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敬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饒益一切衆生。”
②自心相應于佛法:
這是要求我們何時何處,自己的心都要和佛法相應,也就是和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無二慧隨順相應。自己的心不追求世間名利,不忘利他,不執著人我相和法我相,就是和佛法相應。雖然環境上會有很多變化,但是佛法的基本原則不能變動。如果以隨順衆生爲借口,自己執著在世間法上,執著在個人利益上,被境界所轉,那就不是與佛法相應。《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行諸善法,是名魔業。”古人說:“心外求法,是名外道。”這都是教誡我們,心要與佛法相應,除此之外,並沒有一種心外的佛法。
不應聽聞有叁種,不聞他人贊己德,
不聞喜新者之語,不聞愚者之教誨。
不應當聽聞的有叁種,就是不應當聽聞他人贊歎自己的功德,不應當聽聞喜新者的語言,不應當聽聞愚者的教誨。
①不聞他人贊己德:
一般人的通病,就是聽到贊歎容易得意忘形,聽到呵斥容易心裏不高興。對于初學者來說,不聽別人的贊歎是很重要的,因爲聽到贊歎,人心會驕慢,有了驕慢就會放縱自己,不會有進步。相反,如果常常聽到批評,人心就會憂慮而向內反思,這樣就有改過自新的機會。而且,常常聽慣贊語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稍微受一點批評,就會難受,覺得失了臉面,即使有缺點,以我慢心作崇也不會虛心認錯。而且贊歎多了,心態會變得高傲,不容易培養謙虛的美德,不肯向人謙虛請教。聽多了贊歎的人也容易增上虛榮心,因爲人人都誇你很好,自己想維持一種很好的形相,一般都會掩飾自己的短處,不願意暴露,這樣就是自誤。所以,初學者沒有佛法的智慧,聽多了贊歎反而有很大的負作用。有時候不善巧的贊歎往往對人有害處。
《君主法規論》說:“倘若無慚彼功德,被人稱頌增毀謗,是故當以有慚愧,護持自己之功德。”(假如自己心裏沒有慚愧,在功德被人贊歎的時候,反而會增上毀謗,所以應當以有慚有愧來護持自己的功德。)
②不聞喜新者之語:
喜新者,就是喜新厭舊的人,也就是情感不穩固容易見異思遷的人。一般情況下,不要與喜新者交友,也不能聽從喜新者的話。古德說:“與其結新交,不如敦舊好。”就是與其結交新友,不如重視舊的友情。
以前楚王下诏尋找遺失的鞋子說:“我悲夫與之俱出,而不與之俱入。”從此國人不敢棄舊。這也是啓發我們作人須要有情義。
東漢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丈夫死後,她想再嫁給宋弘。光武帝親自出面對宋弘說:“富易交,貴易妻,人之常情也。”意思就是,人有了錢,交情就會變;人有了地位,便會換妻子,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宋弘回答說:“貧賤之交不可棄,糟糠之妻不下堂。”光武帝只好對姐姐說:“此事談不成。”從此以後,光武帝對宋弘更加尊重信任。
所以,我們作人要重情義,不能喜新厭舊、得新忘舊。小到衣服物品,大到親情友誼,都有新舊的差別,如果得了新的就忘記舊的,對新的喜愛、對舊的厭棄,那就是薄情之人,叫作喜新者。今天的時代,人情淡薄,換妻子,換丈夫,換老板,換傭人,換朋友,或者在修道方面,換上師,換道友,就象換衣服一樣隨意。古代賢人不是這樣行事,比如宋代的範仲淹,在他作大官時,有叁個女仆人,直到他去世的十年當中,始終沒有換過。象這樣就是重視情義。
爲什麼不能聽從喜新者的話呢?因爲喜新者的心不可靠,所以他的語言也不可靠,往往變化多端,得了東就說東好,得了西就說西好東不好。如果信任他的語言,自己會産生很多誤解,容易冤枉好人。
③不聞愚者之教誨:
在《五分律》上佛對比丘講了一個公案:
往昔,有個摩納在山洞裏誦刹利書,當時一只野狐狸在旁邊專心聽他念誦,心裏有所解。狐狸想:“我理解此書之義,足以作獸中之王。”爾後野狐狸就開始行動。
首先它遇到很瘦弱的狐狸,就要殺它。瘦狐狸說:“爲什麼殺我?”它說:“我是獸王,你不服我,所以要殺你。”瘦狐狸說:“不要殺我,我聽從你。”這樣兩只狐狸就一起走,路上遇到第叁只狐狸,還是如法炮製,使它成爲隨從。這樣輾轉勝伏一切狐狸,又以群狐勝伏一切大象,以衆象勝伏一切老虎,最後以衆虎勝伏一切獅子。野狐狸從此暫作獸中之王。
