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学▪P2

  ..续本文上一页所用的一切东西统统是负债的。

  他们工作非常认真、非常勤奋,为什么?还债!哪有你们这样清闲自在!你们的工作多么轻松,没有一点压力。下班之后,几个朋友在一块聊天,门口摆几个小桌子、小凳子,聊天,有说有笑,在那里吃花生米、喝老酒,外国人哪有这种闲情逸致!我这给他一解释,他们慢慢能体会到,外国人从生下来就负债,到老死都还不清。还不清怎么办?还不清来世要还,我们中国人晓得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人不是一生就完了的,一生就完了,没事了,欠债欠再多,死了一切都完了。中国人知道债负多了,死了就不得了,来生要还,生生世世永远还不清,你说这个日子多苦!所以美国人那种生活,我们中国人不会去过。今天有汽车公司可以贷款给你买汽车,你要不要?不要。有银行贷款给你买房子,你要不要买?你也不要。为什么?无债一身轻。

  所以圣贤人教诲我们,我们落实在生活上,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负担,这个日子好过。物质生活苦一点,精神生活充沛。所以,中国跟美国比较起来,他有他的好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好处,中国人好处是真的,他那个好处未必是真的。所以,我让他们多想想,你们智慧就开了。我们中国人在海外,有很多年岁比较大的,念过中国古圣先贤教诲的,在外面生活都很老实,总以不负债为原则,非不得已决定不贷款,决定不负债。这就是“学而时习之”,要把我们所学到的落实,这是真的有用,你才能得法喜充满。

  你的学问、道德成就了,谚语所谓“实至名归”,你的名声自然就远闻。于是慕名而来跟你学习的,这是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真乐,为什么?他到你这个地方来,想得到的是什么?想得到的是道!想得到的是学!他是为道学而来的,他不是为名闻利养来的,不是为五欲六尘来的,这种朋友志同道合。你学圣贤有成绩了,他想学,不知道从哪里学起,来向你请教。孔老夫子如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跟他学习,我们在书本里面看到记载,夫子有学生三千人,弟子三千。这三千学生里面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个人。

  凡是跟圣人,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但是成就的成绩一定有高下不等,这是一定道理,于是像儒家讲的圣人、贤人、君子。三千人,我们深深相信至少也是君子之人;成就更高的是贤人,七十二贤;圣人。以后在中国尊称孟子是圣人,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亚圣,换句话说,仅次于孔子。人本来是圣、是贤,这个我们一定要肯定,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要肯定这句话。学佛的人要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我们学习能够达到颠峰的基础、根本,这个认知要坚定、要坚固,决定不动摇。人性本善,皆有佛性。现在又能够立志学圣,当然他能够成圣。为什么成不了圣?烦恼习气没有断干净。在佛法里面讲,见思烦恼断尽了,证阿罗汉果,佛教里头的小圣;再把尘沙烦恼断尽,证辟支佛果,这是佛法里头的中圣;再把无明断尽,这是佛法里面的大圣。大圣是佛,大圣是法身菩萨,中圣是缘觉,小圣是声闻。儒家的贤人是中圣,儒家的君子是小圣,都是善人,佛经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知识,都是。夫子当年在世,私人教学,五年有这样殊胜的成就,不可思议。

  所以,教学一定要懂得尊师重道,学习有没有成就,关键是在你对于圣学有没有尊重的心。印光大师所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你去求学,你去修道,对于道学没有诚敬的心,佛来教你,夫子亲自来教你,你也得不到利益,这是一定的道理。老师差一点,但是你自己具足十分的诚敬心,你还是得十分利益,你肯定超过老师,这就是古人常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的道学还没有达到那么高,你超过了。你为什么超过?你对于道学诚敬的心超过他,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你要能信得过,这个东西第一就是相信自己,自信心摆在第一位。

  佛法跟基督教不一样,过去我在美国达拉斯,我跟这些宗教相处得也非常好。有一天基督教有四、五个牧师来看我,他们提出说净土宗第一个讲信,信就能往生。他说我们基督教也讲信,信就得救,我们是相同的。我跟他讲不同。他说为什么?我说我们信,第一信自己,第二才信佛。你们第一个信上帝,你们没有信自己,不一样。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讲信讲六个,第一个信自己,第二个信佛,第三个信理(道理),第四个信事,第五个信因,第六个信果。信里头讲六条,你们只是信上帝,其它的没有讲,我们这个跟你的不一样。所以最重要是要有自信心,自己相信自己能成就。相信人性本善,相信皆有佛性,这是信因;相信自己修学一定成就,那是信果。在教学当中,师生统统提升境界,不亦乐乎!世间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快乐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下面这一段,“学圣学贤”。第一要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存心。世尊在大乘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的,宇宙、虚空、法界、剎土、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我们现在讲的思想。《楞严经》上讲,“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些话讲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于是我们应当存什么样的心,这是修行成就的关键。

