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说:“应当极其保密语,切莫泄露任何人,密友复传其密友,最终传遍全世界。无论关系再密切,无有必要莫泄露。”我们知道,修密法很多地方需要保密。金刚密法、金刚上师的加持不可思议,密法是非常了义、能即生成就佛果的法门,如果能够在无必要的情况下不乱说,对金刚上师、金刚道友交付的誓言都能很好保密,各方面也比较如法,这样按金刚乘来修持本尊法,或者修持一些秘密的解脱道,都会出现殊胜证相。但是现在一般人,没有按教理辨析,也不按佛法来实行,心与法背道而驰,这就是五浊黑暗时期的一种恶相。
吕新吾曾经说:“我年青时,曾经泄露应密之语,父亲批评我,我对父亲说:“我已对听者警戒,叫他不要泄密。”父亲说:“自己的口都管不住,能管住别人的口吗?而且戒人和戒己,哪个更难呢?你要小心!””
《二规教言论》说:“泄露极为隐密语,令诸信赖者灰心,虽成应供亦不思,此等亦是无愧者。”泄露极为隐密之语,让信任你的人失望,这也是无愧之人。所以,师长、道友委托保密之事一定不能泄露,如果轻易泄露,可能会把事情搞坏,带来众多不必要的违缘,而且重要之事也不敢再委托你去做,这样自己也成为没有信誉之人,不能成为信赖之处。
不应观察有三种:不应观察美女身,
不应观察友之事,不应观察己功德。
不应观察的有三种,就是不应观察美女的身体,不应观察朋友之事,不应观察自己的功德。世界上的事,有些必须观察,有些不能观察,不应观察的你去观察,容易引起邪分别,破坏自己的清净心。
①不应观察美女身:
在欲界当中,男女都喜爱欣赏异性,这是俱生的深重习气,所以必须小心谨慎,异性不能多接触。如果接触频繁,凡夫人必定会生起爱染,断灭自己的修行。
《长阿含经》中,阿难问佛:“佛灭度后,若有女人前来受教,应当怎么办?”
佛说:“不要见面。”
阿难又问:“假如相见怎么办?”
佛说:“不要交谈。”
阿难问:“假如已交谈怎么办?”
佛说:“应当自检心念。”
《增一阿含经》说:莫与女人交往,莫与女人交谈。能远离女人,则远离八难。
《涅槃经》说:“菩萨虽不与女人和合,若见男女互相追随,便生贪爱羡慕之心,亦名毁破净戒。”
在城市当中这一点尤其要注意,现代的青年男女很开放,不守规矩,如果修行者见到男欢女爱生起羡慕之心,很快就会破坏自己的梵行。
下面讲一个公案:
唐代道琳法师,行为严正,以女人是爱染之本,一生不与女人见面,不为女人说法,不受女人食物,不令女人入房。在他临终时,有女弟子来问候病情,道琳法师知道后,遮止不让进入房屋见面。
莲池大师赞叹说:律中也开许为女人说法,只是不得见齿、不得多语,此老绝不为女人说法,似乎矫枉过正。但是末法时代人心轻薄,不忧出家人不为女人说法,只忧说法会变成爱染。如此老,足以为后学榜样。
《大智度论》当中说:“宁以热铁宛转眼中,不以散心邪视女色。”宁可以热铁丸宛转在自己的眼中受苦,也不以散乱心邪视女色,因为以此会破坏自己的清净戒体,染污自相续,故比热铁丸宛转眼中还厉害。
②不应观察友之事:
为什么不能观察朋友的事呢?因为如果经常观察朋友的短处,就会破坏自己的清净心,以观想不清净友情将会渐渐破裂。古人说:“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和人交往,如果常常只见他的短处,不能见他的长处,那就不能长期相处;如果心里常念他的长处,不看他的短处,即使终身与他交游,也不会破裂。孔子也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我们交友应当有宽厚之心,如果能在心里作意朋友的功德,赞叹朋友,认为无友不如自己,以这样的方式交友,友情一定会坚固、纯真。
③不应观察己功德:
为什么不应当观察自己的功德呢?因为凡夫人观察自己的功德容易自满,人一自满,就不会有进步。相反,如果能常见自己的过失,就有改正之处。《了凡四训》上讲:“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意思是,一日不能反省过失,一日就会安于现状,自以为是;一日没有过失可改,一日就不会有任何进步。所以,观察自己的功德,只会滋生自满情绪,不会有改过的动力。对于凡夫来说,反省过失和观察自己功德有不同的效果,前者可以使人上进,后者容易让人下堕。
宋代,谢上蔡拜见程伊川,先生问他:“你作什么工夫?”
他回答:“只求去个“矜”字。”
先生又问:“为何在此处用功?”