作了獸王以後,野狐又打妄想:“現在我是獸王,不應以野獸爲妻。”因此,它就乘白象率無數群獸圍攻迦夷城。國王派使者來問:“你們這些野獸爲什麼這樣作?”野狐說:“我是獸王,應娶國王之女爲妻。如果答應,彼此都好,否則就滅掉你的國家。”使者回禀之後,國王召集群臣商議,除一大臣之外,其他人都認爲對方有獅子,戰必失敗,何必爲一個女兒犧牲整個國家,還是送出女兒爲好。但是那個大臣不贊同,他想出一個妙法。大臣說:“大王只要決定交戰日期,可以先對野狐狸祈求一個條件,求它讓獅子先戰鬥再吼叫,這樣它會認爲我們害怕獅子吼,必定讓獅子先吼再戰。到交戰時,國王應命令全城人塞住耳朵。”
國王就依計行事。果然交戰時,野狐讓獅子首先發吼,聽到獅吼聲,野狐心碎爲七分,恐懼得從象上掉落在地,如是群獸都一時逃散。
佛說:“當時的迦夷王,就是我的前身。聰明的大臣,就是舍利弗的前身。野狐狸就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往昔以欺詐得到眷屬,今天也是這樣。”
所以,愚者畢竟是愚者,如果作愚者的弟子,聽從愚者的教誨,最後的結果一定是“一盲引衆盲,相將入火坑。”就象這個公案中,百獸以狐狸爲王,最後不僅狐狸死亡,一切聽從的野獸也都受苦,得不到安樂。《薩迦格言》上說:“交結劣友聞劣論,持執邪見作劣事,此等智者不應行,若行即是愚者也。”(交結下劣的朋友,聽聞下劣的言論,最後就會執著邪見,作下劣的惡事,智者不應當聽從愚者的教誨,如果這樣作,那就是愚者。)
不能希求有叁種:不求富人之財物,
不求高貴之地位,不求華麗之衣飾。
不能希求的方面有叁種,就是不能希求富人的財物,不能希求高貴的地位,不能希求華麗的衣飾。這一頌主要是教人要少欲知足,不能希求世間名利。
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如果不能破除對財物、地位、服飾等的貪執,一切修行都將淪爲世間法。如蕅益大師所說:“倘名關未破,利鎖未開,信言弘法利生,止是眼前活計,一點偷心,萬劫纏繞。縱透盡千七百則公案,講盡叁藏十二分教,崇梵刹如給孤獨園,廣收徒衆如無相好佛,無明業識不斷,俱爲自诳自欺。”
以下引古德懿行,作學人模範。
①不求富人之財物:
隋朝富上法師,住在益州淨德寺時,他把大鬥笠挂在路邊,自己坐在鬥笠下讀經。行人往來,他也不開口化緣,有人布施,他也不口裏咒願。因爲路很僻靜,多年無所獲。別人對他說:“城西北,人多布施也多,爲什麼坐在此處?”他回答:“一錢兩錢就能維持身命,多有何用?”
當時有個趙刺史,對佛法無信心,聽到此事,就想試探一番。他騎馬經過時,假裝掉了一貫錢。但是富上只是讀經,眼睛看也不看。刺史走遠,又令人去取錢,富上也不看。刺史問他:“你一天所得不過一錢,現在一貫錢掉在地上,你見別人拿去,爲何不阻止?”富上說:“不是我的,爲何要妄認?”刺史這才下馬禮謝,心裏歎服而去。
②不求高貴之地位:
唐代無業禅師,唐穆宗派人請他入京,禅師笑言:“我有何德行累煩皇上,你先走,我隨後即來。”禅師便沐浴敷座,告訴門人說:“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空同壽。一切境界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爲境惑,流轉無窮。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是諸佛用心處。”說完端坐,中夜就走了。使臣回奏皇帝,穆宗大欽歎,追封爲大達國師。
宋代雪窦禅師,要去浙江時,學士曾公對他說:“靈隱是天下勝地,住持珊禅師是我舊友。”這樣就寫了一封推薦信給他。
禅師到了靈隱,在大衆當中默默無聞叁年。曾公奉命出使浙西,就來靈隱寺拜訪,但是向人打聽,無人知。當時寺僧有千余人,曾公叫人去查名單,才找到雪窦禅師。曾公問起以前的信,禅師從袖子中取出,還是封得好好的。禅師說:“曾公心意殷勤,但是行腳僧于世無求,豈敢由你的推薦而希求顯貴?”
唐代禅宗四祖道信大師,住在黃梅叁十余年。唐太宗叁次下诏,令他入京,道信大師都是托病推辭不去。皇帝命使者,再不入京就砍頭。但是四祖伸出脖子,等使者來砍,毫無畏懼。使者回告皇上,太宗非常驚歎,並賜珍帛,滿足他隱居山林的志趣。
③不求華麗之衣飾:
宋代張九成,號無垢居士,在大慧禅師座下得法。他從做秀才開始,到考中狀元、作大官,始終粗衣菲食,連筆都是用殘禿的。胡克仁作官時,終身茹素,睡眠用一紙帳。這些都是現宰官身、行比丘行的大德。
宋代真淨禅師住建康保甯寺時,王安石供養禅師素絹。禅師問侍者:“這是什麼?”侍者答:“紡絲羅。”禅師又問:“作什麼用的?”侍者說:“可作袈裟。”禅師指著所穿的布伽黎說:“平常披這個,別人也不會很厭惡。”當時就讓侍者送庫房,估價賣掉供衆。
佛鑒禅師講其師(東山法演和尚)德行:“先師作人節儉,一個缽囊,一個鞋袋,百補千補,還不忍心棄舍。先師曾經說:“這兩件東西隨我出關,已五十年,我豈肯中途抛棄?”曾經有上…
《《正法妙音》第一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