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学▪P5

  ..续本文上一页佛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菩萨、罗汉、祖师大德是我们的学长,他们修学已经有了成就,可以做我的榜样,可以做我的模范,他代佛担负助教的责任,他是佛的助教,我们依他就跟依佛没有两样。他所依靠的是经典,他不能自己造一部经来教我们,这个不可以,那他就不是我们的善知识了,他所使用的教科书决定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他把他自己修学的经验、修学的心得,为我们说明,让我们一起共享,如是而已!这个我们称为善知识,我称他为和尚,你要知道第一和尚(和尚是亲教师),第一位和尚是释迦牟尼佛,他们是代表和尚。孝亲尊师,你要懂!

  自己修学有没有成就,印光大师讲得好,完全在你自己“诚敬”。在中国社会常讲的“敬业”,你对学业、你对道业有没有尊敬的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许许多多人经年累月学了多少年,十几年、几十年了,烦恼习气一点都没有断。什么原因?你对于这个道学没有诚意。“我有诚意!”是的,你自己以为有诚意,这个不是假的,你说的话不是假的;但是你那个诚意不是真的诚意,你自己都误会了。自己不晓得自己的心是个妄心,妄心里怎么能出诚意,哪有这种道理!连儒家讲诚意、讲正心,也有条件的,不是随便讲的。

  儒家讲“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格物是什么?这是真正做功夫了,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做。物是物欲,用现代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五欲六尘的贪恋。你对于五欲六尘的贪恋有没有放下?我常常勉励同学们,你想真的学佛、想真有成就、想真正有把握往生,你必须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瞋痴慢,贪瞋痴慢里面就包括是非人我。这些东西统统放下,你的烦恼习气就去了一半。你的智慧慢慢就会开了,经典里面的话你就能听得懂了,你能体会到里面的意思;换句话说,你会尝到法味,你会得法喜。就像六祖惠能大师见五祖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有没有?如果你见到五祖,你跟他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你是凡夫!你学佛你没有得道。

  佛法殊胜功德的利益你没得到,你要得到的话决定是烦恼轻、智慧长。尤其我在讲席里常常说、常常提醒,为什么?大家都犯这个毛病!就是对一切人事物有控制的念头、有占有的念头,这就迷了;诸佛菩萨绝对没有这种念头。示现在世间,或者是住持佛法,他为正法久住,为利益一切众生,决定没有自私自利。这个自私自利的表现就是要控制一切人事物,要占有一切人事物,没有这个念头。所以他不生烦恼,他只生智慧,对人、对事、对物,决定遵守佛陀的教诲。佛陀给我们讲的多半是原理原则,我们一切的作为总是以这个为标准,不至于太离谱。

  所以,用心用真诚心,烦恼不断真诚心不能现前,我讲的这个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去掉、放下了,你才有一点诚意。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二分诚敬、三分诚敬,有了,有个两、三分的诚敬,那就很了不起,你学佛能得两、三分的受用!从此之后,你的功夫逐渐向上提升,境界愈来愈佳了。他怎么不欢喜,法喜充满!这是学佛真有受用,特别在现前这个时代,佛法衰微到极处。

  早年,九0年初那个时候,我每年都会到北京去一趟,去干什么?看黄念祖老居士。他在中国讲《大乘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我在海外也是讲这部经。前几天,我把李老师传给我的本子给江老师看,当时在座的许多人都看到了。这个本子五十年前李老师在台中讲的,在台中法华寺,那个时候我跟他没见过面。你看他的眉注,毛笔,规规矩矩,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小段,他都注得很清楚。我跟他老人家十年,他就把这个东西交给我。当时我一看到就非常欢喜,我给老师报告,我说老师,有你这样这么详细的眉注,我学讲这个经不会有障碍。老师笑笑:现在不可以讲!我说:为什么?他说:你年岁太轻了,功力还不够,如果遇到有人反对、障碍的时候,你抵不住!

  所以,我就把本子收下来,打消讲这个经的念头,到台北去讲《大佛顶首楞严经》。一直到李老师往生,我就又想起这个本子,这个本子许许多多的人没有看见过,原本在我手上。所以我就发心印一万册,把这个功德回向给老师,增高品位!没有想到这个本子印出来的时候,到处结缘,每个人看到都欢喜。于是乎都来找我,“法师!怎么样,讲一遍给我们听听”,所以第一遍是在美国讲的。从这个之后就讲开了,讲到现在是第十一遍,第十一遍是在新加坡讲的。在此地我们是讲《华严》,这两次在新加坡讲这个经,我去一次讲五天,连续讲五天,听众超过三千人,法缘依然是很兴盛。

