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說:“應當極其保密語,切莫泄露任何人,密友複傳其密友,最終傳遍全世界。無論關系再密切,無有必要莫泄露。”我們知道,修密法很多地方需要保密。金剛密法、金剛上師的加持不可思議,密法是非常了義、能即生成就佛果的法門,如果能夠在無必要的情況下不亂說,對金剛上師、金剛道友交付的誓言都能很好保密,各方面也比較如法,這樣按金剛乘來修持本尊法,或者修持一些秘密的解脫道,都會出現殊勝證相。但是現在一般人,沒有按教理辨析,也不按佛法來實行,心與法背道而馳,這就是五濁黑暗時期的一種惡相。
呂新吾曾經說:“我年青時,曾經泄露應密之語,父親批評我,我對父親說:“我已對聽者警戒,叫他不要泄密。”父親說:“自己的口都管不住,能管住別人的口嗎?而且戒人和戒己,哪個更難呢?你要小心!””
《二規教言論》說:“泄露極爲隱密語,令諸信賴者灰心,雖成應供亦不思,此等亦是無愧者。”泄露極爲隱密之語,讓信任你的人失望,這也是無愧之人。所以,師長、道友委托保密之事一定不能泄露,如果輕易泄露,可能會把事情搞壞,帶來衆多不必要的違緣,而且重要之事也不敢再委托你去做,這樣自己也成爲沒有信譽之人,不能成爲信賴之處。
不應觀察有叁種:不應觀察美女身,
不應觀察友之事,不應觀察己功德。
不應觀察的有叁種,就是不應觀察美女的身體,不應觀察朋友之事,不應觀察自己的功德。世界上的事,有些必須觀察,有些不能觀察,不應觀察的你去觀察,容易引起邪分別,破壞自己的清淨心。
①不應觀察美女身:
在欲界當中,男女都喜愛欣賞異性,這是俱生的深重習氣,所以必須小心謹慎,異性不能多接觸。如果接觸頻繁,凡夫人必定會生起愛染,斷滅自己的修行。
《長阿含經》中,阿難問佛:“佛滅度後,若有女人前來受教,應當怎麼辦?”
佛說:“不要見面。”
阿難又問:“假如相見怎麼辦?”
佛說:“不要交談。”
阿難問:“假如已交談怎麼辦?”
佛說:“應當自檢心念。”
《增一阿含經》說:莫與女人交往,莫與女人交談。能遠離女人,則遠離八難。
《涅槃經》說:“菩薩雖不與女人和合,若見男女互相追隨,便生貪愛羨慕之心,亦名毀破淨戒。”
在城市當中這一點尤其要注意,現代的青年男女很開放,不守規矩,如果修行者見到男歡女愛生起羨慕之心,很快就會破壞自己的梵行。
下面講一個公案:
唐代道琳法師,行爲嚴正,以女人是愛染之本,一生不與女人見面,不爲女人說法,不受女人食物,不令女人入房。在他臨終時,有女弟子來問候病情,道琳法師知道後,遮止不讓進入房屋見面。
蓮池大師贊歎說:律中也開許爲女人說法,只是不得見齒、不得多語,此老絕不爲女人說法,似乎矯枉過正。但是末法時代人心輕薄,不憂出家人不爲女人說法,只憂說法會變成愛染。如此老,足以爲後學榜樣。
《大智度論》當中說:“甯以熱鐵宛轉眼中,不以散心邪視女色。”甯可以熱鐵丸宛轉在自己的眼中受苦,也不以散亂心邪視女色,因爲以此會破壞自己的清淨戒體,染汙自相續,故比熱鐵丸宛轉眼中還厲害。
②不應觀察友之事:
爲什麼不能觀察朋友的事呢?因爲如果經常觀察朋友的短處,就會破壞自己的清淨心,以觀想不清淨友情將會漸漸破裂。古人說:“與人交遊,若常見其短而不見其長,則時日不可同處;若常念其長而不顧其短,雖終身與之交遊可也。”和人交往,如果常常只見他的短處,不能見他的長處,那就不能長期相處;如果心裏常念他的長處,不看他的短處,即使終身與他交遊,也不會破裂。孔子也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所以,我們交友應當有寬厚之心,如果能在心裏作意朋友的功德,贊歎朋友,認爲無友不如自己,以這樣的方式交友,友情一定會堅固、純真。
③不應觀察己功德:
爲什麼不應當觀察自己的功德呢?因爲凡夫人觀察自己的功德容易自滿,人一自滿,就不會有進步。相反,如果能常見自己的過失,就有改正之處。《了凡四訓》上講:“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意思是,一日不能反省過失,一日就會安于現狀,自以爲是;一日沒有過失可改,一日就不會有任何進步。所以,觀察自己的功德,只會滋生自滿情緒,不會有改過的動力。對于凡夫來說,反省過失和觀察自己功德有不同的效果,前者可以使人上進,後者容易讓人下墮。
宋代,謝上蔡拜見程伊川,先生問他:“你作什麼工夫?”
他回答:“只求去個“矜”字。”
先生又問:“爲何在此處用功?”