  大乘法里面以菩提心为体,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小乘、中乘,也就是说声闻缘觉,菩提心没有发出来!权教菩萨虽然发了菩提心,不圆满。什么叫菩提心?马鸣菩萨《起信论》上说的,是历代许许多多祖师大德常常引用的,菩提心之体,是“直心”。菩提心的作用,作用又分两种,一个是自受用,对自己的,直心怎么对自己,对自己起的作用叫“深心”;对别人,叫“大悲心”,《论》上讲的。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说,也说三种,菩提心之体是“至诚心”,自受用是“深心”,他受用是“回向发愿心”。我们把《经》跟《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格外的明显了。《论》上讲的直心,《经》上讲的至诚心,我们知道,菩提心是真心,真心之体是真诚、至诚,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之体,也就是自性性德之体,就是真诚。它起作用,《经》跟《论》自受用都讲的深心,古大德解释什么叫深心?好善好德,这个话讲得也不错。我们在此地依照《无量寿经》上的说法,我们把自受用,什么叫深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这是深心,自受用。所以,你自己用什么心对待自己?第一个要清净,决定不能够染污,净而不染;你要用平等心对待自己,要养自己的平等心;要养自己的正觉心,觉而不迷;平等心是正而不邪。这就是觉正净,觉正净是三宝!自性三宝,自受用。大悲心、回向发愿心,就是慈悲心,我们用十个字五句来说菩提心,大菩提心,就很容易懂。

  所以最重要的,体最重要,真决定不是假的,诚决定不是虚妄的,真诚到极处。真诚的样子是什么?下面这四句是真诚的样子,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诚的流露。在戒定慧三学里面,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正觉是慧学,你看这就是戒定慧,是自性里面的戒定慧,本来具足的。现在为什么失掉?是迷了自性,迷了真诚,真心迷了就变成妄心,妄心不真不诚,所以称之为妄心。妄心起作用当然跟这个相违背,清净平等觉没有了,戒定慧没有了。清净变成了染污;平等则变成了不平,贡高我慢;智慧变成愚痴,正觉变成愚痴。这就是三毒烦恼贪瞋痴,清净的反面,贪;平等的反面,瞋恨;正觉的反面,愚痴;迷了就是贪瞋痴,觉了就是戒定慧。所以,清净平等觉是三学,戒定慧三学;又是三宝,正觉是佛宝,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你看看三学、三宝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为什么不用它?

  修行、学佛、修道,修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就是学这个,换句话说,今天我们要的是回头,从虚伪里面回归到真诚,从贪婪里面回归到清净,从嫉妒、障碍回归到平等,从愚痴回归到正觉,就学这个。你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心对待一切众生,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大慈大悲,就是神圣之爱。世间许多宗教讲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真主对一切众生是仁慈的,这就是大慈大悲。没有前面这四句,哪里来的慈悲?慈是帮助一切众生得乐,悲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我们用这个心,用这个心的人就叫做菩萨,菩萨是觉悟的人,用这个心就是觉悟的人。起心动念与这个相违背,他是迷惑的人,他没有觉悟。迷惑的人是六道凡夫,觉悟的人是菩萨,菩萨跟凡夫在这一念之间。

  大菩提心落实到日常生活,在生活里面,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的是菩提心,用的是真心。所表现的一定是看破,看破就是明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体性、现相清楚明白了,理事、因果就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尽了。六个字,性相、理事、因果,你都能通达明了,这是看破,看破之后你肯定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执着,见思烦恼断了,放下了;放下分别,尘沙烦恼断了;放下妄想,无明烦恼也断了,你的自性圆圆满满的显现出来。圆圆满满显现出来的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为究竟圆满佛。

  所以,佛门里面修学最重要的原则,总的纲领,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就是看破、放下。你能看破一分,你就会放下一分。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看破,没有看破是你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你放不下。这个社会一般人,也是讲一切众生,为什么把生死看得那么重,贪生怕死。为什么看得这么重?原因是他不了解生死的真相,他要真的了解生死真相,他把生死就放下了。生死的真相是什么?身有生灭,灵性没有生灭,你能懂得这个道理,这身有什么了不起!身就像一件衣服一样,身死了,这个衣服脱掉了,丢了,不要了!灵性是自己,他又去换一件衣服,如果在六道,他又…

《劝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师及教学之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