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用的一切東西統統是負債的。
他們工作非常認真、非常勤奮,爲什麼?還債!哪有你們這樣清閑自在!你們的工作多麼輕松,沒有一點壓力。下班之後,幾個朋友在一塊聊天,門口擺幾個小桌子、小凳子,聊天,有說有笑,在那裏吃花生米、喝老酒,外國人哪有這種閑情逸致!我這給他一解釋,他們慢慢能體會到,外國人從生下來就負債,到老死都還不清。還不清怎麼辦?還不清來世要還,我們中國人曉得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人不是一生就完了的,一生就完了,沒事了,欠債欠再多,死了一切都完了。中國人知道債負多了,死了就不得了,來生要還,生生世世永遠還不清,你說這個日子多苦!所以美國人那種生活,我們中國人不會去過。今天有汽車公司可以貸款給你買汽車,你要不要?不要。有銀行貸款給你買房子,你要不要買?你也不要。爲什麼?無債一身輕。
所以聖賢人教誨我們,我們落實在生活上,心裏頭沒有憂慮、沒有牽挂、沒有負擔,這個日子好過。物質生活苦一點,精神生活充沛。所以,中國跟美國比較起來,他有他的好處,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好處,中國人好處是真的,他那個好處未必是真的。所以,我讓他們多想想,你們智慧就開了。我們中國人在海外,有很多年歲比較大的,念過中國古聖先賢教誨的,在外面生活都很老實,總以不負債爲原則,非不得已決定不貸款,決定不負債。這就是“學而時習之”,要把我們所學到的落實,這是真的有用,你才能得法喜充滿。
你的學問、道德成就了,諺語所謂“實至名歸”,你的名聲自然就遠聞。于是慕名而來跟你學習的,這是朋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真樂,爲什麼?他到你這個地方來,想得到的是什麼?想得到的是道!想得到的是學!他是爲道學而來的,他不是爲名聞利養來的,不是爲五欲六塵來的,這種朋友志同道合。你學聖賢有成績了,他想學,不知道從哪裏學起,來向你請教。孔老夫子如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跟他學習,我們在書本裏面看到記載,夫子有學生叁千人,弟子叁千。這叁千學生裏面有成就的,有七十二個人。
凡是跟聖人,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但是成就的成績一定有高下不等,這是一定道理,于是像儒家講的聖人、賢人、君子。叁千人,我們深深相信至少也是君子之人;成就更高的是賢人,七十二賢;聖人。以後在中國尊稱孟子是聖人,孔子爲至聖,孟子爲亞聖;亞聖,換句話說,僅次于孔子。人本來是聖、是賢,這個我們一定要肯定,儒家講的“人之初、性本善”,要肯定這句話。學佛的人要肯定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這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我們學習能夠達到顛峰的基礎、根本,這個認知要堅定、要堅固,決定不動搖。人性本善,皆有佛性。現在又能夠立志學聖,當然他能夠成聖。爲什麼成不了聖?煩惱習氣沒有斷幹淨。在佛法裏面講,見思煩惱斷盡了,證阿羅漢果,佛教裏頭的小聖;再把塵沙煩惱斷盡,證辟支佛果,這是佛法裏頭的中聖;再把無明斷盡,這是佛法裏面的大聖。大聖是佛,大聖是法身菩薩,中聖是緣覺,小聖是聲聞。儒家的賢人是中聖,儒家的君子是小聖,都是善人,佛經裏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知識,都是。夫子當年在世,私人教學,五年有這樣殊勝的成就,不可思議。
所以,教學一定要懂得尊師重道,學習有沒有成就,關鍵是在你對于聖學有沒有尊重的心。印光大師所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你去求學,你去修道,對于道學沒有誠敬的心,佛來教你,夫子親自來教你,你也得不到利益,這是一定的道理。老師差一點,但是你自己具足十分的誠敬心,你還是得十分利益,你肯定超過老師,這就是古人常說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老師的道學還沒有達到那麼高,你超過了。你爲什麼超過?你對于道學誠敬的心超過他,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你要能信得過,這個東西第一就是相信自己,自信心擺在第一位。
佛法跟基督教不一樣,過去我在美國達拉斯,我跟這些宗教相處得也非常好。有一天基督教有四、五個牧師來看我,他們提出說淨土宗第一個講信,信就能往生。他說我們基督教也講信,信就得救,我們是相同的。我跟他講不同。他說爲什麼?我說我們信,第一信自己,第二才信佛。你們第一個信上帝,你們沒有信自己,不一樣。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面講信講六個,第一個信自己,第二個信佛,第叁個信理(道理),第四個信事,第五個信因,第六個信果。信裏頭講六條,你們只是信上帝,其它的沒有講,我們這個跟你的不一樣。所以最重要是要有自信心,自己相信自己能成就。相信人性本善,相信皆有佛性,這是信因;相信自己修學一定成就,那是信果。在教學當中,師生統統提升境界,不亦樂乎!世間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快樂的。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段,“學聖學賢”。第一要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存心。世尊在大乘經裏面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講的,宇宙、虛空、法界、剎土、衆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我們現在講的思想。《楞嚴經》上講,“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些話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于是我們應當存什麼樣的心,這是修行成就的關鍵。