他說:“細細檢點,自己的病痛都在此處,如能去掉此病,其他善行才有進步的機會。”
伊川先生很高興,對在坐的人說:“謝子修學可謂是切實用功。”
藕益大師說:“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癡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又說:“古人自牧愈卑,品愈高;今人自視愈高,品愈卑;古人自處愈小,道愈大;今人自視愈大,道愈小。”
隨順之事有叁種:語言隨順于親友,
衣飾隨順于當地,自心相應于佛法。
隨順的事情有叁種,就是語言應當隨順于親友,服飾應當隨順于當地,自己的心應當與佛法相應,也就是心要隨順于佛法。
①語言隨順于親友,衣飾隨順于當地:
這個“親友”,從狹義來說,特指這一生的親友;從廣義來說,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親友。“語言隨順于親友”,是教人說話要隨順別人的心。“服飾隨順于當地”,是教人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要隨順當地的風俗習慣。總之,這個隨順就是《普賢行願品》當中所說的“恒順衆生”。不論在語言,在服飾,在飲食,在作息時間,在各種生活方式上,都要隨順衆生,隨順當地的情況,這是大乘菩薩隨順衆生的行爲。如果在各方面都能隨順衆生,衆生與你接觸,就會很融洽,很容易溝通,人情一通,萬事都會通順。相反,如果不隨順衆生,在語言、服飾等生活方式上,與環境格格不入,那就不能和大衆相融,別人和你接觸,也會覺得很不融洽、很麻煩,即使作一件小事也不願意與你合作。所以,隨順衆生是菩薩攝受衆生、接引衆生不可缺少的修行,而且能很好地隨順衆生,正是消除執著的善巧方便。
隨順衆生,處處替別人著想,處處護持別人的心,這樣就能善巧地攝引人心。成辦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事業,人心是最關鍵的因素。得人心,一切事業都會興盛,不得人心,就會敗亡。得人心,只要說一句,下面都會配合。不得人心,人情上不通,事事都不會通順,事事都會有阻礙。我們要在衆生界真正引導衆生、攝受衆生,一定要注意“隨順人心”這個關鍵。佛陀也說“人情是世間的福田”,人情上作得好,緣起會很好、很順。因爲一切事說到根本上,都是一個人心的問題,心和心能夠相通,幾個人的力量合起來就會很巨大。
下面以公案來說明:
高庵禅師住在雲居山時,每次聽到僧人有病送延壽堂,禅師總是歎息,就象病人是自己的孩子一樣。早晚他都親來問候,以至于親自煎藥煮飯,每次給病人吃之前,自己都要先嘗一下。遇到天冷,就撫摸病人的背說:“衣服夠不夠?”遇到天熱,就看病人的臉色說:“是不是太熱?”後來高庵禅師從雲居山退任,過天臺時,隨他同去的僧人近五十余人。不能去的,都是流淚送別。禅師盛德感人如此。
人都同樣有心,心同樣只求安樂、不想求痛苦。我們的言行從哪個方面隨順人心呢?就是從這個與樂拔苦的根本上隨順。在衆生希求安樂時,我們把安樂給他,在衆生想脫離痛苦時,我們爲他分擔、解決痛苦,這樣就是隨順,這樣就可以得人心。對待父母兄弟、對待朋友、對待一切衆生,按這個原則來作,就是言行隨順于衆生。大恩上師在《勝利道歌》當中也教誡我們應當“言行恒時隨順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下面再講一個公案:
有一次,華智仁波切徒步回石渠去舉辦法會,路遇一個寡婦帶著叁個小孩,准備去參加法會,同時想乞討一些財物和食品。見她們孤兒寡母很可憐,華智仁波切就背起她的第二個孩子一路同行。有時候他背著孩子去化緣,化來分給大家,有時候女人抱著幼子去乞討,有時候是長子去討飯,回來後共同享用,別人都以爲他們是一家人。這樣朝夕相處,寡婦覺得“老乞丐”心很好,就對他說:“我們孤兒寡母一路虧你照顧,你也是一個人,不如我們一起生活!”
華智仁波切說:“這件事以後再說!”
在法會前一天,他對婦人說:“今天你們在這裏休息,我先行一步,明天法會中再見。”
第二天,華智仁波切登上法座,在傳法之前,對下面的人說:“本來我不受供養,但今天我有一位特殊客人,你們要供養財物盡量供養吧。”與會的信衆都紛紛供養。
再說寡婦母子在人群中一直沒有找到同路來的乞丐。到法會最後一天,寡婦心想:“這個老頭也不管我們了,現在我應當把所得財物供養華智仁波切,一則超度亡夫,二則也可以種善根。”這樣,她就到法座前敬畏地把財物舉過頭頂,當她擡頭時,看到爲自己帶孩子的老頭竟然成了華智仁波切,她感到非常羞愧。華智仁波切笑著對她說:“我說過一定會讓你們母子過得好,這些財物你全部拿去吧!”
華智仁波切爲了饒益有情,恒順衆生,完全顯現和他們同樣的外在行爲。寡婦家乞討,他也去乞討。寡婦家如何生活,他也一起和他們生活,這樣以無我利他的善心和衆生完全融合在一起,象一家人一樣,真正作到了恒順衆生。能這樣隨順衆生,就是隨順供養諸佛;能這樣尊重、承事衆生,就是尊重、承事如來;能這樣讓衆生生起歡喜心,就是讓一切如來歡喜。所以,隨順衆生是極爲重要的修行,真正是隨緣自在的大乘修行。作爲菩薩,應當在在處處令衆生生歡喜心,使衆生見聞憶觸都種下很好的善根。修到極廣大處,就是如《普賢行願品》所說:“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
《《正法妙音》第一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