智者、真正有道德有修行的人,人们都不喜欢他,认为他很一般;如果从外地来了一位狡诈者,人们都会对他敬若天尊,大话说得越多、越玄妙,越会相信,这是佛教消亡的征兆。

  ③于谁亦莫说密语:

  《君主法规论》…

《《正法妙音》第一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