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仁山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不好的习惯养成了,将来会有更坏的习惯。遇到一个人我们都不高兴打招呼,遇到一群人啊,我们就感觉很累了。算了吧,下次再打。我们从这些地方去反观,在生活当中有很多我们疏忽的佛法修学的机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单单有这两句,还不足以显示出佛法的圆满。

  

第三句很关键,自净其意,如果单讲断恶修善,这个世间很多宗教都在推广,而佛法之所以超胜,有这一句自净其意,虽然断恶,而不着断恶之相,虽然修善,而不为自己的善业善果所缚,心地永远保持一尘不染,自净其意啊,是诸佛教,这是一切诸佛对我们的教诲。落实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面对父母的时候,我们能对父母尽一点孝心,对现代人来讲不能要求太多了,一点好象很过份了,虽然这个华人呢还有孝道的传统观念,可是在现实的社会中,孝道的实际行动越来越少了,不好意思说不孝,但是真的感觉孝很难,不容易啊,能对父母尽孝这是善,是大善,佛法修学的第一个科目就是强调孝养父母,我们常常看净业三福的头一句,孝养父母,佛在经上说,假如说佛不在世了,有人想供佛没有机会,怎么办?去供养父母,佛说供养父母的功德,等于供养一生补处,这样的大菩萨,的确是这样。

  

过去有一个年轻人,杨璞,安徽人,他对佛法修学很认真,年纪轻轻啊,想啊,我不能够留在家里,我要到外面去参学,广泛地去寻求这些名师学习佛法,家里面有个八十岁的老母亲,但是,他想啊,我要去学习佛法,还是出去比较重要。听说四川的无际大师是得道高僧,于是就从安徽到四川,可能新加坡同修没这个概念,安徽到四川有多远啊?翻开地图看看,就这么远,实际上很远,不远千里,过去又是走路,也显示出他求法的真诚。好不容易来到四川啊,刚进四川,遇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等他呢,遇到他就说年轻人你来干什么啊?他说啊,听说四川无际大师是得道高僧,我来向他学习佛法,老和尚就说啦,我就是无际大师的徒弟,他派我来接你的,他让我告诉你,见无际大师不如去见佛,也的确是的,我们想想,假如今天哪个地方听说阿弥陀佛在世,恐怕我们不会来这儿听经啊,只要有方法可以去,应该去见佛才对,哪怕跟佛照张像也值得纪念,这个杨璞也是这个心态,实际上啊跟现在很多学佛同修差不多,这就明星效应,听说无际大师很厉害嘛,多少也去看看,心愿满了,是不是真的能学到佛法,那倒说不准了。所以无际大师知道他的心愿,告诉他你见我还不如去见佛,他真的马上就改了,去见佛。佛在哪里啊?老和尚告诉他,说你沿着来的路走回去,原路返回,你最终会遇到一个人,你记住这个人的特征,这个人,反披着黄色的被子,倒穿着草鞋,这是非常重要的特征,你记住了,你假如遇到有人是这样的打扮,你可不要错过了,那就是佛。于是他就很留心,凡夫众生着相啊,一路注意观看没人这样打扮,很失望,回到家,回到家已经是半夜了。敲门啊,过去啊农业社会,农村里深更半夜敲门谁给你开门啊,可是啊只有一种情况是例外,就是父母亲听到是子女的叩门声,因为这个声音太熟悉了,毫不犹豫就出去开门,忘记了冬天很冷,忘记了自己没有穿衣服,杨璞的母亲在家里面天天等着孩子回来啊,左等右等不见,忽然在半夜睡觉听到孩子敲门了,欣喜若狂,衣服来不及穿了,把盖在床上的棉被赶紧披在身上,黄色的棉被,出去时很慌张,鞋子穿反了,赶紧去开门,门一打开,杨璞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啊,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老和尚讲的所谓的佛,原来就是眼前的老母亲,我们想一想,也只有母亲,对子女才会象佛对众生那样无私的付出,不疲不厌的教诲,哪怕是子女再怎么样不争气,慈悲的父母同样不会放弃他,依然等到他回头,只要他肯回头,无不是欢喜接受啊。这样的慈悲心,也只有佛有,也只有父母对子女才有。从子女的角度讲,父母这个心就是佛心,杨璞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原来大师教给他,向佛学习,就是好好的孝养父母,杨璞从此以后,在家里面认真的侍奉母亲,还为孝经作了很长的注解,这是真正学佛的样子。

  