  由此可知,欢喜听这部经的人,这部经的缘分特别殊胜。这是《经》的功德,不是我的力量,我没有这么大的福报。怎么知道?我讲经讲了很多,但是讲任何一部经,听众总没有讲《无量寿经》听众那么多。所以我就知道这不是我的功德,我没有这个能力。如果是我讲得好的话,应当我讲任何经典都有这么多的听众,没有!只有讲《无量寿经》,人就会那么多,比讲《华严经》的听众还多,感应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学习一定要认真努力,尤其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现在依《无量寿经》修行的人很多,每天念五遍、十遍,这还是做预备工作,你没有真干。什么叫真干?要把《无量寿经》上讲的道理,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无量寿经》里面的教训,确确实实用它来改正我们身、口、意三业的行为。经本一展开,序分,还没有到正宗分,序分就把修行三个纲领提出来了。“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你看看总纲领就提出来了,身口意三业清净,我们懂不懂这个道理。三业清净就是真诚的流露,真心,菩提心!真心是菩提心,它就透出来!这叫修行。

  跟《坛经》里面能大师说的一样,“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也有人说:法师,人都不见世间过,这人不变成白痴,不变成傻瓜了,怎么他连个善恶都没能力辨别,那是傻子、白痴,那是真修行人?这是你自己错会了意思,经典、祖师没说错,他们有定、有慧,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叫不见世间过?不把世间一切众生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这叫不见,不是不知道,不知道变成白痴!为什么不放在心上?如果把世间一切众生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自己的心不就变成垃圾桶了吗?那就错了。

  我们六道凡夫就是这样的,喜欢把别人的过失,把一切不善放在自己心上,让自己的心变成垃圾桶。心已经变成垃圾桶,你这个身还会健康吗?心里面有严重染污,这个身受影响,身体就不健康。佛菩萨心清净,决定不把一切不善放在心上。他怎样?他跟我们相反,他把一切众生的善放在心上,使自己的心纯净纯善,净生智慧,善生福德。所以,他的智慧、他的福德天天增长,高明!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人与人之间,六道凡夫里头,最大的毛病是什么?情执!“这个人跟我很好,那个人我不喜欢”,情是迷!迷才会有执着。

  所以,生活是修行,处事待人接物,佛菩萨是用智慧,用真诚、清净、平等心,用真实智慧表现出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做依靠;换句话说,慈悲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的表现;里面是真诚清净平等觉,外面显示的是一片慈悲,大慈大悲里头没有情执。所以慈悲就是爱心,他的爱是清净的,没有染污,就是没有执着;他的爱是平等的,没有分别;他的爱是觉悟的,没有迷惑。用这样的心过日子,用这样的心办事,用这样的心处事待人接物,他样样做得圆满,样样跟佛菩萨相应,这叫做学佛。我们懂不懂?我们会不会?如果不懂、不会,你要认真学!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现在我们来谈谈护法。佛陀的教育,我们都知道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教育在世间,佛门的术语叫正法久住,要真正做到正法久住必须要具足两个条件,就是“弘与护”。正如同一个学校,学校里面一定有两种人,一个是教员,他专门负责弘法的;另外一个是职员,职员是专门担任护法的。所以,有弘、有护,弘护是一体。护法比弘法更重要,弘法是教员,护法是校长。所有一切的职员,像学校讲教务主任、训导主任、总务主任,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都是护法。佛法兴衰,大权是在护法人的手上,不在弘法,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法兴旺,那个功德是护法的,不是弘法的。正如同学校办得好,人才辈出,功劳是谁的?校长的,是教务主任,是训导主任的,不是教员。教员是他聘请来的,是替他服务的、替他教学的,所以教育政策是出自于校长,这里头护法的这些人员有莫大功德。他既然是担负着佛法兴衰的重任,他的果报不可思议!佛法要兴,他的功德、福德不可思议!佛法要衰,他背的因果也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同学不能不知道的。道场就是一个学校,你一定要懂得,这是社会教学的场所,不是普通场所。圣贤教诲的所在,到这里面来,都是接受圣贤教诲的,你教了他什么?

  为什么说护法比弘法的人功德还要大,护法的人也在教,他不用口教,他用身教。所以诸位要晓得,中国自古以来丛林寺院,护持的(就是执事),住持、当家、知客这些执事,是菩萨,不是凡人。虽然他不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有另外的法师),他完全做到。你看他的起心动念、言谈举止,就是佛,就是菩萨,值得人尊敬,他是做出来给人看,所以他关系佛法的兴衰。他护持两大类人,一类的就是继起的人才,我们今天讲接班人。你自己做得再好,弘法、护法工作做得再好,如果后继无人,你死了一切都结束,你的成绩等于零,你的功德也等于零。这一点要懂!

  他要护持两种人,两种人都是接班人。一种是护法的…

《劝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师及教学之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