他说:“细细检点,自己的病痛都在此处,如能去掉此病,其他善行才有进步的机会。”
伊川先生很高兴,对在坐的人说:“谢子修学可谓是切实用功。”
藕益大师说:“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又说:“古人自牧愈卑,品愈高;今人自视愈高,品愈卑;古人自处愈小,道愈大;今人自视愈大,道愈小。”
随顺之事有三种:语言随顺于亲友,
衣饰随顺于当地,自心相应于佛法。
随顺的事情有三种,就是语言应当随顺于亲友,服饰应当随顺于当地,自己的心应当与佛法相应,也就是心要随顺于佛法。
①语言随顺于亲友,衣饰随顺于当地:
这个“亲友”,从狭义来说,特指这一生的亲友;从广义来说,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亲友。“语言随顺于亲友”,是教人说话要随顺别人的心。“服饰随顺于当地”,是教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要随顺当地的风俗习惯。总之,这个随顺就是《普贤行愿品》当中所说的“恒顺众生”。不论在语言,在服饰,在饮食,在作息时间,在各种生活方式上,都要随顺众生,随顺当地的情况,这是大乘菩萨随顺众生的行为。如果在各方面都能随顺众生,众生与你接触,就会很融洽,很容易沟通,人情一通,万事都会通顺。相反,如果不随顺众生,在语言、服饰等生活方式上,与环境格格不入,那就不能和大众相融,别人和你接触,也会觉得很不融洽、很麻烦,即使作一件小事也不愿意与你合作。所以,随顺众生是菩萨摄受众生、接引众生不可缺少的修行,而且能很好地随顺众生,正是消除执著的善巧方便。
随顺众生,处处替别人着想,处处护持别人的心,这样就能善巧地摄引人心。成办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事业,人心是最关键的因素。得人心,一切事业都会兴盛,不得人心,就会败亡。得人心,只要说一句,下面都会配合。不得人心,人情上不通,事事都不会通顺,事事都会有阻碍。我们要在众生界真正引导众生、摄受众生,一定要注意“随顺人心”这个关键。佛陀也说“人情是世间的福田”,人情上作得好,缘起会很好、很顺。因为一切事说到根本上,都是一个人心的问题,心和心能够相通,几个人的力量合起来就会很巨大。
下面以公案来说明:
高庵禅师住在云居山时,每次听到僧人有病送延寿堂,禅师总是叹息,就象病人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早晚他都亲来问候,以至于亲自煎药煮饭,每次给病人吃之前,自己都要先尝一下。遇到天冷,就抚摸病人的背说:“衣服够不够?”遇到天热,就看病人的脸色说:“是不是太热?”后来高庵禅师从云居山退任,过天台时,随他同去的僧人近五十余人。不能去的,都是流泪送别。禅师盛德感人如此。
人都同样有心,心同样只求安乐、不想求痛苦。我们的言行从哪个方面随顺人心呢?就是从这个与乐拔苦的根本上随顺。在众生希求安乐时,我们把安乐给他,在众生想脱离痛苦时,我们为他分担、解决痛苦,这样就是随顺,这样就可以得人心。对待父母兄弟、对待朋友、对待一切众生,按这个原则来作,就是言行随顺于众生。大恩上师在《胜利道歌》当中也教诫我们应当“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下面再讲一个公案:
有一次,华智仁波切徒步回石渠去举办法会,路遇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小孩,准备去参加法会,同时想乞讨一些财物和食品。见她们孤儿寡母很可怜,华智仁波切就背起她的第二个孩子一路同行。有时候他背着孩子去化缘,化来分给大家,有时候女人抱着幼子去乞讨,有时候是长子去讨饭,回来后共同享用,别人都以为他们是一家人。这样朝夕相处,寡妇觉得“老乞丐”心很好,就对他说:“我们孤儿寡母一路亏你照顾,你也是一个人,不如我们一起生活!”
华智仁波切说:“这件事以后再说!”
在法会前一天,他对妇人说:“今天你们在这里休息,我先行一步,明天法会中再见。”
第二天,华智仁波切登上法座,在传法之前,对下面的人说:“本来我不受供养,但今天我有一位特殊客人,你们要供养财物尽量供养吧。”与会的信众都纷纷供养。
再说寡妇母子在人群中一直没有找到同路来的乞丐。到法会最后一天,寡妇心想:“这个老头也不管我们了,现在我应当把所得财物供养华智仁波切,一则超度亡夫,二则也可以种善根。”这样,她就到法座前敬畏地把财物举过头顶,当她抬头时,看到为自己带孩子的老头竟然成了华智仁波切,她感到非常羞愧。华智仁波切笑着对她说:“我说过一定会让你们母子过得好,这些财物你全部拿去吧!”
华智仁波切为了饶益有情,恒顺众生,完全显现和他们同样的外在行为。寡妇家乞讨,他也去乞讨。寡妇家如何生活,他也一起和他们生活,这样以无我利他的善心和众生完全融合在一起,象一家人一样,真正作到了恒顺众生。能这样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能这样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如来;能这样让众生生起欢喜心,就是让一切如来欢喜。所以,随顺众生是极为重要的修行,真正是随缘自在的大乘修行。作为菩萨,应当在在处处令众生生欢喜心,使众生见闻忆触都种下很好的善根。修到极广大处,就是如《普贤行愿品》所说:“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
《《正法妙音》第一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