孝养父母,对于大多数学佛同修来讲,在家学佛头一个孝养父母,有人说出家就可以不管了吗?也不是这么说的。佛交待出家首先要父母同意,有人说释迦牟尼佛出家,佛的父母亲都没有同意,那是例外,除非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亲就是不让你出家,不管什么理由,那么这个例外。如果父母亲通情达理,出家要征得父母同意,佛还特别交待,哪怕出家之后,父母亲如果没有人照顾,没人孝养了,还要减去自己供养当中的一份去孝养父母。佛经上有个真实的记载,佛当年在世的时候,有一年印度干旱闹饥荒啊,没有粮食,大家没饭吃,当然嘛,比丘出去托钵,就比较困难,所以很多时候托空钵,托不到饭,佛呢,出去托钵也是的,他说共业啊,有一天佛出去托钵,走了一圈没托到,正好有一个比丘沿路回来,看到佛托个空钵就问佛,说世尊有没有吃饭吗?佛说没有,你们都托不到,我怎么能托到呢,比丘听到心里面非常难过,想想,佛是多大的福报,人天导师啊,可是竟然没有人来供养,修这个福报,哎呀,太可惜了。可是转念一想啊,我太幸运了,这个机会让我遇到了,我要来供养佛,于是就想我无论如何要去找来一钵饭去供佛,可是大家都托不到,到哪里去找,他就想把自己的袈裟,出家人的袈裟三衣啊卖掉,印度人的衣服现在还差不多是一块布,袈裟也是这样,过去布料很值钱,所以一块大的布料也能卖一点钱换一钵饭,得到这一钵饭之后,赶紧来供养佛,佛知道就是给他这个机会,但是故意问他,说比丘啊,这荒年大家都托不到饭,你这一钵饭从何而来啊?比丘说,我是用袈裟换的,我来供佛,佛听到之后,很严肃地告诉他,说这一钵饭我不能接受,佛说,袈裟出家人穿的这个25条衣三衣是三世诸佛正法的形象,用现在的话讲,这是佛教的标志,是僧团的唯一标志,一切诸佛出世都是穿它,这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三宝的功德都在这个形象上,你现在用这个袈裟换来一钵饭,我没有这个大的功德,来接受你这一钵饭。比丘听到了就难过了,想一想佛都不接受这一钵饭,这个天底下还有谁能够接受?佛马上问他,说比丘啊,你父母还在世吗?还在,你现在把这一钵饭端回去供养父母,你的父母能够消受,比丘就不明白了,佛都不能消受,我的父母一个凡夫如何消受啊?佛说了,因为父母能生你身的缘故,所以他能消受你的供养,你的一切都来自于父母,当然你这一钵饭,也跟你父母是有关系的,你是用你父母给你的身体来换取这一钵饭,所以你的父母能够接受这一钵供养。然后又问他,你的父母对佛法有没有信心?说没有,佛说正好,把这一钵饭拿回去,赶紧供养父母,再为父母说法,你的父母就对佛法有信心了。佛说,父母的恩德无以伦比,以是因缘应当孝养父母。佛没有说你把最好的饭拿给我吃,你们都来供养我,没有,教导众生如何孝养父母摆在第一位,这说明什么呢?佛法非常重视现实的生活,这一点很多人误会了,以为佛法是消极的,是厌世的。学佛人呢都躲到一边凉快去了,尤其看到出家人,所谓遁入空门,什么也不管也不问了,变成这个社会的累赘,这是自古以来很多社会大众的观念,而不知道,大乘佛法原本就是积极的,以菩萨的精神入世,来做世间的事业,世间的事业统统都是佛法。

  

孝养父母,在这一般人看来,这是世间上的事,学佛人孝养父母是佛法,夫妻和睦是佛法,学佛同修夫妻要吵架呢,关起门来,别让佛法形象破坏了,兄弟不和,在自己家里可以,你一定不和怎么办呢,就在家里不和,可是真正学佛人是不应该这样,在家学佛,家庭和睦摆在第一位。那有人说就和不了,我想和他就不给我和,那怎么办呢?俗话讲得好啊,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总是双方都有原因,只不过可能哪一方面偏多而已,学佛同修明了因缘果报就要知道,成为一家人,这是多生多劫的因缘,如果是善缘相聚,欢欢喜喜很好,如果是恶缘、逆缘相聚呢,哎呀消业障的好机会,你不用找,人家自己找来了,多好,要心甘情愿的去还,欢欢喜喜去供养,不要埋怨,不要发牢骚,这是成就自己道业的增上缘。真正明白佛法在生活中的妙用,真是啊,我们所说的佛法的确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幸福美满,生活有了佛法,会更加充实,佛法落实在生活中,才更加有活力。对于念佛法门,我们提倡的是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净土法门的殊胜,为什么末法时期净土法门最为殊胜,适合一切众生修学,就是这个法门不离世间任何事业,依然可以了生脱死。古人说的好,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这就是净土法门殊胜之处。

  

实际上讲到幸福,世间上很多人都在追求,可是幸福啊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有很多人认为,幸福快乐就是赚很多很多的钱,尤其是现代人,现代人把幸福的观念就锁定在大把大把的钞票上,于是现在是全民了,小朋友从小知道有钱这个字,就开始问父母要钱,因为自己不会赚钱,不会赚会要,想尽所有的理由,问父母要,尽量要,要到父母不给了,自己去赚,长大成年了出去赚钱、挣钱,好了赚完钱、挣完钱了花钱,花的没有了不得已借钱。再过不久啊,新加坡还有一个更快的途径——赌钱,赌到最后啊,说老实话大家都没钱,钱被这个老虎机吃掉了,不但把时间输进去了,精力输进去了,可能人的一生就因此输进去了,这是说啊你得不到这个幸福的概念,纵然真的得到这个所谓幸福的概念,就是真的得到很多金钱了,真的就快乐吗?就一定幸福吗?不一定啊,过去有一个农民,平常呢生活过得蛮好,每一天种地啊日子也算是过得很平稳,…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仁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