大乘法裏面以菩提心爲體,發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小乘、中乘,也就是說聲聞緣覺,菩提心沒有發出來!權教菩薩雖然發了菩提心,不圓滿。什麼叫菩提心?馬鳴菩薩《起信論》上說的,是曆代許許多多祖師大德常常引用的,菩提心之體,是“直心”。菩提心的作用,作用又分兩種,一個是自受用,對自己的,直心怎麼對自己,對自己起的作用叫“深心”;對別人,叫“大悲心”,《論》上講的。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說,也說叁種,菩提心之體是“至誠心”,自受用是“深心”,他受用是“回向發願心”。我們把《經》跟《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格外的明顯了。《論》上講的直心,《經》上講的至誠心,我們知道,菩提心是真心,真心之體是真誠、至誠,真誠到極處,這是菩提心之體,也就是自性性德之體,就是真誠。它起作用,《經》跟《論》自受用都講的深心,古大德解釋什麼叫深心?好善好德,這個話講得也不錯。我們在此地依照《無量壽經》上的說法,我們把自受用,什麼叫深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這是深心,自受用。所以,你自己用什麼心對待自己?第一個要清淨,決定不能夠染汙,淨而不染;你要用平等心對待自己,要養自己的平等心;要養自己的正覺心,覺而不迷;平等心是正而不邪。這就是覺正淨,覺正淨是叁寶!自性叁寶,自受用。大悲心、回向發願心,就是慈悲心,我們用十個字五句來說菩提心,大菩提心,就很容易懂。
所以最重要的,體最重要,真決定不是假的,誠決定不是虛妄的,真誠到極處。真誠的樣子是什麼?下面這四句是真誠的樣子,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誠的流露。在戒定慧叁學裏面,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正覺是慧學,你看這就是戒定慧,是自性裏面的戒定慧,本來具足的。現在爲什麼失掉?是迷了自性,迷了真誠,真心迷了就變成妄心,妄心不真不誠,所以稱之爲妄心。妄心起作用當然跟這個相違背,清淨平等覺沒有了,戒定慧沒有了。清淨變成了染汙;平等則變成了不平,貢高我慢;智慧變成愚癡,正覺變成愚癡。這就是叁毒煩惱貪瞋癡,清淨的反面,貪;平等的反面,瞋恨;正覺的反面,愚癡;迷了就是貪瞋癡,覺了就是戒定慧。所以,清淨平等覺是叁學,戒定慧叁學;又是叁寶,正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淨是僧寶。你看看叁學、叁寶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我們爲什麼不用它?
修行、學佛、修道,修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就是學這個,換句話說,今天我們要的是回頭,從虛僞裏面回歸到真誠,從貪婪裏面回歸到清淨,從嫉妒、障礙回歸到平等,從愚癡回歸到正覺,就學這個。你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心對待一切衆生,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大慈大悲,就是神聖之愛。世間許多宗教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真主對一切衆生是仁慈的,這就是大慈大悲。沒有前面這四句,哪裏來的慈悲?慈是幫助一切衆生得樂,悲是幫助一切衆生離苦。我們用這個心,用這個心的人就叫做菩薩,菩薩是覺悟的人,用這個心就是覺悟的人。起心動念與這個相違背,他是迷惑的人,他沒有覺悟。迷惑的人是六道凡夫,覺悟的人是菩薩,菩薩跟凡夫在這一念之間。
大菩提心落實到日常生活,在生活裏面,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用的是菩提心,用的是真心。所表現的一定是看破,看破就是明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體性、現相清楚明白了,理事、因果就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盡了。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你都能通達明了,這是看破,看破之後你肯定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執著,見思煩惱斷了,放下了;放下分別,塵沙煩惱斷了;放下妄想,無明煩惱也斷了,你的自性圓圓滿滿的顯現出來。圓圓滿滿顯現出來的這個人,我們就稱他爲究竟圓滿佛。
所以,佛門裏面修學最重要的原則,總的綱領,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就是看破、放下。你能看破一分,你就會放下一分。你爲什麼放不下?你沒有看破,沒有看破是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你放不下。這個社會一般人,也是講一切衆生,爲什麼把生死看得那麼重,貪生怕死。爲什麼看得這麼重?原因是他不了解生死的真相,他要真的了解生死真相,他把生死就放下了。生死的真相是什麼?身有生滅,靈性沒有生滅,你能懂得這個道理,這身有什麼了不起!身就像一件衣服一樣,身死了,這個衣服脫掉了,丟了,不要了!靈性是自己,他又去換一件衣服,如果在六道,他又…
《勸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